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三福院的居住楼现在还比较冷清。
浙江在线03月27日讯(今日早报记者 李攀文/摄)去年重阳节(10月2日),杭州市政府送给全市老年人一份重磅重阳礼物——备受关注的杭州市第三社会福利院(以下简称市三福院)正式对外开放。
作为全省规模最大的公办养老机构,市三福院开放时,不出意料,场面火爆,超过4000人冲着“公办”的招牌,报名预约“抢”2000张床位。
但令人意外的是,该院正式运营半年来,2000张床位中仅290人入住,入住率仅14%。
“一热一冷”的背后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作为国家民政部确认的全国首批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单位,“改革”究竟在市三福院的运营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而公办、民办养老机构又是否能从此次改革中迎来春天?
三福院现在住了多少老人?
福利院里住得很舒心
就是老伙伴太少了
背靠杭州城北皋亭山,面朝千桃园,占地169亩,35.5%的绿地率,建筑规模90688平方米,作为全省最大的公办养老机构,市三福院从建设、规划到开放运营,始终备受关注。
去年重阳节,市三福院正式露面。院区内36幢建筑中27幢被划分为老年人居住用房,其余9幢为医院、食堂、为老服务中心等功能区。
这么好的地方为什么还会住不满?
在福利院31幢的一个小套间里,我们见到了已经入住的金大伯。
大伯今年74岁了,住在杭州采荷街道,从机关里退休后,他和老伴一直居家养老。可是老伴身体不太好,金大伯每天都忙着照顾她。为了让二老能安度晚年,女儿偷偷帮金大伯在市三福院报了名。
起初,金大伯心里有些抵触,毕竟要搬到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他怕自己适应不了。来福利院参观了几次后,去年8月2日,大伯和老伴在试运营期间住了进来。
“这里的生活完全不是我想象的那般寂寞无聊。”金大伯说。房间里,中央空调、液晶电视、热水器一应俱全,福利院每天安排专门的护工照顾老伴和自己,他们不必为了烧饭洗衣等生活琐事发愁,身体不舒服,院区内还有医生护士。
茶余饭后,福利院内有各种兴趣小组可以参加,“我们现在的生活过得比以前充实多了。”金大伯笑着说。
金大伯喜欢热闹,唯一让他有些失落的是,现在福利院的“老伙伴”太少了,比如对面的32幢只有6户人入住,串门的都找不到几家。
房间入住率仅14%
70%的老人仍选择“观望”
福利院正式运营后,场面一度异常火爆,超过4000人报名预约登记,想“抢”一张床位。
杭州市区常住户籍,年满60周岁;无传染性疾病和精神类疾病;身体状况、生活习惯等适合过集体生活,这三个条件是前提。
报名预约后,市三福院会交由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生活自理能力、认知能力、年龄情况、居住环境等5方面,此外还有些附加参数,例如社会贡献度等,评估分值高的老人将结合自身意愿,优先入住。
“经过严格筛选,最后有3800人符合入住条件,并通过了评估,可是有绝大多数人‘卡’在了最后一步。”李利明说。
为了确定老人的想法,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几乎要给同一个人打三个电话。但还是有723位(约占19%)老人明确表示放弃入住,近70%的老人选择观望。到目前为止,2000张床位中仅仅有290人入住,入住率只有14%。
低入住率给市三福利院目前的运营带来不小的压力。 “市三福利院在养老机构中像一艘‘航母’,问题是现在‘船员’和‘乘客’差不多,入住290人,工作人员101人,其中护工56人。”李利明说,这艘“航母”每天开起来油料都不够,“要知道,我们福利院每个月的电费就要十几万元。”
李利明说,如果要让福利院达到一个良好的运营状况,那么入住率至少要达到50%,即1000张床位要投入使用。
可是乐观估算,即使到今年年底,入住率可能也就达到35%左右。
是什么造成了“床等人”现象?
