两年前,村里为各家各户铺设了直接连接厨房和厕所的排污通道,污水从村民家中流出汇入一条主管道中,主管道埋设在大路边,然后架设通道越过山洋坑,通向对面的农田边。管道在农田和溪流边向前延伸,最终汇入村子尽头的一个污水处理池中。污水经过过滤处理后,排入一旁的草丛,经过湿地的沉淀处理,最终以清澈的面目流入山洋坑,彻底解决了污染源。
像这样,宁海全县陆续从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迁移3300余人,建立了“村收集、镇乡中转、县统一处理”的垃圾保洁制度,全县95%的行政村基本实现垃圾集中处理,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杜绝排入环境和溪流。
百姓吃水大事,即便是在宁海很偏远的农村也同样“不分彼此”,城乡一个标准。
泥树浪地处茶山脚下,出村需经过一条长满野草的崎岖山路,步行3个多小时。村民祖辈都从村中心的溪流背水饮用,遇到溪流天旱断水时,许多白发苍苍的阿公阿婆也只能挑着水桶出村找水。
今年初,市城管局及茶院乡想村民所急,边千辛万苦勘查水源,边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经过1个多月的紧张施工,终于引出了清澈的山泉水,然后又在村里建起了蓄水池,铺设输水管道通往村里的每家每户,向他们免费供水。宁波市自来水总公司还对泉水水质进行了化验,并投放了净水剂确保村民用水安全。
久清依赖“社会共治”
一条河道清爽一天,或许并不难,难就难在长治久清。
宁海在治水初期便注重发动各方力量,从县领导到村干部,从社区居民到农村百姓,从优秀企业家到普通员工,建立一套全社会治水的长效机制。
长街镇狮子山下的龙山村集体经济底子薄、地理位置交通不便捷、村庄格局不科学,治水显得困难重重。可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村庄创新工作方法,推出“义务工”模式,彻底把治水工作分工落实到家家户户,做到人人参与。
在这儿,你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村民们不是拿着钳子、垃圾袋,就是拿着长柄网兜,从3条主河道到各条小支流,从河面河中到河边草丛,沿路搜索垃圾。年纪大的人没法顶着烈日走太远,就将自己家门前的小溪流维护好;村中的大孩子牵着小孩子的手跟在妈妈的屁股后面照顾好弟弟妹妹;从厂里请假出来的男人们齐心协力将大型垃圾、河中淤泥清理后又急急忙忙地赶回厂里继续干活……
龙山村还专门建立长效保洁和监督机制,编制《河道保洁值日表》,每天每条河道落实1人,对自己负责的河道进行垃圾清理等工作。同时,3条河道的值日人员做好交叉督查工作,及时提出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整治。还与村民签订《龙山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理村规民约》和《龙山村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制》,百姓环保意识普遍提高。
短短几个月时间,龙山村全面完成龙山沿山渠道、龙山塘等4条河道共计12.4公里的垃圾河整治工作,清理淤泥3吨,清运垃圾5吨,村庄环境明显改善。
宁海创新式地打破行政区划,把“共治”机制由县内推及县外。
在宁海、天台、三门三县交界处,一条名为“清溪”的河流滋养着三个乡镇(街道)的7万余居民,也为当地人出了一道跨界治水难题:宁海处于河道的下游,有时候刚刚弄干净了,上游的污水又冲了下来,久治久不净。
水的流动性注定了单靠一地之力无法完成清溪治理。宁海县桑洲镇主动联合泳溪乡和沙柳街道共同治水,真正建立全民治水“不分地界”的工作机制。
3个乡镇的农办、城建办等部门联合共治,以河流为导向,在分段的基础上,每两个星期分别召开流域会议,每月特别邀请三地的“两代表一委员”和乡镇干部对上游和中游的治水效果进行打分。泳溪乡、桑洲镇和沙柳街道分别建立起河道清洁保洁员队伍,保洁面积覆盖全流域,并在4月和6月开展各类联合清理活动。三地还共同组建一支护河队,定期开展巡查、交流,并在执法过程中相互配合、调查取证、整改落实。一套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机制也已制定,及时对零星冒头的各类违规问题进行处理。
今年初以来,三地政府累计投入资金300万元,清理河道40公里,垃圾1000余吨,拆违4.5万平方米,帮助这条原本可能陷入“三不管”窘境的河流,恢复“清溪”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