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长三角新闻
“治水老黄牛”张辉良感动三衢 平凡如水亦如歌
稿源:  | 2015-03-20 12:17:24

本报记者 杨振华

县委报道组 汪峻 胡江平

30天带病工作,11个月攻坚治水,34年扎根基层,默默无闻勤恳奋战在水利工作战线上。2月9日,常山县天马街道办事处水利员张辉良病逝于工作岗位上,其平凡感人的事迹令人动容,埋头苦干、克己奉公的精神令人敬佩。

本报2月12日2版《甘为治水献一生》报道后,常山县开展向张辉良同志学习活动。在最近召开的衢州全市机关干部大会暨“五水共治”推进会上,老黄牛般的张辉良在平凡岗位上坚守奉献的精神,再次引起强烈反响。

奔腾如水,忘我工作在一线

连续几日,春雨淅淅沥沥,时大时小。如果张辉良还在,这样的日子是他最坐不住的。妻子陈水英这样形容张辉良:他就是水吧,下雨天就奔腾而去,出门不见人,雨停了水收了,他也回家了。

张辉良1981年参加工作,1995年入党,一直工作在乡镇。吴贤林是张辉良的入党介绍人,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两人同在大桥头乡。吴贤林时任乡长,他回忆道:张辉良是水利员,每次交待他的任务,他都能如期完成;每项重点工作,他都冲在前头。1995年汛期,马初电站的“倒虹吸”被冲毁,影响到数百亩良田的灌溉,农户心急如焚,张辉良连续几天几夜与村干部一起对120多米的“倒虹吸”进行了修复。

身负防汛抗旱职责,张辉良对群众的安危从不敢有丝毫懈怠。去年8月中旬一天,暴雨袭击常山,张辉良整天东奔西跑,指导这个村防洪抢险,处理那个社区进水事件,泡在水里的雨靴被戳破,脚底被刺伤,他也没顾上。当晚,得知北屏山村发生一起小型泥石流,他立马又赶过去,一直忙到凌晨。

2014年3月以来,天马街道开展“五水共治”、“清三河”工作。作为水利员,张辉良负责街道的农村污水治理工作。街道辖区内河道流域面广、线长、点多,全境流域总长100余公里,涉及的水利项目也比较多。接手这些工作后,张辉良每天早出晚归,跑工地、到现场。

在他办公室西面的墙上,贴着“常山县天马街道污染源分布现状图”,上面“插”着许多小旗,每一面就是一处污染源。周塘、蒲塘、和平、天安4个村的污水治理,由张辉良具体负责。地图东南角,短短的一条龙潭溪穿过天马村,两侧“插”着三面小旗。

天马村党支部书记邱有青说,为了让这条小溪变清,张辉良没少往天马村跑,甚至多次跑到上游的江山市坛石镇上溪村,去沟通协调共同治水。一个周末,张辉良又到龙潭溪督查“清三河”工作,有村干部劝他算了,村里刚检查清理过。张辉良坚持要自己走一遍,果然发现了问题:有村民正好将一袋烂胡柚倒入河中。他上前讲了一通道理,村民羞愧认错,当场保证不再乱倒垃圾。

温润如水,心系群众甘奉献

常山县城老旧的渡口小区,张辉良的家就在这里,50平方米的房子,一家三口住了18年。这里是他的家,也是他的另一个办公室。客厅一角,一台电脑显示器摆放在一台缝纫机上,旁边的窗台堆着3本上百页的文件,那是天马街道下辖每个村的防汛材料。

张辉良对每个村的相关情况了如指掌。他对水利行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是孜孜以求,除了拿到水工建筑专业大专毕业证书外,还经常自学专业书籍,成为水利行业的行家里手。常山县水利局的王才能,1981年与张辉良一起走上水利员岗位,他们是常山县的第一批水利员。“他技术水平高,县里有大的水利工程,会到各个乡镇抽调素质高的水利员到县里工作,每次都会抽到张辉良。”王才能说。

