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5日,浙江出炉全国第一张省级权力清单。9个月后的3月24日,中办、国办发布《关于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一系列浙江模式得到沿用。
荣耀加身,并非大任告终。迄今为止的近十个月里,浙江省又出炉了防范政府不作为的省级责任清单。截至去年年底前,浙江11个设区市及各县市区,各层级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均被晒出。这只巨型笼子已扣在浙江省市县三级权力之上,并严丝合缝地密布于政府权力的每一根经络之上。笼网仍在被编制,并在继续加固、收紧。
在今年初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2015年省政府重点工作的第一项内容就是权力清单“瘦身”、责任清单“强身”。这一过程,像是一个臃肿的胖子变身型男的励志故事。记者许云峰
权力清单:割肉削权
胖子变身型男首要是除肉。
在权力清理过程中,最核心又最难的也是割肉削权,阻力来自于职能部门改革动力不强。
省级权力清单清理时,省发改委、环保厅等57个省级部门共上报了12333项“权力”,清理后确认的省级部门行政权力有4236项。被“砍掉”的六成权力中,充斥着众多内部事项、可被合并的小权力事项。事实上,浙江省42个有行政权力的部门共被削减掉的行政权力为200多项。这200多项可称之为“硬货”。比如以前工业企业在向省质监局申请“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前,须先拿到发改委、经信委等部门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确认”(俗称“产业证明”),经权力清单编制,产业证明被取消,现在企业无需折腾,就可获得生产许可证。
过去的九个月,割肉削权任务下到了市、县两级政府。去年9月,湖州市以规范性文件(即红头文件)发文设定的75个权力事项,被取消或转移。
责任清单:防止惰政
权力被取消,会不会导致过去的权力拥有者从乱作为到不作为,引发惰政?
对于权力不作为,浙江省最重要的一项制度设计就是责任清单,弥补权力清单不能对政府部门必须承担哪些责任、部门间的责任边界如何划分等问题。
权力清单越精简越好,而责任清单则恰相反。去年7月,浙江省级部门责任清单由省编委办行政机构编制处牵头制定,3个月后全部公布,具体工作事项达3941项。年底,所有市县政府的责任清单也都公布。
浙江省环保厅法规处副处长陈云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谈到,经常与厅里各业务处室的处长们打交道,感觉现在处长做决策更加谨慎,会不时看看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不像过去,有时会拍脑门决策”。
清单成效怎样?
各级权力清单出炉至今,老百姓到底对这项制度出炉的效果感受有多深?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宗庆后、南存辉等企业家代表、委员们都提到目前的行政审批多、中介多、跑审批难。
范学良坦言,目前对市、县两级的行政运行而言,权力清单对于企业办事效率有所提升,但对一般老百姓而言目前能在网上办事量不多。
浙江发布权力清单的同时,上线运行了政务服务网。目前省级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除部分涉密事项外,已全部实现政务服务网的一站式办理。此外,8个设区市、68个县(市、区)已完成接入,今年6月,省市县所有行政权力事项都将上线运行。
浙大公共政策研究院教授范柏乃参与了省级权力清单编制,并于今年3月协助省编委办做权力清单效果评估。他认为,权力清单出炉至今不到半年,效果不可能这么快显现,政府窗口部门对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还未吃透,还需要时间适应,企业、市民也需要学习如何用好清单。下一步应做好权力事项的上线运行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的动态调整。
今年如何瘦身、强身?
2015年,权力清单“瘦身”、责任清单“强身”的进程还将继续。
3月4日,常务副省长袁家军对此做出具体解释,2014年行政权力清理暂时保留了一批行政权力,严格来讲这些权力已不符合全面深化改革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下一步,省市县三级都对已经公布的清单进行再梳理,该取消的要坚决取消,该下放的要坚决下放。
“权力清单履职不到位,谁来问责、追责?”一度成为困扰这项制度的问题。进入今年后,省政府也给出答案——纪检监察部门执掌此权力。市民可网上全程监察、网上即时举报,每一张权力清单上,都有投诉举报电话。
清单何时能真正成熟,为老百姓所用,办事体验达到最优、有效遏制泛滥的权力?范学良给出他自己的预期是3年,“老百姓有需求就要不断调整,把清单工作做实做细需要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