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外媒
【浙江日报】四明山麓 再续千年书韵
稿源: 浙江日报  | 2015-01-06 09:52:24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岁末年初,宁波鄞州横街镇古老而偏僻的林村山岗上,传来了琅琅读书声。浙东办学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桃源书院”,日前完成重建,迎来首批学子。

桃源书院,始建于北宋,由“庆历五先生”之一的王说,将其家的“酌古堂”改建而成。宋神宗御赐“桃源书院”匾额,名声大振,两宋时与湖南岳麓书院齐名。

岁月更替,至元代,桃源书院荒废,后移建他处,不久也遭毁弃。此后的五百多年间,历史上有形的桃源书院建筑物彻底消失,而无形的精神家园却一直留存在后人的心中,不曾泯灭。

就像此刻,北京一幢普通居民楼里,年近八旬的清华大学古典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傅璇琮,在书桌前坐下又站起,激动万分。书院历史是他从厚厚的文献堆里一点点还原的。

翁国伟也难掩兴奋,书院是他商海生涯后,倾其所有重建的。

90后小姑娘刘怡欣坐上了江西驶往宁波的列车,她与全国各地涌向桃源书院当义工的人一样,怀着简单朴素的信仰……

一座书院,牵扯着无数这样的普通人。而就是在民间对精神家园重建认识趋同的渴求里,“桃源书院”这座千年学府,踏上了漫长的复兴之旅。

一座存于史料的书院

头发花白的傅璇琮,埋首于一堆文献资料,一坐就是老半天。

从宁波走出去,担任过中华书局30多年的总编辑,傅璇琮总是很忙碌,需他编辑整理的史料不计其数。可是,近几年,他工作清单里硬是额外加塞了一项常备的私活:整理桃源书院史料。

私活并不私。几年前,傅璇琮在疏理唐宋文化史时,被一段鲜为人知的记载激发出一个大胆的设想。

《桃源乡志》载,两宋时期鄞县(现鄞州区)共有书院14家,桃源书院即为其中的佼佼者,风头盖过了官办的县学,授业的先生百余人,其中还包括甬上第一状元张孝祥。

书院播下了生生不息的文化种子,在宋以前的数百年科举考中,鄞县仅唐时有1人中过进士。而宋以后,鄞县历代进士竟达1205人,其中宋代730人,尤以南宋时最为突出,为601名,遂使鄞县成为名副其实的科举大县,全国罕见。

越追踪桃源书院,傅璇琮心中的遗憾越甚。“宁波有7000年的河姆渡遗址、数千年的海商文化、440多年的藏书楼天一阁等,可宁波乃至浙东的文脉却一直深埋在历史文献里人未识,可惜了,我有生之年希望能恢复这一千年学府!”

“桃源书院培养了许多历史文化名人,对宁波文化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建议政府部门重新恢复书院……”傅璇琮一笔一划认真地写下第一封建议书。

可是,书院遗址在哪?是啥建筑?谁来建?怎么建?现实拷问摆在眼前,谈何容易,傅璇琮的第一声呐喊,石沉大海。

他开始了焦灼的等待。

在傅璇琮案头上,桃源书院的材料从最初薄薄几张纸,积累到厚厚的一本。每一份都是他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写、校对的,拿笔的手指因经年累月整理誊抄过几千万字之多的文献资料,如今已弯曲变了形,写字的速度也比年轻时要慢得多了。

等待不是空等、坐等。为搞清书院的遗址,2009年,八旬高龄的傅璇琮多次寻到林村,曾中风的他行动不便,却仍坚持在别人的扶助下颤颤悠悠地爬上山岗,别人走十几分钟的路程,他往往要爬上半小时。他仔细勘察地点,最终确认横街林村就是北宋桃源书院的旧址,为日后的重建突破最难的一个关卡。

也许,傅璇琮自己也没有想到,实地考察让他意外“相中”了这个设想的实践者:宁波天马有限公司董事长翁国伟,书院的旧址恰巧就在这位企业家筹谋的度假酒店的“版图”里。

一次朴素信仰的接力

翁国伟被傅璇琮“盯”上时,正大手笔地建设他的新酒店,与书院无关。

2009年末,一封落款署名“傅璇琮”的长信,夹在一堆企业的经济报表里,放在了宁波天马有限公司董事长翁国伟的办公桌上。

拆信时,翁国伟想了半天,大约记起“傅璇琮”就是不久前入住酒店,没事常往后山跑的“怪老头”。信里附着长长的史料他看不太懂,却已大吃一惊。没想到新酒店附近的林村,古时有个如此有名的桃源书院,而信的结尾更恳切地表达了意图,请他出力挑起重建书院的担子。老学者的请托,让翁国伟一下子懵了。