“老张非常专业,2011年那次暴雨,要不是有他在,我们村将损失惨重。”时隔3年多,五联村党支部书记徐子远记忆犹新:2011年6月19日,暴雨如注,村里的水库水满得很快,马上要接近警戒线了。徐子远赶紧打电话向张辉良求助。张辉良正在别处指导防汛,来不及赶来,但马上给出专业的应急措施建议。因措施得当及时,没有造成决堤,避免了良田、村民房屋受损。直到现在,每当谈起这件事,许多村民总不忘夸夸张辉良。

利用自身学识技术,性格温润如水的张辉良义务帮过许多村庄。50岁的杨华文住在东岗村村道沿线,每天骑电瓶车到一家纺织企业上班。去年10月,他在上下班的路上或周末休息时间里,经常看到一个穿着朴素的人在走动测量。有次下班回家路上,他被这名测路人拦下询问情况,得知对方是街道干部。

张辉良去世后,杨华文在报纸上再次看到了这名测路人,才知道了他的名字。 (下转第二版)

(紧接第一版)原来那时村道筹备扩建,村里为节约资金决定集体自建,但没人懂得项目施工技术,张辉良知道后,主动出手相助,利用休息时间到现场勘察、绘制施工图纸。目前,项目已经完成招投标,即将开建。

甘于奉献的张辉良,对自己的名利却不追求。天马街道办事处主任助理宋斌说,老张一心扑在工作上,以他的资历早就可以评高级职称,几次提醒他,他都没在意。

明净如水,清正廉洁敢较真

按照当地风俗,张辉良走了,他的衣物也要烧给他。妻子陈水英最后只整理出了3个塑料袋的衣物,以及3双鞋子:一双半新的雨靴、一双破旧的解放鞋和一双掉漆的皮鞋。

陈水英没有正式工作,女儿正在上大学,张辉良是家里的顶梁柱。他一直保持着简朴节约的生活习惯,皮鞋穿坏了才换一双,冬天就两件棉衣换着穿……其实,他经手的工程项目不少,找他的包工头也多,但多年来他坚持原则,清正廉洁,如水般明净。

和平村的老吴,和张辉良是认识10多年的老朋友。去年村里一个山塘进行除险加固,老吴接了工程,他知道张辉良的脾气,不偷工不减料,不敢马虎。但是,有次张辉良例行到工地检查,“火眼金睛”一扫,还是发现了问题:木工给水库大坝基座制作的模板歪了。老吴觉得这并不影响工程质量,没什么问题,但张辉良还是坚持要求返工,严格按照标准制作。

在施工方和包工头心里,工程建设中不留情面的张辉良,既令他们敬佩,也令他们感激。元青口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一标段,由老郑中标施工。其中有一段路是乡道,张辉良有次到现场暗访施工情况,一眼看出了问题:“管道下面的砂石料垫得太薄了,赶紧停下来。”

张辉良一番话,让老郑心服口服:“这条路经常有重车经过,你垫这么薄,还没验收管道就压坏了。砂石料才多少钱,到时你得返工,管材、人工的钱花得更多,你不是害了自己?”

张辉良也不怕和村民“吵架”。承包大山坞山塘养鱼的黄兴华,清楚记得跟张辉良的一次争吵:“那次下暴雨,水漫得很快。老张跑到坝上看了,一定要我把溢洪道上的网片拿掉。水这么大,网片一拿,鱼全跑了谁赔我钱?我就跟他吵。”

“吵架”的结果是,张辉良也不回嘴,衣服鞋子都没脱,就跳进水里去收网片,黄兴华无奈地跟着跳了下去。“土坝最怕水过顶,很容易造成垮坝。当时要是不收网片,别说鱼没了,人也可能没了,还要影响其他人的安全和田地。”黄兴华说,张辉良事后跟他一解释,他心有余悸,又感激不已。

【编辑:崔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