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外媒
【人民网】校企合作的“宁海现象”如何续写?
稿源: 人民网浙江频道  | 2015-05-07 15:52:01

非遗传承后继乏人校企合作的“宁海现象”如何续写?(组图)

把金箔均匀地帖在已上过金箔胶的物件上。章勇涛 摄

人民网宁波5月7日电宁波市文化馆资料显示,该市目前拥有国家级非遗23项,省级非遗79项,市级非遗179项,县级非遗520多项。

在非遗保护工作中,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是难题:或没有市场无法维持,或缺乏人才难以传承。

近日,人民网记者走近多个非遗项目及传承人,了解非遗传承的现状及困境,以期获得有效的传承模式,更好地保护“活化石”。

现状:专业人才后继乏人,非遗传承不易

“泥金彩漆的订单已经排到8月后了,有些订单还不敢接,接了来不及做。”近日,记者在宁波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采访时,该公司总经理、国家级非遗泥金彩漆代表性传承人黄才良说。

近年来,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大力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泥金彩漆,声名远播。全国各地订单纷至沓来,2014年,该公司年产值达到250万元,3年内预计年产值将突破1000万元大关,泥金彩漆广阔的市场前景让黄才良既喜又忧:有市场,缺传承人。

黄才良1957年生于工艺世家,先辈们制作“泥金彩漆”的手艺在宁海当地小有名气。17岁那年,初中毕业的他为了养家糊口,跟着宁海茶院乡堂舅开始了学徒生涯。1975年进入宁海工艺美术厂学习木雕和髹漆工艺,反复钻研,掌握了泥金彩漆工艺配方和制作工艺流程。2000年后,文化部门进行非遗普查,他又重新研制开发泥金彩漆工艺项目,并于2004年着手准备申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将产品投入市场。如今,他生产的泥金彩漆产品已远销国外,并不断拓展新的市场。

但是,从投产到现在,黄才良没有一天不为泥金彩漆的传承担忧:“现在可以选择的就业方向太多了,泥金彩漆全是手工活儿,有20多道复杂的工序,完成一件作品短则半个月,长则三个月甚至半年,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做这个,即使来了也很难静下心制作。”

不止黄才良一个人苦恼传承人问题,宁海平调耍牙表演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叶全民同样为此担忧。

2000年的时候,18岁的薛巧萍跟着叶全民学习耍牙。耍牙用的材料是猪牙,非常锋利。

“刚开始含、‘种’牙的第一周,我的整个牙床被刺得血肉模糊,红肿溃烂,不能吃东西,连话都说不出来,只能靠打点滴消炎、补充能量。”薛巧萍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挺心酸的,当时与她一起学的还有7个女孩子,最后都忍受不住一个个陆续放弃了。

2011年,薛巧萍开始掌握12颗“耍牙”技术,目前仅有叶全民和她会这项独门绝技。

探索:校企合作开设培训班,为非遗培养传承人才

非遗传承人才如何破解?

早在2007年,宁波宁海就在全国率先探索了一种校企合作的非遗传承模式——宁海第一职业中学工艺美术专业开设“泥金彩漆技艺培训班”,国家级非遗泥金彩漆传承人黄才良和他的伙伴陈龙担任老师直接传授技艺。

这一创新模式很快在全国走红。教育部副部长鲁昕2009年在国家级开发区职业教育年会上对这一做法予以推广:“将民族的艺术、民间的文化、民间的工艺,作为职业教育来传承,变成职业教育的专业,并富于时代特色,使之不断传承下去。”2011年11月全国非遗保护、传承宁波会议上,这一做法被称为“宁海现象”,受到文化部表扬。

据悉,目前,宁波市179个非遗项目中已有36个传承基地放在幼儿园、中小学、职业学校及大学,其中有12个被列入省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名单,涉及的非遗项目包括传统美术、传统舞蹈、民间文学、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间音乐、传统戏剧、传统手工技艺等7个大类。

