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环相扣只争朝夕完善规划夯实基础
——同心同向同力争跨越
宛如玉带的姚江上,通济桥横跨两岸。浮雕花纹,栩栩如生。“千里遥吞沧海月,万年独砥大江流;一曲蕙兰飞彩鹢,双城烟雨卧长虹。”镌刻在两侧桥墩的对联,无声地述说着姚城的沧桑……
桥北堍的古城墙上,舜江楼飞檐翘角,古朴庄重。与通济桥“长虹腾空、飞阁镇流”,成为古城的徽标。
桥畔即是府前路历史街区。“保护整治工作正在有序推进,着手恢复人文古迹、历史建筑和街巷肌理。在保护的前提下,做好基础设施提升和城市功能完善工作,使其焕发新的活力。”市规划局副局长沈权表示,府前路、武胜门路等历史街区,是余姚申报国家名城的基础。
府前路紧邻古代县衙。曾是明清时期的居民聚居区,民国时期的海鲜贸易中心,也是余姚留存至今的主要传统商街。根据保护规划,将全面、科学保护好“真实的历史遗存”,普遍改善居民生活质量,集中反映传统城市风貌和滨水民俗风情。
愿望迫切,众志成城,是走访余姚的第一感觉。荣膺“省名”20多年了,还没跻身“国名”……智慧的余姚人化压力为动力,同心同向同调同力,努力改变这个尴尬局面,尽快实现向“国名”的跨越!
2012年,余姚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次年8月,向省政府提交申报请示,吹响了“申名”号角。成立领导小组,市主要领导亲任组长。不久,又出台了内容翔实的《实施意见》,明确“申名”工作的9项主要任务、4个实施步骤和6项保障措施,环环相扣、稳步推进……
“坚持‘规划先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科学管理’原则,积极构建科学有效的保护体系,保护城市文脉,传承历史文化,彰显城市特色。”市规划局局长黄晓帆介绍,新一轮《余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正在修编完善中,规划围绕“山环水抱、一水双城”的历史格局特色,提出保护思路,合理划定历史街区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好城址环境和传统格局。
近年来,相继开展了龙泉山、河姆渡遗址、梁弄古镇和横坎头村等一系列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修编了府前路和武胜门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不断拓宽名城的保护领域,留存城市记忆。将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从政府层面到民间力量,众志成城、凝心聚力,成立市名城名贤研究会,成果丰硕。历史街区保护整治、文物古迹保护、名人文化展示、非遗保护挖掘、专题博物馆兴建等工程,加速展开……
明代官宦建筑,气势恢宏,庭院深深,古朴大方;陈列异常丰富,展览内容翔实。武胜门街区的这处王阳明故居,让我们流连忘返。陪同的市文保所副所长孙栋苗说,这是近几年修复的,占地达4600多平方米,慕名参观者多有点赞……
近几年来,余姚每年实施十多项文保工程,已投资2亿多。完成了博物馆新建工程,按“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抢救性维修了王阳明故居等大批文物建筑。已拥有19家博物馆、纪念馆、文物开放点,免费开放,在浙江独树一帜。土布、姚剧等非遗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