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外媒
【浙江日报】象山探索农村集中居家养老新模式 邻居作伴不亦乐乎
稿源: 浙江日报  | 2015-03-25 10:10:23

溪东村老人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用餐。 应 磊 摄

浙江日报 象山3月24日电

记者 应磊

县委报道组 俞莉 陈光曙

春渐深,日益暖。居住在象山县黄沙村养老服务中心的老人董梅青起了个大早,和在这里集中养老的其他老人一起,等着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主任章国枢的到来。

“老章,今天又给我们做什么好吃的?”看见章国枢,董梅青也不客气,询问起当天的伙食来。每天一早,章国枢就来看望老人,这是他的“必修课”。年过六旬的老章说:“县里出政策,村里一批企业家捐款建造养老中心,我来出点力是应该的。”

黄沙村的一切,年近九旬的董梅青早已熟络。自从告别居住60多年的香港回到故乡,董梅青就融入了这里的乡土生活,尽管在她嘴里还时不时冒出几句广东话。黄沙村究竟有何种魔力,吸引都市老人定居养老?

“开水有人烧,三餐不用愁,老身子骨被照料得周到,住得舒心又顺心。”董梅青每天都很开心,对现在的生活感到满意。长期不在香港居住,让她损失了香港养老金,但在象山农村安度晚年,她似乎找到了内心快乐充实的源泉。

在董梅青不大的房间里,空调、电视等电器一应俱全,一张桌子和几张凳子整齐排列着,电话挨着床,想儿女了就打个长途。“每天晒晒太阳,和老伙伴拉拉家常,呼吸新鲜空气,每天都在延年益寿。”董梅青爽朗地笑着,不断称赞这里的一切。聊天间隙,服务中心的阿姨进来,把老人的开水壶灌满。

如今,黄沙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已经住进十几位老人,生活其乐融融。“近些年来,象山一直在探索农村老人集中式居家养老模式,这也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实事工程之一。”象山民政局局长张有为说,“政府补一些,村里贴一些,社会帮一些,象山老人的晚年‘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养老在乡村,享乐家门口’”。

和董梅青一样,溪东村的失明老人石才华也享受着居家养老服务。按照“子女申请、老人自愿”的原则,象山县规定年满60周岁生活能够自理的老年人,由其子女与村委会签订协议后可入住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部分村集体还承担了老人的水电费,农村老人及其子女的负担大大降低。

中午时分,记者又走进溪东村集中式养老食堂,老人们围坐4张大桌子,享用着午餐。蒸咸鱼、肉丝炒白菜、香干炒豆芽,外加一碗虾皮紫菜汤……老人们十分满意。年过七旬、双目失明20年的石才华感激地说:“吃住在这里,每人每月只需花150元伙食费,这样的好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走,去我的房间看看。”石才华带着记者去他房间,“虽然我看不见,但心里头亮堂着。”进门是厨房,里头还有卧室、卫生间,结构合理,布局齐整。像这样的老年公寓在溪东村有6幢42套,配有医务室和食堂,对入住老人实行集中供养、集中保护、集中照顾。“‘三改一拆’整治宅基地腾出土地,村集体投资150余万元建设公寓,老年人住在这里很安心。”村主任石夫产说。

石才华所在的养老服务中心建在村里位置最好的地段,出入方便,还配备了必要的安全、消防、卫生和无障碍设施。“老人集中住在养老服务中心,基本生活需求有保障,更没有台风来临时必须转移的烦恼。”张有为介绍,与入住敬老院等养老机构相比,老人仍然生活在原来的村庄,居住在独立成套的房子里,解决了老人故土难离的问题。

之所以能办起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并能正常运作起来,除了政府的财政补助外,村里一批企业家的无私赞助功不可没。张有为说,溪东村的情况在象山绝非个别现象。象山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集中式居家养老服务补助,以确保村里“建”得起、老人“住”得起、村里“养”得起。预计到2016年,象山全县将有250个村开展集中式居家养老服务。

集中居家养老,点中了农村养老难题的症结。如今,这种模式在象山风生水起。而这个源头出自石浦镇横路桥村。村子里,8幢式样统一、挂着“星光老人之家”牌子的公寓,十分显眼。

2009年,横路桥村的一块盐场土地被征用,村民们希望从征用费中拿出100万元,划出一亩多土地,为老人们统一建造集中式养老公寓。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村支书林后宝拍板建造。一亩多土地上建起8幢34套老人公寓,住进52位老人,开启了象山农村居家养老的新模式。

目前,象山已在108个村建成养老安居房1616套,入住老人1733人。这些公寓都配有老年活动场所,有条件的村还配有老年食堂,一些生活能自理的困难老年人也离开养老院,搬回村里的居家养老公寓居住。

■ 链接

2015年象山县民生实事工程之一:新建农村集中式居家养老公寓30个;新(扩)建城乡居家养老服务站35个;新增养老机构床位200张。

【编辑: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