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翁浩浩 通讯员 金重
日前,庆元县的绵延青山间传出喜讯:省地勘基金项目——庆元荷地稀土普查项目组初步探明一个大型稀土矿产地,预估资源量超10万吨,有望成为我省首个配分类型较优和具有工业意义的大型稀土矿床。
这也成为省第七地质大队又一大重要战果。
省第七地质大队曾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模范地质队”、浙江省“地勘先锋”等荣誉称号。
在荣誉面前,是停滞不前,还是乘势而上?省第七地质大队大队长王卫青说:“荣誉只能代表过去,我们要把荣誉当作动力,以归零的心态,以严和实的作风,努力做到在坚守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发展,在巍巍群山间续写地质事业新篇章。”近日,七大队还应邀到省属单位和有关市作“三严三实”的典型报告。
严要求,力求找矿新突破
比学习、比进度、比质量、比安全、比和谐、看成果。眼下,一场“比学赶超,五比一看,争当地勘先锋”劳动竞赛活动,让七大队的党员、队员们经受了一次思想洗礼。队员们纷纷行动起来,从严要求自己,力争为找矿事业再立新功。
被誉为“江南第一矿”的遂昌金矿,曾留下七大队队员们的足迹。如今,队员们与金矿“第三次握手”——在前两次探勘的基础上,合作开展遂昌银坑山深部钼矿项目。项目具体负责人是80后党员齐刚和高翔。体重近100公斤的齐刚,在深山密林间却身手敏捷。由于常年从事野外地质工作,他的腰经常疼得直不起来,但仍坚持每天上山跑点踏勘;浙江大学博士高翔是杭州人,怀着对地质事业的无限热情,他放弃舒适安乐的城市生活,毅然加入七大队,从事野外地质调查。正是在党员的带领下,项目组又在金矿附近地下千米深处发现了钼矿。
针对部分党员存在的重业务、轻党建的现象,七大队党委坚持“项目做到哪里,党支部就建到哪里”,不断增强队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持之以恒的 “钉钉子精神”,捍卫“地质立队”的誓言。
在庆元荷地一带的深山中,荷地稀土项目组和七大队矿勘一院联合组建的党支部,成为党员们在外工作时的家。队员们常年扎根海拔800至1400米的深山老林,才有了稀土矿勘探的重大发现。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近3年来,七大队在地质找矿事业上硕果累累:不仅探获我省首个大型稀土矿床,还在丽水地区探明总量达253万吨的萤石矿,为浙江乃至全国氟化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又一批原料基地;在龙泉市找到818.92万吨瓷土矿,在青田县找到47万吨叶腊石,为龙泉青瓷和青田石雕找到又一批原材料资源。
求实干,谋求发展新思路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让七大队党员们明白,必须破除“等、靠、要”的思想,把谋事、创业、做人落到一个“实”字上,寻求事业发展新增长点。
由于工作场所经常流动、人员高度分散等原因,队里的一些党员难以正常开展党组织活动。如何增强党组织凝聚力,激发广大党员实干创业的热情?七大队党委将“上山”与“下乡进村”相结合,探索开放式党建,共有11个党支部和驻地的党组织开展了联创联建。
七大队党委还在全队开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促发展”大讨论活动。在国内外矿业市场持续低迷、地质工作步履艰难的大背景下,七大队党委有了更加明确的发展思路:发挥专业技术优势,不断拓展地质工作的服务领域,探索环境地质、农业地质、水文与工程地质、灾害地质、旅游地质等多种形式。
这其中,七大队下属的省隧道工程公司全体职工尤其是党员们,充分发挥“敢为天下先”的模范带头作用。“省隧道工程公司正进一步推广应用光面爆破、TGP隧道地质超前预报系统等先进施工技术,以及可移动空压机等10项专利技术,推进技术和业务转型升级。”七大队副大队长陆家齐说。
重服务,倾力民生新作为
眼下正值汛期,七大队副大队长、“三防一抗”公益事业服务队队长吴义在工作之余,密切关注着丽水山区等地的防汛情况。一旦出现突发状况,身为党员的他就会带着队员,到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去。
七大队党委认为,践行“三严三实”,最终落脚点还在于更好地服务民生。近年来,地质队员不仅坚守在巍巍青山间,也出现在抗洪救灾一线:余姚遭遇水灾,七大队队员们奔走在地质灾害点和受淹居民小区;丽水洪灾,七大队以3个党支部的19名党员为骨干,带动100余名职工投入抗洪抢险。在丽水,七大队成立的地质灾害(地质环境监测)技术服务中心,专门负责在雨季、汛期到来前,对相关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排查,并组建救援小分队。
近3年来,七大队共参与地方矿产资源规划编制两项,承担地质灾害评估、勘查、设计2300余项,地质灾害治理60多项,农村山区地质灾害调查近10个县(市、区),找矿泉、温泉项目5个,地质遗迹调查5项,为地方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地质技术支撑。
“我们七大队人要倍加珍惜荣誉,扛好先进大旗,坚持‘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努力找好矿、找大矿,在艰难崎岖的找矿路上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为地质事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再立新功。”王卫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