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网络交易的经营者,应当依法办理工商登记。通过第三方平台开展经营的,应向平台经营者提交自身的工商登记信息,暂不具备工商登记条件的自然人,需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网络交易,并提交身份证明等信息。
随着网购投诉的快速增长,用立法约束的呼声一直不断。前段时间,有关杭州正在制定网络交易管理办法的消息,也是广受热议。昨日,《杭州市网络交易管理办法》(草案)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并获得原则通过,有望在今年3·15前后正式出台。
网络消费维权量一年翻一番
最新3年,杭州的电子商务产业年增长率都在60%左右。据统计,目前我市从事网络交易的网站约29725家,从事网络交易服务的平台包括天猫、淘宝、一淘、聚划算等在内共48家,而通过交易平台从事网络交易的主体已超过900万家。去年,全市网络交易市场规模预计突破2万亿元。
但另一方面,网络交易的监管也问题频发,首当其冲的是网络消费维权呈井喷增长趋势,投诉量基本上一年翻一番。截至2014年10月,已受理的网络消费申诉举报件数达到28651件,共立案查处网络违法案件276件。
基于此,《杭州市网络交易管理办法》列入去年政府立法计划。此次,办法(草案)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后,将再作修改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正式出台后的管理办法,将是国内首部规范网络交易的政府规章。
网店要在主页公开营业执照
网络交易是非见面交易,信息上的不对称容易导致贩假售假易、消费维权难。对此,办法(草案)明确,从事网络交易的经营者,应当依法办理工商登记。通过第三方平台开展经营的,应向平台经营者提交自身的工商登记信息,暂不具备工商登记条件的自然人,需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网络交易,并提交身份证明等信息。
如同实体店一样,工商登记信息得“上墙”。对于网店,网络交易经营者要在主页醒目位置公开营业执照信息,第三方平台还要统一建立营业执照的电子链接标识。
第三方平台要担更多责任
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是连接经营者与消费者的纽带,对进入平台交易的经营者主体资格理应承担审查义务。不仅如此,办法(草案)还规定了其在商品及信息数据管理方面的责任。比如,第三方平台应以“显著方式对自营部分和平台内其他经营部分进行区分并予以标记”,以免误导消费者;对平台内发布的商品和服务信息进行审核、监控,并对交易记录等信息进行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两年;如发现违法信息且自身不能及时消除,应向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及时报告。
强迫买家“改评价”将依法处罚
买到货不对版的商品,给个“中评”或“差评”,卖家打电话苦苦纠缠、骚扰甚至威胁……对此强迫评价行为,办法(草案)明确,网络交易经营者不得以任何方式骚扰或者威胁消费者,迫使其违背意愿作出修改商品或者服务评价。违者由市场监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最多2万元的罚款。
办法(草案)还明确,因发生消费争议,消费者要求第三方平台提供交易经营者资格信息时,第三方平台需在15个工作日内如实提供;若要求第三方平台经营者调解,平台经营者应在7个工作日内予以处理。此外,电子化的购物凭证或者服务单据、交易交流记录等,都可以作为处理网络消费争议的凭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