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长三角新闻
全省青年社科学者学习习近平在浙考察重要讲话精神
稿源: 浙江在线  | 2015-06-09 11:11:07

编者按:

6月4日,省委宣传部、省社科院、省社科联在杭州召开全省青年社科学者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浙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

与会青年学者结合思想工作实际,畅谈了学习体会。今摘要刊登与会同志的发言。

努力适应和引领新常态

周青(省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认真学习了习总书记在浙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倍感振奋,深受鼓舞。作为经济管理研究领域的青年学者,我更加关注习总书记为浙江经济发展描绘的蓝图。习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如何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我们的认识和实践刚刚起步,有的方面还没有破题,需要广泛探索。

面对新常态,我省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打造信息经济大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一系列战略决策与部署。作为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我们一直致力于通过发挥自身的研究专长为我省经济发展探索新思路。作为大学教师,又是从事创新管理研究的学者,我们要在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下,深入思考、探索和研究一些有益的措施和办法。近期我承担了省政府研究室委托的“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课题的研究,希望通过自己的思考,为我省经济发展探索一些新思路。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我将进一步深入学习领悟习总书记在浙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提升自身的研究素养和服务意识,为我省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奉献力量。

谢洪明(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创新驱动发展应在全球视野来认识,应运筹全球资源、全球市场。我省应积极寻找外部技术资源、智力资源等战略性优势资源,着力培育浙江特色跨国经营企业家,引导浙商、浙企在全球进行战略布局,与全球经济深度融合,逐渐成为全球资源配置和价值链整合的高端力量,实现浙江经济的内外兼修,进一步保障浙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动拥抱亚太自贸区等国家战略为浙江带来的机遇。

发扬浙江的人文优势,重在包容。浙江可以借鉴深圳的经验,在鼓励浙商走出去的同时,着力吸引非本土创业者来浙江创业、置业,浙江不仅是浙商的创业乐园,也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创业者的乐园。

浙江再出发,任重而道远。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等方面,浙江可能有更大的示范性作为。例如,利用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浙江乌镇的机遇,可能催生全球性“网谷”,让浙江成为全球信息经济创业生态系统的核心。

发挥全面深化改革引领作用

顾金喜(省委党校副教授):“干在实处永无止境”,新常态下要实现走在前列,则必须谋划新篇,问题是怎么谋新篇?关键就在全面深化改革上要敢于作为、有所作为、展现新作为。

众所周知,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改革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摸着石头过河”,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攻坚期,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有破釜沉舟、百折不挠的魄力与毅力。浙江要成为中国发展的示范区、排头兵,首先,改革必须要有新突破,关键是要狠抓省级以上改革试点和重点改革项目落地,着力推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各项改革。其次,改革必须要引领时代潮流。在具有浙江特色和浙江优势的改革上要进一步推进、率先垂范,抓住改革的突破口,以改革激发活力,创造红利。再次,应注意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全面”两字,要注意不同领域、行业改革和改革政策彼此之间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有序推进、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惟有如此,我们才能积极适应、引领新常态,以全面深化改革确保走在时代的前列,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继续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先优势。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张彦(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习总书记在浙江考察中特别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魂。作为高校青年教师,就是要把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融入到教学科研的日常工作当中,融入到立德树人的学生培养过程当中,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的各个方面。

习总书记曾多次强调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性,因此,高校教师要以育人为本,要将“培养什么样的人”作为重要的工作目标,注重德育为先,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和培养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勤学修德之习惯、明辨是非之能力、笃实创新之精神。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是扎根中国办大学的根本体现,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领青年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优化高校核心价值观长效建设机制。

高士明(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学习习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我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又是搞教育的,感受颇深,有几点学习心得与大家分享。

习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主导思想,概括地说,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以中国精神为灵魂”。

首先,艺术创作的核心,是要处理好“人民—我”之间的关系,人民是有血有肉的具有共同历史性的命运共同体。以人民为中心,是艺术的铁律,具体说来就是要扎根生活,深耕当代社会。

其次,“中国精神”既是支撑着我们的大地,也是我们建构的方向。习总书记要求文艺熔铸中国精神,要害在于“守正出新”——不是简单的传统派和国粹派,而是在当代土壤中、在日常生活中重新建构和活化我们的优秀传统。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之中,让传统成为可感可知的“可传之统”。

可以说,习总书记给文艺工作者提出了三个任务:坚持中国道路——以社会美育提升创新能力;弘扬中国精神——以视觉艺术承载文化传播;凝聚中国力量——以乡土重建养护人民之根。

何善蒙(浙江大学哲学系副主任、教授):习总书记在浙考察重要讲话中,殷切期望浙江能够“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这既可以理解为总书记对于浙江发展经验的概括,也可以说是总书记对浙江今后发展的定位。

