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外媒
【人民日报】俞复玲:船儿划进心湾里
稿源: 人民日报  | 2015-01-08 07:16:54

 

  这一次,他说话了。当妈妈的怎能不高兴!

  俞复玲的“阳光”,不止照到军军一个人身上。她说:“残疾人最怕别人说没用,怎么找回他们的自信?要给他们一个劳动的机会。”她在街道支持下,租下一间房屋,办起属于残疾人的“梦工坊”,再联系爱心单位,揽来简单的来料加工活,还组织社区志愿者教残疾人做工艺品义卖。这样,每人每月可拿到400元。

  俞复玲说:“越偏僻的角落越渴望得到阳光映射。为什么要去管这么难的一群人?因为帮一个人,就是帮一个苦难的家庭。”

  拆铁门更是拆“心门”

  2003年上任不久,俞复玲就遇到了麻烦。划船社区由4个小区合并,小区与小区间的铁门没有拆除。一边居民想拆门出入方便;另一边居民说怕不安全,坚决不拆。

  “我们认为大家一个小区不该隔着,应该拆,两边都是一家人,进出也方便。”俞复玲这次是碰到了“硬骨头”,道理说尽,一边居民就是不同意。那就开居民听证会,没成想反对的居民还是抗议,并放出狠话:“要是敢拆门,每天泼脏东西到社区!”

  这可怎么办?俞复玲难住了。如何打开突破口?她突然想到:“硬骨头”不能一起啃,要挑最硬的“啃”,解开难缠的连环结。

  原荷花小区居民老郑是闹得最凶的居民之一,他以为自己说了狠话绝话,俞复玲是怎么都不会上门了。没想到,俞复玲每天上门,拉家常、套近乎,气氛一缓和就劝他“开门”。“她甚至都说‘我求你了’,这让人咋办?”老郑终于松了口。

  其他居民,见领头的老郑没了脾气,也不再坚持。那道铁门终于被俞复玲打开了。

  现在,划船社区原先的4个老小区早已融为一体。哪家有困难,整个社区都会动起来。

  久而久之,居民终于领悟到俞复玲的良苦用心:她坚持要拆的,不止是阻隔道路的那道铁门,还有阻隔居民和谐的那道“心门”。

  管好“小社区”需要“大智慧”(短评)

  俞复玲这个社区“小书记”,有着大智慧!这是记者采访的深刻体会。

  何出此言?先看她的“不容易”:一个40年老小区,14000余居民中老人多、外来人口多、弱势群体多,能加分的资源几乎没有,要照顾的方方面面不少。但11年后,社区整洁祥和,居民怡然自乐,“全国文明”头衔就有一堆!

  何能如此?俞复玲靠的不仅是老黄牛般满腔热情、乐于奉献的精神,更在于她的善思考、用智慧。社区共13名工作人员,仅靠他们,24小时不休息也服务不好。从“365工作法”到培育26个社会组织自我服务,俞复玲抓住了社会管理的“牛鼻子”:需求从下至上传递,再细微也能获晓;服务细致入微铺开,紧扣需求而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梦工坊”。10个连家人都放弃沟通的残疾人,俞复玲用爱心一个个走近他们,用耐心从点滴开始培养感情,一点点找到他们的需求,解决他们的难题,最后用智慧建起“梦工坊”,让他们找到自信,重新变得阳光向上,热爱生活。

  为民服务的界限在哪里?俞复玲用“梦工坊”经验回答,服务永无止境。

首页  上一页  [1]  [2] 
【编辑: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