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从5月起法院立案门槛降低,65岁的低保户纪春明终于鼓起勇气为拖了两年多的房屋买卖纠纷起诉维权。4日上午10点,记者在南京鼓楼法院立案庭大厅见到了前来递交诉状的纪春明。在立案庭法官的指导下,从未打过官司又没钱请律师的纪春明,仅用不到半小时就完成了立案登记。
记者了解到,在立案登记制施行的首个工作日,全省法院共接收当事人诉状和申请书5953件,当场立案案件5525件,当场立案登记率92.81%。记者先后走访南京多家法院也发现,预期的立案庭门庭若市、人满为患的场景并未出现,案件数量与平日相比增长并不是很明显。
315起“民告官”案当场立案
老百姓告政府先不予立案,而是让被诉的政府及相关部门先“做工作”,调解处理,这是一些法院过去受理民告官案件的“潜规则”。如今,这样的做法行不通了。实行立案登记制后,只要老百姓起诉的材料符合规定立案的基本条件,就可现场登记立案。昨日,全省共有315起“民告官”案件被当场立案。
上午9点,在南京中院立案大厅行政案件受理窗口,市民金师傅等8人因行政管理方面的纠纷,要求起诉江苏省人社厅。窗口的法官看了他们的材料后,当场告知他们,因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建议分别起诉,但金师傅等8人坚持共同起诉。之后,窗口法官发现6人已经过了起诉期限,临时召集几位法官商议后,现场裁定不予受理,并给出了详细的答复。
南京退休教师苏兆中4日提起的行政诉讼被鼓楼区法院当场立案。据介绍,在苏兆中所在的小区,有的长期不缴纳物业费,有的甚至不是小区业主,最近却被选为小区新一届业主委员会委员,而小区所在的街道办事处却为这些“问题”委员进行备案。苏兆中认为这项备案决定违法,便将街道办事处告上法院。
鼓楼法院立案庭法官告诉记者,以往此类案件需要进行实质性审查,比如原被告双方是否有利害关系、是否属于行政诉讼的收案范围等,不予立案的情况很普遍,但现在只需对起诉书中的主体、被告、事实理由、收案范围等这些基本事实进行简要审查就能立案,“估计以后受理的民告官案件数会增长较快”。
不立案给书面解释
在南京中院立案受理大厅,记者遇到因房屋安置问题前来打官司的市民廖师傅。到立案窗口后,他简单说了自己的诉求,法官就让他把相关材料交过去。
“你这个案件,时间过去比较远了,涉及的部门多,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后才能给你答复是否能立案,今天我先把你的材料收了,7个工作日内会给你答复。”说着,窗口的法官开具了一份收件单,上面写清接受了他哪些材料。
“以往我去法院,法官问几句后,要么直接不给立案,要么直接收了材料,不给任何单据,让我回家等,一等就没消息了。”虽然没有当场立案,但收到法院的单据,廖师傅觉得心里有底了。
为了确保立案登记顺利推进,省高院4日共组成了7个督导检查组分赴13个中院和部分基层法院,现场检查指导登记立案工作。同时,我省各中院和基层法院院长、分管院领导上午都在相关法院进行现场办公、指挥。在现场检查和指导南京法院立案登记工作的省高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周继业特别强调,立案受理窗口的法官现场能判断符合立案的,要立即登记立案。对那些不能现场决定是否能立案的,先收材料开具材料接受单,并在7个工作日内给出详细答复。对于“不立不裁”的,要严格追责。
自助立案10分钟搞定
为提高立案效率,一系列便民举措也在试点。记者在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发现,立案大厅的一角专门开设了自助立案区。以往动辄几十上百页的诉状,法官当场粗略翻看也需半个多小时,借助自助立案区的快拍系统直接上传,10分钟内即可完成全部流程。
代理一起专利侵权案件的江苏纵联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文,是这套自助系统的首位使用者。120多页的电子材料,她仅用了5分钟便完成了扫描录入。李文告诉记者,如果没有这套自助系统,她必须通过人工窗口取号排队,在人多的时候,整个立案过程可能超过1个小时。
南京中院立案庭法官汪来喜说,立案登记制实行后,法官在立案登记过程中的作用较以往有所降低。如果当事人到法院发现排队等待的人太多,自己手头相关材料较完备,就可以采取自助立案的方式,减少等待时间。这套自助立案系统是南京中院针对立案登记制度所做的一项便民调整,5月份将在南京各个基层法院推广。
据介绍,除了窗口立案和诉讼服务中心内现场自助立案外,南京法院还开辟了网上立案和手机立案平台,市民通过登录南京审判网或下载手机客户端的方式实行立案。
针对立案登记制首日案件未出现大幅增长,省高院立案一庭庭长张婷婷表示不意外,“从2013年起,省法院就重点抓‘不立不裁’问题,法院的大门一直敞开着,能立的案子平时都消化了。”
本报记者顾敏
原标题:到法院打官司,更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