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长三角新闻
宁海68岁村民44年笔耕不辍 一部“村史”说乡愁
稿源: 浙江日报  | 2015-03-25 16:32:27

一米多高的报纸、书刊摆放得整整齐齐,两张长桌上堆放着各类文史资料,墙边的橱柜也被各类年代久远的稿纸、票据、花名册塞得满满当当,这个像极了档案馆的地方,便是宁海县岔路镇湖头村村民葛民曹的家。

“村里的历史典故、民俗风情,老葛都晓得。他是我们村乡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活字典’。”湖头村村委会主任葛更槐说。

日记留存历史

“我就想把村里的变化记下来。”68岁的葛民曹至今坚持每天写日记的习惯。每天虽是寥寥数语,但他已坚持了44年。

葛民曹拎出好几个捆扎得严严实实的塑料袋。拆开一看,是他的44册日记,都由清一色大红封面的64开历书装订而成。毛泽东语录、邓小平像……从封面的彩图中,便可感受到时代印记。翻开这些边角已有些磨损的纸页,可读到自1972年起村里发生的大小事,微微褪色的字迹记录着湖头村在时代洪流中的发展与变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通过电台、报纸传递到了这个远离北京的小村,时任大队长的葛民曹坐不住了,他带领大家丈量土地、水渠,清点农具,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本本日记记录下农村生产体制的变革,还留下了1979年湖头村大火、1988年宁海特大洪水等重要事件的印记。

除日记外,葛民曹还完好保存着转业退伍军人登记、村班子沿续、党支部历届支委会换届登记档案,及近年来婚丧嫁娶记录、旧村改造记录等。这些文稿串联起来就是一部鲜活的“村史”。

族谱铭记过往

“湖头村有1700年历史,始祖是东晋科学家葛洪,到今天已繁衍到第50代。岔路镇共有葛氏后裔27000多名,是全国最大的葛氏后裔聚居地之一。”不善言辞的葛民曹,说起本村的历史渊源却滔滔不绝。

“湖头村是清雍正六年改名的,以前叫西阳村。我查县志、翻族谱,终于搞清了来龙去脉。”这次经历,让葛民曹尝到了族谱研究的乐趣。从上世纪80年代起,葛民曹开始挖掘整理始祖葛洪的历史资料及族谱。

“我不搓麻将不打牌,最大的爱好就是研究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从族谱中,他找到了先辈流传下来的11条“古训”,编写了不少葛氏祖训、湖头村训,如今已成为湖头村“廉孝文化”中的核心部分;他还依据族谱线索,历经3年找到了位于上店村的一座宋代古墓,并会同当地文保员将其妥善保护。

去年底,湖头村建起了文化礼堂。礼堂内的宣传栏中,张贴着本族的祖先故事、村史故事,这都由葛民曹整理编写。“历史是村落的根脉,文化则是灵魂。”提起葛民曹44年如一日的村史记录、族谱研究工作,村支书葛民春十分感慨。

非遗传承文明

葛民曹珍藏着一本2008年出版的《甬上风物———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宁海·岔路镇),涉及“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民间手工技艺”等15个领域的8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离不开葛民曹的调查。

葛民曹依旧记得自己开始这项工作的初衷。“村里有三分之一的非遗已经消亡,再不保护,就来不及了。”2007年,宁波成立全省首支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员队伍,热心于“非遗”保护的葛民曹如愿加入其中。

麦饼的制作,是宁海当地的一项传统技艺。遗憾的是,作为岔路人的主食,麦饼由谁发明、何时开始流行,传统制作工艺怎么样,却没有文字记载。为此,葛民曹走访了许多长者,搜集、整理出正宗麦饼的制作方法、行规习俗和传承状况。豆腐、面皮、米筒……这些舌尖上的记忆,逐渐汇聚成一条条“非遗”记录。

葛民曹以手工技艺、舞蹈、曲艺、杂技、习俗等为提纲,根据村民口述,共收集了100多条村、镇周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采访、整理中,他用完的笔芯就有200多支。他曾手绘了一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图,张贴在村头墙上,村里失传的4项手艺,用红笔标示出来。让他欣慰的是,民间文化普查已逐步成为湖头村人的自觉行动。曾有退休教师、民间文化爱好者自愿当葛民曹普查非遗的帮手。葛民曹说,他会一直把这部原汁原味的“村史”写下去。记者 丁谨之 县委报道组 陈云松

【编辑: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