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外媒
宁波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用创新凝聚公益力量
稿源: 宁波日报  | 2014-11-07 09:04:04

10月12日,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横街镇上阵村,40岁的心理咨询师袁媛领着17个志愿者,从小溪的淤泥中费力地拉出一只只塑料袋。

同一天,雅安地震灾区的创业者江建蓉打来电话:通过“蜜蜂小贷技术援助”项目贷款重新开业的火锅店生意越来越红火,准备开一家分店。

他们的支持者,是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

两年多来,基金会通过企业化管理,将1亿元善款作为种子资金,成功运作了40余个品牌公益项目,探索出一条公益事业发展的新路。

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

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努力成为区域内公益事业的探索者、实践者、引领者”,成长为一个响亮的公益组织品牌。

2013年10月初,台风“菲特”侵袭宁波,基金会理事们紧急决议,拨付专项救灾资金100万元采购救灾物资,几个小时内就汇集了255条充气艇、500件救生衣以及近30吨的应急食品。救灾物资一车车运往受灾最重的余姚市,发放到灾民手中。

基金会的公益救灾,还让千里之外的四川灾民感受到了浓浓爱意。在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与鄞州银行的联合帮助下,邛崃国民村镇银行推出小微贷款项目。截至目前,“蜜蜂”小贷技术援助项目的贷款余额有7000多万元,帮助200多位灾区群众实现了重新创业。

“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的生动实践,聚集了公益人气,提升了区域内公益事业的发展水平,释放了社会正能量。”对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的做法,宁波市委常委、鄞州区委书记陈奕君如是评价。

创新公益事业组织方式

“有一位妈妈说,她的小孩因为心智发展障碍,经常受到别人的指指点点,她很难过。”基金会秘书长、“天使味道”项目发起人严意娜告诉记者。

为了改变社会上对心智发展障碍人群的认识,为折翼的“天使”插上梦想的翅膀,基金会帮助3个有爱心的年轻人注册了“宁波天使味道食品有限公司”,为心智发展障碍人群提供烘焙技能培训,并安置在公司就业,打造出一个用商业模式解决“天使”培训、就业、创业、终身照顾和社会融入等一系列问题的社会企业,使帮扶由“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转变。

秉承需求导向、授之以渔、搭建平台、孵化组织的“商业道”,基金会不仅保障了实施项目的绩效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建立了社会力量有效参与的长效机制,是一种推动公益组织健康发展的创新和实践。

随着影响力扩大,基金会已经从公益事业的实践者向组织者转变。基金会不断创新,从资金和项目上帮助其他公益组织,孵化、培育和壮大了更多的公益组织,使它们的公益事业和活动更加科学、高效,搭建起政府与民间、需求与供给无缝对接的平台。

撬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公益事业

如今,基金会的“企业(家族)专项基金”越来越受宁波爱心企业的关注,不少企业在与基金会洽谈合作事项。

通过基金会这个平台撬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公益事业,将公益潜能转化为实际行动,是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的一个显著特点。“社会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需要告别小而散的初始模式,走品牌化道路。”鄞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沈剑波说,“品牌公益组织的存在,有利于聚集社会资源,让更多的人参与公益事业。”

2013年2月14日,一对正在筹备婚礼的新人简化婚礼流程,把省下的钱捐给了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并建立企业冠名基金。新郎罗力成、新娘李青璠说:“把婚礼的钱用于做对社会有益的事,会让这个日子更有纪念意义。”

在鄞州区首南街道广德湖路东侧,有一处清代建筑风格的老房子,这是清末民初宁波籍实业家、银行家、慈善家严康懋的家族建筑群。这处老房子即将成为一个地标性建筑———宁波公益慈善综合体,取名“善园”。“善园”是基金会为支持区域内公益组织发展而建设的公益慈善项目,将吸引更多人从事公益事业。光明日报记者 张进中

(原载《光明日报》11月6日第1版) 

【编辑: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