首先,“干在实处”。实干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浙江的基本精神特质。浙江人为什么注重实干?那是因为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基本生存环境,决定了历史上浙江人生活的基本形式和思维的基础,实干精神亦由此而来。从历史上来看,浙江精神的形成是针对山水这一特质而来的,今天我们延续浙江传统,寻求浙江未来发展的时候,也必须立足山水,倡导实干精神。

其次,“走在前列”。这是一种创新的精神,其根据何在?在于制度和道路的自信,如果没有对于自己基于自身特点选择的制度和道路的自信,就谈不上“前列”。浙江发展必须立足自身实际,才有可能真正走在前列。为何能够走在前列?走在前列的根据就在于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即这种自信的源泉在于对自身文化传统的深刻领会和清晰把握。

最后,“要谋新篇”。如何谋新?惟返本才能开新。对于浙江来说,首先要回到浙江文化之本,梳理浙江精神之源。在此基础上,才能够真正从传统中找到有利于当下浙江发展的文化根据。浙江文化,在历史上为浙江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塑造了独特的浙江现象。我们也相信,这种延续至今的浙江精神,必将在未来的浙江发展中再续辉煌。

王宇(省社科院哲学所副所长):习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只要传承历史、守正出新,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就一定能够实现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在国学热方兴未艾的今天,我们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守正出新”。

“守正”,就是“守正本” 、“守正道”、“ 守正统”。

“守正本”,就是正本清源,注意区分传统文化的源与流、本与末、经与权,守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坚决排除各种错误思潮对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的干扰。

“守正道”,就是牢牢守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正道,它是文化建设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焕发出新的生机。

“守正统”,守住文化的正统性和权威性。在中国历史上,政治的正统(政统)与文化的正统(道统)是合一的,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既获得了政治的正统,也继承了传统文化的正统,要不断增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性、权威性、持续性,牢牢把握诠释解读传统文化的话语权。

“守正”是前提,“出新”是出路。要在抢救、保护、传承的前提下,让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精神得到具有时代特征的表达;要让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去传播和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要让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结合,进入文化市场,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弘扬。

不断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应琛(浙江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习总书记这次考察浙江,提出希望浙江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继续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这个殷切期待是对浙江工作的认可,也是更高要求。

浙江确实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这跟各级党委政府创新意识强、治理能力强是分不开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来,浙江率先走上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公共治理现代化之路。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切实回应民众和社会需求方面所做的创新,多次成为全国的示范和榜样。磐安县胡宅乡建立的第一个365政务窗口,是现今遍布全国365服务中心的先行;2006年给全省农村计生家庭发放养老金,是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先行;温岭民主恳谈,是“参与民主”的先行;近年来,浙江旅游、养生产业的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先行。

经济新常态下,我省“调结构、转方式、促创新”,需要更好发挥政府治理优势。一方面,要继续鼓励基层创新,及时发现、总结、推广基层创造的好思路、好方法;另一方面,要继续推进顶层设计,进一步推进“八八战略”、创新强省战略的落实。我们社科工作者要着眼实践,善于从基层创新中总结经验、发现规律,为顶层设计做好参谋。

全面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李梦云(浙江工商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习总书记在舟山考察农家乐时提出了“美丽经济”这个论题。他说,中国有经济比浙江好的,也有生态比浙江好的,但是经济好、生态也好的,浙江是典型。习总书记在浙江谈“美丽经济”很有深意,这也是对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充分肯定。

浙江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作出了建设“两美”浙江的决定。“美丽经济”、“美丽浙江”、“美好生活”的战略也蕴含着一个新的命题,就是浙江如何实现经济好、生态好与人也好的完美统一。从学理上来说,建设“两美”浙江需要拥有内在美德的人, “富”(物质富有)而不“美”(拥有美德),“美”而不“富”是一个时代悖论。既“富”又“美”,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在当代浙江人的奋发图强中,化育出鲜明的时代精神与浙江精神,涌现出大批时代先锋与“浙江骄傲”。浙江人中有着大量的美德“身教”素材,从鞋匠、裁缝、农民等“草根”成为企业家折射出的自强、坚韧;到浙江“最美群像”所展现的善良、纯朴、友爱、尽责、英勇、奉献等,这些美德元素丰富而生动。从培育“富”(富裕)而有德(美德)、“德”而有“福”(幸福)中,通过教育求得“德”“福”一致,探寻美德养成可以依循的规律性,对于弘扬“浙江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认真落实全面依法治国

