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课老师孙善春(资料照片)
浙江新闻客户端-钱江晚报见习记者 张冰清 通讯员 丁剑锋 潘春艳
深蓝色卫衣、黑色羽绒背心、运动裤运动鞋,孙善春老师这身行头,让人很难想到他是来给学生说评书的。
唯一透露了他评书人身份的物件,是他带来的一块醒木。说是醒木,其实是一块长方体的玉石,由友人相赠。手起醒子落,空旷的图书馆猛地传出脆亮的响声,连孙善春自己都被惊了一下。
孙善春是浙江大学的哲学博士,目前在中国美院人文艺术学院任教,上艺术批评课程。哲学是他的本行,教师是他的职业,而评书是他的心头好。
他师从评书大师袁阔成的女儿袁田。袁阔成是享誉海内外的评书大师,业内有“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之说。今年3月份,老先生因心脏衰竭,在北京去世。老先生生前挺器重孙善春这个后辈,曾嘱咐他多为评书做点儿事情。孙善春前些年时常在上海、杭州的书馆说评书,但这两年有些搁置。
这回,受学校的邀请,孙善春本学期每周三晚上在中国美院南山校区开讲。4月8日晚上,第一次开讲,学院的党委书记钱晓芳还专门跑来捧场,一直听到了最后。
本学期,中国美院推出“书香校园”系列活动,除了听评书,还有讲论语、读诗,学古琴等。
不选经典评书作品
说起了法国的《三剑客》
长衫、折扇、醒木,这三样是传统评书表演中不可或缺的道具。但孙善春只带了醒木来,按他的话来说,评书在宋代就有详细记载了,真要讲究起来,得穿宋代的衣服才对。
孙善春这种不拘一格的表现,也体现在篇目的挑选上。
《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等一直是评书界的经典之选,但孙善春这次选的是法国作家大仲马的经典长篇小说《三剑客》(又名《三个火枪手》)。
不选经典评书作品,是因为古书太陈旧了,“我想说点好玩儿的。”
孙善春给学生说书,也不似前辈那般字正腔圆,抑扬顿挫。他说,老一辈评书人说书总“端着”,自己还是希望能多样、轻松一些。
师爷袁阔成在现代评书的创新上颇有些建树。他率先撤掉桌案全身表演。孙善春此番创新,也算是继承了袁老说“新”书的精神。
老底子在那儿,免不了就会冒出来。一开始的定场诗,孙善春选了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一首词《秦时月》,“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大风吹倒前朝树。”用中国的古词,描绘出17世纪法国的风云际会。
讲到达达尼昂老爹的三件赏赐,其中一件是一匹垂垂老矣的瘦马,他又说开去,提及汉武帝时期西域的汗血宝马。这种现场发挥,需要评书人肚子里有东西,行话叫“肚囊宽”,很是考验评书人的功力。
上课的名额要靠抢
听课的学生很好奇
武侠、鬼怪题材的故事,向来很合评书人的胃口。但孙善春本人不喜欢,也不擅长。最初,他给学生开出的书单有两个,一是莎士比亚作品集,一是大仲马的《三剑客》,学生选了后者。哲学博士的学习经历,文学、话剧、电影的爱好,决定了他评书的格调。
曾几何时,说书人和听书人的文化水平都比较低,说书人没上过几年学,听书人也都是市井百姓。袁田曾告诉孙善春,师爷袁阔成挺喜欢这个徒孙,原因就是觉得他有文化,是个读书的。
其实,孙善春当年也是被走村串乡的流浪艺人带入门的。小时候在自家门前大树底下看演出,听一位老艺人说《隋唐演义》,是他的评书初体验。几年前,他到北京拜师学艺,方才跟随评书泰斗袁阔成的女儿袁田学艺,成为“袁派评书”的一员。
孙善春说,评书人有一个原则,八个字,“高台教化,劝善金科”。意思是,评书人要说道理,讲规矩。他希望学生在听了他的评书后,能受到激励,多读一些优秀的文学经典,同时也对他们的生活带来帮助,让他们爱上这门古老的手艺。
台下坐着听评书的,是20位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名额是抢来的,第一堂课就被老师的气势镇了。版画系二年级潘同学说,以前在电视电影里看过说书,真正现场听还是第一次。
“对于评书,我一直感到很好奇,也非常希望有机会可以现场听听,这次刚好满足了我这个心愿。”潘同学说,感觉特别新鲜,老师讲的评书不是他们过去熟知的一些评书内容,像三国水浒什么的,而是外国文学作品,就像法国作家大仲马的世界名著《三剑客》,很混搭很潮;第二新鲜在评书的语言,不同于许多书上直白的翻译,老师用了幽默风趣的词语和非常贴近日常生活的词汇,让故事也显得更生动了。
据浙江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