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外媒
【浙江日报】象山船匠杨雪峰钟情船模制作
稿源: 浙江日报  | 2015-07-06 09:36:08

记者 应磊

县委报道组 俞莉 陈光曙

船,沟通人类与海洋,带领人类探索未知。海边人,与船休戚相关。船,寄托着他们的点滴情愫。对于海边人来说,船模是他们情感的归宿。

象山人杨雪峰掌握了制作船模的好手艺,三四米长的福建商船,三国时期的战舰,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在他的手中,古老的船只得以复活,延续着海洋人家的传统。

几百道工序

心思须缜密

一艘宝船,代表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最高水平。如今已被杨雪峰微缩成船模的宝船,计有七层,桅杆高竖,颇有气势。模型设施齐全,纹饰精美,令人称奇的是,每一个门窗皆可活动。“官员卧舱是整个宝船最舒适的一层,晃动最小,空气最好,视线也最好。”透过这个船模,几百年前郑和下西洋的情形,仿佛就在我们眼前。

“船模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从学习船舶知识、制图、船体设计到制作工艺,稍不仔细,就会出现瑕疵,一旦出现瑕疵,那整艘船可能就毁了。”杨雪峰说,一艘船好比人体的骨架,比例不对、粗细不匀、关节有损,都不会是一条好船。只有从整体到细节都对了,船才能“站”起来。

“特别是古代的船,没有参照、没有原来的图纸,需要自己去摸索。一条船模做完后,我们都会有一份厚厚的资料积累下来。”杨雪峰着迷一般沉浸在他的船模世界里,对于制作船模几近严苛。几百道工序,全都亲力亲为。

选料必须讲究,“材料一定要耐腐,接近原色”他选择风干一年以上的柚木、樟木。船模构件精细复杂,取料衡量着船匠的技艺。标准就在杨雪峰的手感里,合乎木料纹理,合乎船模结构,确保精确。一艘一米长的船模,误差不超两毫米。“下手必须快准狠,”说话间,杨雪峰的目光就聚焦到了手中的锯子,轻轻抖动,一气呵成,流畅连贯,数秒间,一块肋骨板已然成形。

龙骨是一艘船最重要的构件,仿佛人体的脊柱,是整条船的核心部分,决定着船模的成败。杨雪峰不断用绳尺笔划、矫正龙骨位置,打好了龙骨,这条船也就基本大功告成了。

在杨雪峰看来,制作风帆最考验船匠的水平。风帆需和船只大小比例协调,每一艘船只有搭配合适的风帆才能出行。靠着经验,杨雪峰明了这种无法言明的感觉。“尽管船模不能出海航行,但完全按照可航行的船来制作。”

挂帆是船模制作的最后一个步骤,有了风帆,船才能远航,完成它的使命。连接帆布的细线缠绕在船舷上,如何缠、缠几圈,都有讲究。这是个细致活,杨雪峰的额头满布汗水,略显粗糙的指头灵活地在船舷上穿绕。

船匠的心思

船模何以继

杨雪峰出生在一个渔民家庭,对船有着天生的感悟力。收藏在中国港口博物馆的汴河客船,就是他的代表作。凭着《清明上河图》的简单描绘,他凭着感觉摸索,硬是制造出了一艘符合宋制的客船。

如今,包括国家博物馆在内的多家博物馆都收藏了杨雪峰制作的船模。因为船模,杨雪峰从一个渔民,几乎成为了古船专家,各个历史阶段的船,各种功能的船,如数家珍。

会做船模,首先要懂得如何造船,他游走江苏、山东、福建、广东、香港、澳门等地,每到一处,都去拜访当地的资深船匠及船舶研究方面的专家,认真研究当地的造船工艺以及船型。广东船底部是“V”字形,而浙江船是“U”字形,一眼就能分辨出来。

为了解更多的古船模型,杨雪峰专门去了比利时。当年清王朝以政府名义参加1904年美国路易斯世博会,一部分展品就是125艘做工精美的中国古船船模;1905年,它们又被运往比利时参加列日世界博览会,从此它们便留在了比利时。

这批古船模型,涵盖了所有中国省区的古船规格,从南到北,包括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江西、贵州、四川、湖南、安徽、河南等。“也就是说,无论是海上的,还是湖里或江里的船,在这125艘船模里都能找到原型。”杨雪峰说。

比利时之行,启发了杨雪峰,让他制作的船模更富历史韵味,也更受市场欢迎——一艘6米长的船模卖到了15万元。现在,在他的船模作坊里,七八名船匠协同制作船模,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编辑: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