宁波的这种“非遗进校园”活动就是把学生作为非遗传承的主体,由专职教师在学校进行持续性、常态化教学活动,把非遗项目植入校园生活,编写出适合不同年级段学生的教材,并将它们与美术、音乐、体育、德育等课程以及乡土文化有机融合,形成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让非遗之花在校园绽放。

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总有些骨感。从2007年开展校企合作至今,7年了,宁海第一职业中学工艺美术专业招生超过500人,但最终留下来从事泥金彩漆的只有7人。

杨晨是宁海第一职业中学工艺美术专业2013级学生,她是该班30多名学生中掌握泥金彩漆技术最好的几个之一,也深得黄才良的赏识。她告诉记者,她的父母希望她参加今年下半年的高考,继续求学。

“未来是否还从事这个行业呢?”

“也许吧。”杨晨的声音并没有那么坚定。

对此,该校副校长蒋敏敏也很无奈,在继续求学和就业方面,学生的自主性很强,我们只能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

“泥金彩漆工艺流程复杂、精密,所有工序全手工。学这个,需要静得下心,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这对如今活泼、好动的90后孩子来说是严峻的考验。”提起人才,黄才良更苦恼,“当初从宁海第一职业中学毕业后从事泥金彩漆的学生并不止目前这几个人,但是有的孩子受不了苦半途退出,有的受不了寂寞改行了,有的继承家里的生意去了,还有的听从父母的安排继续求学去了。”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像黄才良担忧人才传承的不在少数。

专家:将“谋生”提升为“艺术” 要给人才“双体面”

在国外,手艺人是备受尊重的职业。在亚洲国家,尤其日本,手艺人被称为“匠人”、“职人”,上升为艺术高度——然而非遗传承本当如此!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国内对手艺人的刻板印象,往往是一种不得以而为之的谋生工具。这给家长和学生的心理蒙上了一层纱。

“假如我们一时难以建立这样的软文化或艺术氛围,然又需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就得给予人才可靠的保障。”宁波市文化馆副馆长、宁波市非遗保护协会副会长孔燕在接受采访中表示,国内非遗传承人缺乏,主要还是缺乏体制保障。假如一个手艺人,既能完成学业,拿到由教育部颁发的学历学位证书,又能在毕业后进入体制保障的单位从事相关工作,那么体面的学历和体面的职业都能为家长和孩子打消“世俗顾虑”。

那么如何才能瓦解世俗偏见,保障这个“双体面”呢?

黄才良曾告诉孔燕,学手艺最好是在高中阶段,传统工艺的学习对传承人各方面的素养也更高,在学手艺的同时,最好能兼顾文化课学习。

在与北京非遗专家交流中,孔燕得知,目前北京高校正逐步摸索“校-校-企”合作模式,采用大学联合职高3+4模式,并同步采用“校企合作”模式。“手艺特长生”既接受高校氛围的熏陶,完成文化课学习,又能在毕业后经企业推介从事相关工作。

这样,家长就不会有“不学无术”或“找不到饭碗”的担忧。

将“谋生”提升为“艺术”,将“手艺特长生”与“艺术特长生”平起平坐来培养,这中间还差几里路?

孔燕认为,只要得到教育部的支持,宁波就能效仿北京做法,缓解非遗传承人后继无人的窘境。

孔燕的看法,在宁波工程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陈莉萍这里产生了共鸣。陈莉萍认为,当前,人们普遍认为,传承纯手工技艺类的非遗更多的是中等职业院校的事情,认知观念的不足导致高校在此方面的缺位。教育部门应该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在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建立长效的衔接、促进机制,以保证非遗人才的传承。

不过陈莉萍还表示,非遗种类非常丰富,其传承不能一概而论,一些群体传承的非遗可能因为受众市场断层而消失,这在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对此要做一些资料抢救性的保护工作。(陈金莲、陈怡、陈云松)

首页  上一页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
【编辑: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