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刘奇。
-眼下我们最盼望的,是上海自贸区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体系。我们不仅要学创新的制度,还要学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方法、创新的手段。一句真心话,宁波一直跟着、学着上海,也请上海带着、想着宁波
-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深刻影响了每座城市的发展轨迹,所有城市都享受到了一体化带来的巨大红利。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既是国家大战略,也是长三角所有城市的共同愿景
-长三角各城市的协作,应构建一种“互补联动”新模式。这其中最关键的,无论产业政策还是基础设施建设等,各城市都应开启长三角区域统盘考虑的思维模式
-难点在于协同发展。一是行政阻隔客观存在。二是城市产业雷同。这对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不利。三是区域内政策不同。这会导致要素流动走向上的不平衡 -习总书记在浙江工作4年多时间,来宁波34次,明确要求宁波打造“辐射长三角、影响华东片的港口经济圈”。这既体现了宁波的最大特色,又体现了区域间的错位发展思路。下一步,我们要积极参与“两带一路”国家战略实施,着力打造“一区一圈”,即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核心示范区,辐射长三角、影响华东片、国际有地位的“港口经济圈”
人物简介
刘奇
男,汉族,1957年9月出生,山东沂水人,197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3月参加工作,西安交通大学应用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毕业,经济学博士,高级工程师。
历任浙江省衢州化学工业公司电化厂厂长兼党委书记,浙江化工厂副厂长兼浙江善高化学有限公司总经理,浙江省石油化学工业厅副厅长,浙江省计划与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巨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衢州市委常委,温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市长,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省总工会主席,宁波市委副书记、市长等职,现任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
接受专访时,刘奇略有感冒,但见到上海来的记者令他精神抖擞,开口便说甬沪间“感情不一般”。
的确,且不说上海泱泱300万甬人后裔,也不说上世纪30年代沪上1800余工商名人中“宁波帮”占了1/4,就看今朝,“宁波的企业做大了都爱往上海跑”。连刘奇自己,每年也都会带着宁波市党政代表团来上海“串门”。
“亲密”体现在交融互补上
记者:今年8月1日,为纪念小平同志发出“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号召30周年,宁波帮博物馆新增了9尊大名鼎鼎人物的塑像,其中不少人与上海有关,如李达三、贝时璋、曹光彪、谈家桢、王宽诚等,他们或上海出生,或在沪教书育人,或从上海“出海”,令上海人颇感亲切。
刘奇:“阿拉上海人”跟“阿拉宁波人”是血缘相亲、商缘相融的一家人,过去如此,如今更是如此。这不仅体现在两地党政高层的定期互访上,去年7月韩正书记带团来宁波视察指导,4个月后我又带队到上海学习取经。两地的亲密,更多体现在经济、科技领域的交融互补上。2010年以来,宁波主动在沪举办了2次“宁波融入上海‘两个中心’推进会”,促成宁波银行在沪设业务总部,上海港与宁波港、中国人保集团共同出资筹建东海航运保险公司等一批项目。还有,上海大众汽车2年前在宁波投资整车生产基地,一期建成投产,二期已开工动建,大众一落户,世界500强汽车零部件企业纷至沓来。另外,复旦大学在宁波设立研究院,同济大学与宁波工程学院共建汽车学院,这些都为宁波建设工业强市注入强劲动力。
学上海创新的理念和方法
记者:无论是2009年上海国际金融、航运“两个中心”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还是自贸区去年挂牌,宁波都是长三角最早开启与上海对接与合作征程的城市之一。
刘奇:对上海,宁波始终紧紧跟着,就怕跟不上。尤其是上海建立自贸区,这是上海和长三角发展的重大机遇。我认为,一方面,宁波要学习上海自贸区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做法,加大开放型经济体制创新的力度。近年来宁波承担了全国服务业综合改革、航运交易服务、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等多个国家级对外开放的试点任务,我们在许多领域都应主动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另一方面,宁波要主动服务上海自贸区建设,加强功能与机制对接,譬如打造上海自贸区的金融产业后台服务基地、打造上海自贸区的配套服务基地等,沪甬间还可在自贸区探索共建港航服务企业,合作空间可谓巨大。
记者:上海自贸区刚满周岁,宁波有何希冀?
刘奇:眼下我们最盼望的,是上海自贸区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体系。我们不仅要学创新的制度,还要学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方法、创新的手段。一句真心话,宁波一直跟着、学着上海,也请上海带着、想着宁波。
记者:在新的发展环境下,对长三角新一轮的区域协同发展,您怎么看?
刘奇:长三角被誉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30个城市的经济总量超过10万亿元,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王牌”。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形成集群优势,有利于在统筹东中西区域发展中发挥先导作用,有利于在深化城市合作中提升整体竞争合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深刻影响了每座城市的发展轨迹,所有城市都享受到了一体化带来的巨大红利。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既是国家大战略,也是长三角所有城市的共同愿景。
记者:就宁波的实践,在享受一体化红利的同时,感受到还有什么难点?
刘奇:难点在于协同发展。一是行政区划所限。无论是我们在跨区域筹建产业项目时,还是希望能够对接长三角产业高地的溢出与转移时,行政的阻隔客观存在。二是城市产业雷同。有研究表明,上海与江苏、上海与浙江、江苏与浙江,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分别为0.82、0.67和0.9,这对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不利。三是区域内政策不同。这会导致要素流动走向上的不平衡,而政策的平衡和统一对长三角发展尤为重要。
打造有国际地位港口经济圈
记者:对于创新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机制,您的建议是?
刘奇:我认为长三角各城市的协作,应构建一种“互补联动”新模式。从规划布局来讲,要发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长三角区域规划的引领作用,统筹生产力布局。从合作机制来讲,要坚持“市场导向、政府协同、中介沟通、企业为主”16个字。这其中最关键的,无论产业政策还是基础设施建设等,各城市都应开启长三角区域统盘考虑的思维模式。
记者:习总书记对宁波寄予厚望,提出“港口经济圈”概念。去年中央作出建设“两带一路”战略决策,宁波如何定位与行动?
刘奇:习总书记曾在浙江工作4年多时间,来宁波34次,并明确要求宁波打造“辐射长三角、影响华东片的港口经济圈”,让我们无比欣喜兴奋。这一鲜明要求,既体现了宁波的最大特色,又体现了区域间的错位发展思路。下一步,我们要积极参与“两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着力打造“一区一圈”,即打造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核心示范区,打造辐射长三角、影响华东片、国际有地位的“港口经济圈”,使我们宁波成为“两带一路”的海陆联通枢纽和重要支点。这一设想并非好高骛远。从区位条件看,宁波处在“两带一路”的交汇处,与上海同属亚太地区重要门户,水路、陆路、空中航路发达,作为长三角物流枢纽城市的比较优势越来越突出。从发展基础看,宁波具有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和建设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这两大国家战略叠加的优势。去年,宁波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达1150亿元,港口经济、对外贸易、临港产业是最突出的三大亮点。其中,宁波―舟山港从2012年起成为全球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宁波港域集装箱吞吐量去年达到1677万标箱,位居全球第六;去年,宁波口岸进出口总额达2119亿美元,居全国各大口岸第七;绵延20多公里的沿海临港产业带已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下一步,宁波将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势,以打造“港口经济圈”为突破口,建设国际一流大港口,发展临港濒海大产业,构建区域互联大通道,建设开放合作大平台,让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早日梦想成真。 文字采写:记者李晔融媒体 采集:记者孔令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