紧接着,傅璇琮的第二封、第三封信追随而来,提供了更详实的重建资料,文化无上的魅力让这个学历不高、铜钱里滚打的企业家也心动了。

“这些年商场打拼,遇上不少人与事,感慨很多。社会上经济实用盛行,诚信缺斤少两,人心浮躁与功利,令人心寒!”翁国伟最朴素的信仰开始自我反省。书院是中国一个历史和文化的传统标识,若能把古代著名的学府恢复起来,重建精神家园,功在千秋。

可翁国伟毕竟不是“秀才”,干起文化事来,比想象的要难得多。

一开始,翁国伟的想法很简单,建过这么多间酒店,建幢仿古的书院有什么难的。在他以往积累的建设经验里,效率很重要:“一年内完成主体工程,预算一千万元左右。”可是,真正办起这件文化事来,他的经济理论派不上用场了。

“书院长什么样?古代没有图纸流传下来,该怎么办?”整整两年时间,翁国伟都被困在这些问题里,几个方案被较真的学者们否了又否,一群文化学者的信件雪片般飞来,从史料到如何建设,大谈建议,不断修正完善,迟迟也动不了工。

2011年底,经过两年多精雕细琢,正式修建方案才出炉,书院建筑工程正式启动。

楼一点点建起,腰包却一点点瘪下去,细致的工程牵扯了翁国伟几乎全部的精力,投资远比他想像的要巨大得多,至今已投入2000多万元。他把家里可以抵押的房子全都拿去做了抵押,倾力支撑着“精神家园”的重建。

从小径蜿蜒上山,不过十几分钟的路程就能看到新建的桃源书院,青砖黛瓦、古色古香的“酌古堂”,宋神宗皇帝御书“桃源书院”四个金色大字镌刻在书院大门外的石碑上,院内回廊、厅堂,仿佛回到了古代书院……

一种重建精神家园的理想

翁国伟尽了最大的努力重建书院建筑,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复兴一个书院的“魂魄”是仅凭一个企业家所力不能及的。

从事文化工作多年、而今退休的胡茂伟来了。他是书院免费的“执行院长”,不拿一分工资。整整3年时间,他几乎每天都要到书院来一趟,看看工程进展,一边着手规划书院精神重建计划。

桃源书院的定位,是要建成浙东乃至周边地区国学教育和师资培训基地,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交流、传播基地,重要的学术、课题研究基地,古代典籍的学习、阅读之场所。

这意味着,国学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是复兴的关键。

胡茂伟联合一批宁波和北京的文化学者,组成了一支100多人的名人讲师团,定期来书院开坛授课,其中包括清华、北大的名教授。

可胡茂伟并不想把书院简单地办成时下流行的讲堂模式。“国学教育不能一蹴而就,真正的精神传播需要潜移默化,我们希望能提供一个长期洗涤心灵的场所,让其成为所有人的精神归所。”所以桃源书院不会是一个国学“快班”,而是长期设置课程,从《论语》、《三字经》开始系统教授国学。

去年5月,胡茂伟找到了宁波大学人文学院,邀请学院教授为桃源书院初拟了教育培训方案及课程设置,提供师资支持。

如今,一份详实的课程表已经挂在书院的墙上,设置了“走近国学”的“六大模块、四十八项细目”的培训内容,包括国学概论,《论语》、《周易》、《黄帝内经》、《唐诗》、《宋词》、《红楼梦》等解读,《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诵读讲解,以及国学与修身、社交礼仪、中医与养生,还有中国书法绘画名作赏析、浙东地方文化专题系列讲座等。

去年12月23日,在桃源书院100多平方米的国学堂里,140位来自宁波各个学校的校长成了书院的第一批学生。他们吃住都在书院里,闭门学习4天,远离了都市的喧嚣,一门心思读圣贤书,这画面像极了当年各地学子不辞辛苦前来求学……

更多的人加入到了书院精神重建的浩大工程里。国学志愿者李忠军来了,带着20位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充当了书院首批学生的“学童”,帮助打理书院琐事。

李忠军在宁波天一讲堂开讲国学,这次,他还要把公益古琴班开进桃源书院,请400位市民免费学习古琴……

这是一座书院的复兴之路。只是,当建筑形态的桃源书院回归后,我们该如何为其注入灵魂,重新建起共同的精神家园呢?浙江日报 记者 陈醉

【编辑: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