唐明良(省社科院地方法治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习总书记在浙考察期间,针对社会领域出现的问题,强调要有法治思维,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法治教育,要乐见群众用法、支持群众用法。这一论述,是对当前社会治理和法治建设关键任务的精辟点题。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背景下,社会治理和法治建设的当务之急、当务之要,是推动全社会将法治思维、规则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依法办事作为一种行为习惯。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两个维度的努力路径:

一方面,从领导干部和政府来说,要强化法治思维,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另一方面,对于人民群众而言,要尊法守法用法。而就后一方面而言,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同样责无旁贷,所以习总书记特别强调,要乐见群众用法、支持群众用法。

强化法治思维,乐见并支持群众用法,除了加强宣传教育、完善支持用法的体制机制,很重要的一条是打造法治实践平台,在生动的实践中锤炼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增强依法办事和依法维权的能力。

坚持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协同推进

邱巍(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习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提出“八个方面”重点任务,最后一点是,坚持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协同推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协同推进,就是要全面从严治党。

伟大工程与伟大事业协同推进的逻辑结合点是“打铁还需自身硬”。习总书记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之后的媒体见面会上指出,我们的责任是对民族的责任,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要担负起这样的责任,全党必须警醒起来。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使我们的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伟大工程与伟大事业协同推进的现实落脚点是全面从严治党。习总书记指出,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8600多万党员、在一个13亿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党,管党治党一刻不能松懈。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会被历史淘汰。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作风建设入手,下大力气推进反腐败工作,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的形成。全面从严治党,已经成为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协同推进的新阶段、新境界。

肩负使命,勇于担当

胡晓立(省社科联办公室副主任):作为青年社科工作者,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在浙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最根本的就是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落实到社科工作的具体实际中去,努力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有情怀的社科工作者。

要树立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增强政治敏感性,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思潮,善于辨别真伪,分清是非。要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在政治原则问题上,站稳立场,守住底线。要自觉肩负起社科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建构科学理论、谋划科学发展、提供科学建议。要勇于批判和驳斥意识形态领域的错误言论和错误观点,敢于发声亮剑,不当“好好先生”、不做“沉默的大多数”。

要有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学术情怀和理想信念,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抵得住诱惑,切实按照习总书记对浙江社科工作提出的“真、情、实、意”的要求,真情实意地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做出社科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吴彩强(浙江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习总书记在浙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人才是最为宝贵的资源,要培养创新人才队伍,只要用好人才,充分发挥创新优势,我们国家的发展事业就大有希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指日可待。这对于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一,扎扎实实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教学和科研是高校教师工作的两大主战场,青年教师一定要扎扎实实地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第二,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各种能力。我们有意识地将创新意识融入到工作中,积极研讨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最新的教学工具来丰富我们的课堂。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态势,研究社会发展的基础问题和前沿问题。第三,拓宽国际视野,加强国际交流。第四,密切师生关系,关注学生思想动态。

高校教师不仅要把自己打造为符合社会主义事业要求的人才,更要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人才,使我们国家最为宝贵的人才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许志红(浙江传媒学院副教授、博士):习总书记强调“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作为一名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干在实处就是练就思想过硬和能力过硬的本领,落实在教书育人、教育研究之中。

真心诚意、尽职尽责地忠诚教育事业。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自信、责任放在第一位,演化成一种凝固的情结。严把“学术研究无禁区,理论宣传有纪律”这一教学要求,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因为思政教师所做的一切,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地进行教学工作。在教学改革与研究中,会面对很多困难与挑战,肯不肯研究教学并为之而付出努力,在教学上的投入有多少,对课程的创新有多少,需要精神的力量和坚定的意志。干在每一天,上好每堂课,只有在实干中才能使政治理论课逐步成为大学生受益无穷的课。

勤奋严谨、攻坚克难地致力于学术研究。思政课教师对于科学研究,是把科学态度与实干精神相结合,把理论和现实结合起来,把“为学术”、“为学生”与“为社会”结合起来。这其中要有勤学善思的钻劲、披荆斩棘的干劲,更要有埋头苦干的实劲和锲而不舍的韧劲。

杨宁芳(中国计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人才是最为宝贵的资源”。对高校教师来说,这既是习总书记的要求,也是殷切的期望。高等教育作为高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主阵地,面对经济新常态,加快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担当。

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必须坚定“三个自信”,必须认知、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具有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为切入点,以“知行合一”为总体目标,全面进行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要逐步形成“专题+案例+讨论”理论性教学、“课堂教学+理论社团+实践基地”实践性教学、“平时成绩+期末机考+日常行为表现”的全过程、多元化考核等教学改革方式。强化课堂实践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全过程考查学生日常生活行为表现,探索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高校教师要不断提高本领,讲好中国故事,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头脑,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据浙江日报

【编辑: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