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瑞峰教授(资料图)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王玲瑛
“叫你们平时要看报!听了没有啊?”昨天语文考试结束,杭州一位高中语文老师,立刻在朋友圈里发了这样一条微信。
钱江晚报4年前曾刊登《为人为文有时不统一,但文如其人应该坚守》(2011年12月14日C7版),内容奇迹般地与昨天的高考作文题材一致。
今年浙江高考作文题与报上一则旧文神一致。不猜就中,浙工大博导肖瑞峰教授称“意外”。杭州资深语文老师认为,注重传统文化成趋势。
朋友圈流转当时的版面
-版面截图
回头看4年前的这篇报道,活脱脱就是一篇现成的高考作文————
“中国古代传统诗人的习惯是将诗品与人品相联系的,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因而总是强调“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才有第一等真诗”。
比如元好问曾有一首《论诗绝句》写过这样的情况,“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识安仁拜路尘?”
昨天,这篇讲稿的主讲嘉宾,浙江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肖瑞峰也收到朋友的短信,“今年考生如果听过你讲座,赚大发了。”
自己的讲座内容和今年的高考题神吻合,肖瑞峰也很意外。他是博士生导师,“诗品与人品”最初是他给研究生上课时设计的一讲内容,他还设计了诗歌与仕途等其他内容。邀请肖瑞峰开讲时,他把内容整合成了2小时的讲座。
讲座在浙江图书馆二楼开讲,免费向所有市民开放,当时500个座位全部满员,甚至有人坐在过道旁听。肖瑞峰引经据典,当时听得妙趣横生,今天看来却都是高考议论文的论据啊——“如果高中生掌握了大量文学史实,写起这篇作文来应该挥洒自如。作文显然检验了高中生的阅读面和阅读量,题意是容易理解的。”肖瑞峰教授说。他还开玩笑,早知如此,就去中学多开几个免费讲座了。
杭州一资深语文老师也认同,这次作文题,读的书越多,写起来会越流畅。“原来写作文,基本要求写经历,这次要求写阅读,读的书越多,越有优势。高考也越来越注重传统文化内容的考察了,比如这次高考作文,提高了对文言审题的要求。原来的作文题,大多是现代文,即使有古文,古文后基本有个简单解释。”
各路名家看“文如其人”
浙江省科技厅厅长周国辉在微信里说,其实,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一般意义上说,这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是正确的。但是,也不尽然。艺术家笔下的文雅並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见。特别是当下社会转型期,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可能背离的情形尤其严重。群众斥之为衣冠禽兽、双重人格。元问好《论诗绝句》指出的“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並非空穴来风,值得关注和警惕。
文学评论家夏烈这样说:媒体来问浙江高考作文题“文如其人”你怎么看?我照例写小说,题为《分裂》。讲一个古代官员白天台上念念致朝廷的发言,晚上笔名写写官场小说,遇见老同年谈谈儒释道拯救与逍遥,遇见美歌伎填填花间小词浪曲……哪个人格是他自己呢?哪个文字不是他自己呢?
浙江省作家协会成员沈仁红认为,每个人的阅历不一,碰撞的人事不一,思维品质和分析深度不一,对一文一人的看法自然是不一样的。在这个由新闻权威逐渐走向自媒体的时代,我们都成了多思的人,或者说升华成了思想的自由者。谁都可以在微信、空间里面发出自己的声音,于此,这个提问也似一次媒体素养的提点,这是在叫学生辨别声音背后的脸孔,甚至文字背后人心的节奏吗?
今年浙江高考作文题(材料作文):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biǎn)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关于高考作文,网友们玩开了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朱平
“题目自拟,观点自定”,于是,各路网友给这个在考生眼里有些难度的作文题,取了一个概括性标题:文章与人品。于是各种欢乐因这个标题而诞生。
娱乐派:某艺人不幸躺枪
为什么每年高考,作文题都是参与吐槽人数最多的话题?昨天有网友给出了很好的诠释:因为除了作文我还能写两句,其他的基本都不会做了。
所以,即便是没看到完整题型,仅凭“文章与人品”5个关键字,大家倾述欲还是无比强烈。昨天在网络上,转得最多的是为娱乐圈操碎心的朋友,他们立刻从文章二字联想到了演艺界,并猜测出题老师是马伊琍的粉丝,还有人用著名的“周一见”体调侃作文的结构。
@凡加利利:得分高低就要看老师是文章姚笛还是马伊琍的粉丝了。
@站住那个长发头姑娘:这种题是不是针对性太强了,万一不关注娱乐圈或者网络不发达的地方,人家连文章是谁,周一见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写啊……
学术派:此人品非彼人品
就在娱乐派还在为“文章”发挥时,有学术派已经就材料中的“人品”二字翻书考证了。一名中文系教授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发了一条这样的评论:
“文如其人”后面的阐述为性情褊急则为文急促……说明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是一致的云云,这里的“人品”其实指的是人的性格、性情的;后面的材料引用元好问“心画心声”说明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人品可能是背离的,这里的“人品”实际是指人的道德品行。虽然都是讲人品,但前后两个“人品”的概念范畴并不相同。
不过很快就有人回应:这两个观点并非矛盾关系,而是从不同角度思考,最终都是倡导言行一致。
更有牛逼的网友翻出了2015年3月24日人民日报14版的文章《繁荣社会主义文艺:需人品与文品统一》来提示如何写今年的作文。看来,读报纸真的很重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