环境服务优质,但收费有些吃不消
昨天下午,住在杭州江干区的苏阿姨特地倒了好几趟车到市三福院参观。
这里的软硬件都让她不停地叫好,但看到宣传册上的价格表,苏阿姨有些犹豫。
护理间1100元/月/床(约42平方米)、标准间1500元/月/床(约33平方米、双人)、小单间(28平方米)2700元/月/间,大单间(33平方米)3250元/月/间。其余的单套间和双套间收费为4100元/月/间到7500元/月/间不等。
此外,自理护理费三级430元/月、二级530元/月、一级630元/月;特护护理费从一级到七级,分别为830元/月到2230元/月不等。
“我之前去过杭州几家民办养老院看过,虽然环境和服务比不上这里,价位却相差不多。”可在苏阿姨的印象里,即使在同等条件下,公办养老机构的收费要比民办低。
李利明坦言,价格因素确实是造成目前入住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在他们前期的调查中,也有不少老人表达希望降低价格的想法。
在两个新机制“双重”作用下,“占座”的老人明显少了
但这样的想法实现起来可能性并不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作为价格杠杆的定价机制发生了变化。目前,杭州市本级另外两家公办养老机构在定价机制上,仍然采取政府定价和差额补贴。政府在最初定价时并没有考虑养老机构的建设费用,也就是说入住人员所缴纳的费用仅仅供机构运营即可。
而市三福院作为改革试点单位,要充分发挥市场“砝码”的作用,既要解决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的问题,又要调节民办养老机构“一人难求”的现状。因此在定价时,加入了部分机构的建设费用和设备折旧费等,价格自然要更面向市场的合理水平。
李利明分析,公办养老机构没有出现入住“井喷”的现象,重要原因之一是首次推行的准入评估机制和公开轮候机制“双重”作用的效应。
“以前的公办养老机构采取的入住方式大都是‘先到先得’的办法,报名预约得越早,入住的希望也越大,这就造成很多老人出现‘占座’的想法,尤其是60周岁左右生活能自理的老人。”李利明说。
而在两个机制的调节作用下,老人们不理性的“从众”行为得到了缓解。特别是低龄老人不用急着进养老机构“占座”了,等进入高龄期,评估分高,同样有机会入住。
因为能不能入住,什么时候入住的决定因素不再是报名预约的先后顺序,而是“综合”条件,其中第三方的评估机构作出的评估表最有“发言权”。
评估包括生活自理能力、认知能力、年龄情况等多方面,此外还有些附加参数,例如社会贡献度等,只有评估分值高的老人才有机会结合自身意愿,优先入住。
打个比方,如果一个生活能自理的60岁老人和一个失能的80岁老人,同时申请入住市三福院,那么后者入住的可能性要比前者大很多。
这么一来,“低龄”老人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考虑,选择养老机构。
公办养老机构改革之路该怎么走?
尽管改革带来了短期不适,但却积蓄了长期发展能量
作为全国首批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单位,市三福院的目标是,首先保障孤老优抚对象,以及经济困难孤寡、失能、高龄等老年人的需求,其余的床位面向市场,让市场发挥调配作用。
为了达到这样的改革目标,势必要引入全新的价格核定机制、人员准入机制和公开轮候机制。
市三福院目前面临的种种状况,显然是这些机制发挥作用后的结果。
对福利院自身而言,尽管改革带来了短期不适,但是,却积蓄了长期发展能量,2000张床位可能在一定的周期内,服务的人数会更多,“这个效应可能是倍数叠加的,床位流转每加快一年,今后就能多解决2000位杭州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李利明说。
在今年的杭州市民政工作会议上,市民政局明确表示将继续深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搭建具备老年人数据库、信息查询、服务申请的市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积极鼓励政府和市场相融合的产业养老,突出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同时,民政部门会持续跟踪市第三社会福利院的改革成效,适时推行公办养老机构公开轮候制度。
杭州市民政局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改变机制,走市场化的道路,一方面缓解了公办养老机构的运营压力,另一方面老年人今后有了更多的选择,改变大部分民办养老机构的生存艰难的情况,对今后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都将产生良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