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特别推荐
浙江大学刘东红:冻三四十年的肉我认为不太可能存在
稿源: 浙江在线  | 2015-07-15 18:49:33

70后”猪蹄、“80后”鸡翅……有的比一些年轻人年纪还大的“僵尸肉”通过走私入境……6月23日,新华社用这样惊悚的讲述拉开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关于僵尸肉的口水战,在这篇报道中,记者称长沙海关查获了“肉龄”最长长达三四十年的冻肉。没多久,一位“食品安全资深记者”质疑此为假新闻的文章让剧情出现“神反转”,此后双方针锋相对数度交锋:你说我是臆想,我说你是脑补。

最后食药监总局等中央部委也看不下去了,在12日发布通知,其中明确表示,在今年查获的走私冷冻肉品中,有的查获时生产日期已达四五年之久。

虽然食药监局的通告似乎透露了事件的一些真实信息,但是还远远不够。

肉龄三四十年的僵尸肉真的可能存在吗?而查出来的所谓四五年的冻肉是否就相对安全了呢?记者昨日就有关问题,专访了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教授刘东红。

记者:你是食品安全方面的专家,在你看来,所谓三四十年肉龄的僵尸肉是否真的可能存在呢?

刘东红:在我看来,这个可能性不大。

记者:为什么这么认为?

刘东红:因为从技术层面来说,即使在零下18度的冷冻状态下,肉类的蛋白质和脂肪也会有缓慢的氧化,随着其过氧化值的提高,肉质就会出现变化,很难想象会有冻上三四十年的肉。此外,从经济成本来看,冻上三四十年的成本远远高于肉价本身,我认为不太可能。

记者:报道说是某些国家以前的战略储备物资,有这个可能吗?

刘东红:僵尸肉的新闻我也很关心,我个人认为,这个可能性也不大。

记者:老百姓比较关心的是,这样的僵尸肉,万一流到了餐桌上,其食用安全性如何?

刘东红:这里有个关键的概念要区别开,就是冻肉是一直冷藏完好的,还是保存环境有过变化。如果一直冷冻完好的,那么按照我国和国际上的相关标准,保质期一般设定为最长12个月。而有些国家利用先进技术和管理可以把这个时间延长到24个月。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样正规冷冻保存的肉是安全可以食用的,但口感如何是另一回事。而另一些无法保证其保存环境的冻肉,其保质期肯定会大打折扣,甚至已经变质。我注意到,这次海关查获的是走私的冻肉,也就是说属于后者,无法保证其冷藏条件和其他环境条件要求,所以一旦流到餐桌上,肯定有安全隐患。

简单来说,就是对于正规渠道的冻肉,尽量买几个月以内的;对于走私冻肉,一律不要吃。

记者:我们国家对于肉类进口是否有严格的规定?

刘东红:这方面是有的,因为国内外肉类的差价,把冻肉进口到国内销售是有利润可图的,所以这方面国家规定还是比较严格的,需要检验检疫等。但是针对那些没有走正常报关手续的走私肉,就只能靠海关等部门严查了。

记者:这次僵尸肉据报道量还不少,这是否说明目前我国在这方面还有漏洞?

刘东红:我并不是很了解走私肉进来的渠道,这方面很难说。因为走私肉很多国家也都存在,这就要看具体的监管措施了。

记者:我国具体对于冻肉有标准性的规定吗?

刘东红:据我所知,我国对于冷冻食品的规定主要是针对加工好的熟食。而对于生肉,则主要是对其冷冻环境有规定。比如冷库管理的有关条例中就规定了冻猪肉在零下18度的保质期是12个月。

记者:对于这次僵尸肉的口水战,你作为食品领域的业内人士怎么看?

刘东红:我个人不是很赞成用僵尸肉这个说法,有点耸人听闻的意味。而应该用长期冷冻肉或者走私冻肉这类更严谨的说法,因为食品安全大家都很关心,不能用抓眼球的手法去误导大众,这种危害有时甚于过期食品。

僵尸肉事件风波迭起

连日来,围绕走私冷冻肉引发的“僵尸肉”话题持续发酵。7月1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在其官网发布公告。同时,率先报道“僵尸肉”的新华社记者李丹也在微博回应了质疑,称对稿件中的核心事实进行过两次确认。而质疑者“食品安全资深记者洪广玉”称其没有证据只是靠脑补报道。

话题

“僵尸肉”的诞生,因半个多月前一篇题为《走私“僵尸肉”窜上餐桌,谁之过》的报道。

这篇新华网6月23日刊发的报道作者是新华社记者李丹。

相比这份打击成果,备受网友关注的是报道开头提到的“僵尸肉”说法。

报道称,有“80后”缉私人员在广西某口岸查处了一批比他年纪还大的“70后”冻肉。

随后的6月30日,新华网曾以《揭开冻品走私利益链:竟有冻品封存于1967年》为题,对海关总署打击走私冷冻肉行动再次进行报道,虽然这次没了“僵尸肉”的说法,但提及“此前南宁市警方在查获一批走私冻品时,发现其中一些鸡爪包装袋上印制的包装日期竟然是三四十年前,其中时间最长的包装日期显示封存于1967年。”

同日,《新京报》的报道中称,经初步调查显示,“僵尸肉”多为国外替换的战略储备物资,流向二三线城市的小餐馆。

此后,“僵尸肉”逐渐成为热门话题。

质疑

事情逆转出现在7月9日。

当晚,署名“食品安全资深记者洪广玉”所写的题为《剧情逆转的时候到了:“僵尸肉”报道是假新闻》的文章在微信被疯狂转发。作者称,新华网有关查获走私冷冻肉封存于1967年的报道“进一步坐实僵尸肉的年龄”,但自己就此向长沙海关、南宁海关、南宁市公安局以及广西食品药品监管局核实时,对方均明确告知没有查到过“僵尸肉”。

南宁海关宣传科负责人10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同样表示,“我们近年来查获的走私冻品里面,没有发现媒体所说的僵尸肉”,并对新华网报道中“有‘80后’缉私人员在广西某口岸查处了一批比他年纪还大的‘70后’冻肉”的表述再次否认,称没有发布此消息。

回应

于是,争议的焦点就在于有无“僵尸肉”。据新华网6月23日报道,“僵尸肉”主要指“70后”、“80后”走私冻肉,而提供查到这些走私冷冻肉说法的是一名“80后”缉私人员。

另外,虽然南宁海关反复对媒体强调“没有发现媒体所说的僵尸肉”,但矛盾的是,有网友注意到,在《南方周末》今年2月的一篇报道中,广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韦波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该区存在的走私肉类主要是跨境牛肉、冷冻鸡爪等肉类,“而这些牛肉,不少冷冻多年,甚至数十年。”

截至目前,无论是“80后”缉私人员,还是韦波都没有公开回应此事。

7月10日,南宁市公安局回应,“‘僵尸肉’的情况目前正在进行核实,现在无法轻率的作出结论,等结果出来后会向社会统一公布。”截至目前,尚未有进一步说法。

7月1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通报,“在今年查获的走私冷冻肉品中,有的查获时生产日期已达四、五年之久,对所有查获的走私冷冻肉品,海关均依法予以销毁”。

【编辑: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