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浙江城镇网05月07日讯 温医大有个学霸小伙不简单,他放弃原本优越的外科医生工作,选择重返校园继续读书;他为给患者排忧解难,在校期间从事多项术后康复研究,数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授权国家专利11项;他还敢于挑战权威,对发表在美国顶尖杂志《临床肿瘤学》上的牛津大学教授的论文公开质疑,并得到了其承认性的公开回复。这位会思考、会科研的出色学生,就是温州医科大学的外科学博士生庄成乐。近日,记者专访了庄成乐,分享他的成长故事。
生于医学之家耳濡目染走上了学医之路
庄成乐,温州乐清人,现是温州医科大学2013级外科学博士生。一身白大褂,一副淡蓝色口罩,一双白色橡胶手套,是这位85后小伙最常见的装扮。
“科研让我变得越来越不像我了。”庄成乐说,原来的他也曾喜欢在闲暇时去跳跳街舞、打打篮球、看看电影,但现在他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搞科研上,而这样的改变主要是源于他埋在心底多年的一个不平凡的梦想。
“我想成为一名不一样的外科医生。”这是庄成乐的梦想。出生于医学之家的他,父母都是我市某医院的医生。得益于父母的关系,他从小就与医护人员有着频繁的接触。
带着这份梦想,庄成乐进入温州医科大学以后,认真学习,坚定地朝着自己许下的目标前进。校一、二等奖学金,校优秀学生干部,校三好学生,先进工作个人……经过五年的本科学习,庄成乐于2009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如愿成为温州市中心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
在两年的外科临床工作中,细心的庄成乐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做过腹部大手术的病人,在术后需要度过一个特别漫长的康复期。而这一漫长艰苦的康复过程,不仅给病人及其家属在心理上和经济上带来很大的负担,也不利于医疗资源的高效利用。如何才能加快病人术后恢复,有效缓解医疗资源不足的矛盾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将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相结合。“但是当时的我没有这个能力。”庄成乐说,作为一名本科毕业生,他缺乏科学研究的能力,而当时的医院平台及临床条件也达不到做系统科学研究的要求。
于是,庄成乐选择了重返校园。2011年,庄成乐成为一名研究生,师从温州医科大学余震教授。在导师的指导下,他就如何缩短术后康复时间的问题开始研究。
研究术后康复研发成果获11项国家专利
一边在学校里进行基础实验,一边到医院里进行临床实践。庄成乐发现术后疲劳,是影响腹部外科手术病人术后康复的重要因素。“那么,有没有一个办法,能在病人发生术后疲劳之前,就对它进行及时预测呢?”
为了验证自己提出来的这个设想,庄成乐在这之后的半年多时间里开始了艰辛的数据收集与整理工作。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烈日严寒,庄成乐每天都会赶在上班前一个小时到达医院,逐一收集病人的临床资料。收集完毕后,再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
他发现,术前营养不良和高龄是发生术后疲劳的独立危险因素。这项研究成果,随后也被发表在美国外科学权威SCI期刊《外科研究杂志》上。
之后,庄成乐又开始研究老年个体发生术后疲劳的具体分子机制。“这个研究过程碰到了很多困难。”庄成乐说,像传统的将大鼠转晕再给药的方法,会给大鼠带来强烈的应激反应进而影响后面的实验结果。为了降低大鼠的应激反应,提高实验结果的精确性,他探索出了一个简便的方法,即当大鼠半个身子钻进两个笼子之间的缝隙时,快速对其进行腹腔注射,这样能够明显减少大鼠的挣扎。
方法有了,但装置过于简易。于是,他在原有装置的基础上,通过精确测量不同体重大鼠的身长、横径等指标,对其进行了一系列优化整合。最后,在他的一番改进之下,一套可适用于各种规格实验大鼠的腹腔注射设备出炉了。凭借该设备及方法学,庄成乐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
他的科研之路还在继续。在随后开展的一系列术后康复研究中,庄成乐的数项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庄成乐已经以第一作者在JCO、 Surg Endosc、Dis Colon Rectum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9篇SCI期刊论文,总共被引用次数达78次,还申请到了17项国家专利,其中11项已获得授权。
敢于质疑权威获牛津大学教授肯定性回复
去年6月份,庄成乐在浏览美国肿瘤学顶尖期刊《临床肿瘤学杂志》时,发现一篇由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发表的论文存在一个漏洞。这篇论文主要是围绕外科学领域的两大“明星”成员“腹腔镜手术”和“加速康复外科”展开(两者都被认为对减轻病人的手术创伤应激,加速术后康复有着重要意义),以两者对病人术后康复的影响程度进行对照性的临床实验研究。结果该研究表明,在实施“加速康复外科”的基础上,“腹腔镜手术”仍然对病人的术后康复起到重要作用。
由于之前对该领域也做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庄成乐察觉到了该研究存在的不科学之处。在他看来,该研究对全部病人实施“加速康复外科”的做法,会让病人的依从性普遍不高。特别是在实施“加速康复外科”的几个重要条目(加速康复外科共有20项条目)时,这个缺陷尤为明显。而因为这个缺陷,会让“加速康复外科”在该研究中的效果大打折扣,最后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够准确了。
“科学研究是很严肃的事,稍有不慎会误导临床实践。”庄成乐说,在意识到该研究成果存在的缺陷后,他通过查阅借鉴其他权威文献,并在结合自己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写了一篇述评给杂志社。令他意外的是,在时隔两个多月后,他的观点得到了该杂志主编的高度认同,并直接接收了他的论文将其单独发表在了杂志上,还要求牛津大学的教授对他的质疑作出解释。不久,牛津大学教授也针对他的质疑做出了回复,承认了他的研究确实存在庄成乐所指出的问题,并表示接下来会对其进行完善。
教授的肯定,给了庄成乐很大的信心,也更加坚定了他要在科研这条路上走下去的信念。“我还有一个心愿。”庄成乐说,眼下,国内的临床诊疗指南往往是直接翻译于国外的指南,而这样的指南因种族的差异并不能很好地适用于国人。因此,他期待着有一天,中国人能够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制定出临床指南,甚至能为国际指南的制定做出贡献。
“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作为庄成乐的导师,余震老师在提到这位学生时,言语里不自觉地透露出了满满的骄傲。他说,庄成乐特别聪明,在科研上觉悟很高,再加上他做事儿的那股认真劲儿,能够获得这么多的成就并不奇怪。看到他在科研上收获的点点滴滴荣誉,他心里也为他感到由衷的高兴。“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就要毕业了,我相信他以后会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