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长三角新闻
83岁抗战老兵有个心愿:为老营长找到亲人 送他回家
稿源: 浙江在线  | 2015-07-24 17:54:02

抗日战争

多年以来,83岁的吴如荣老人一直有一个心愿。前不久,家住舟山沈家门的他把这一心愿装进信封:

“本人原籍金华汤溪,退休前是舟山市普陀区政府部门负责人。我年已83岁,病重,但有一极重要的事找你们:抗战时期有一个国民党部队的营长,是浦江人,在汤溪黄岩孔村被日寇飞机炸死。

我亲眼目睹了下葬的全过程,耳闻下葬时其勤务兵和其他人员讲的话。当时在场的目击者,估计均已作古。我非常想告诉后人,就在汤溪百善村的土地上,埋葬着一位73年前的抗日斗士。”

就是这封信,引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尘封往事———

信上没有电话,只有一个地址:“舟山普陀区东陈家塘路××号”。

不久前,记者参加浙江省“重访浙江抗战旧地”采访活动,辗转打听多时,问到了老人的电话号码,在沈家门穿过渔港附近一条漆黑的老巷,终于见到了这位白发苍苍且行动不便的老者。

吴如荣的腰椎不好,走两步都十分吃力,家中由一保姆照料。老人一听说家乡的记者要来,没吃饭就坐在那里等,保姆将一碗碗饭菜放进微波炉,热了一遍又一遍。

记者赶到时,已是晚上七点半,记者建议他先吃饭再说,他坚持说完再吃。

“这件事我要是不说,也许永远都没有人知道了。趁我脑子还没有糊涂,借你的笔,让大伙知道一个人。”吴如荣叹了一口气。

故事还得从他小时候说起,1933年,他出生在(原汤溪县)岭上乡后畈村。吴如荣的童年,还算过得宽裕。他的父亲除了种地,还做些木炭生意,他的家庭算是富裕中农。所以,他有条件去念书。

“我在塔石乡的一个小学里念书,一直到小学毕业。我的成绩是学校里数一数二的。”老人的思维依然敏捷,一个多小时之前我问过的问题,一不留神又提起,他马上冒出一句:“这个问题,我已经回答过了。”

他的小学生涯,始于1939年,却因为日军的南下入侵,变得时断时续。每逢周末,他跟同学们一起,去做抗战宣传,他的拿手绝活,就是唱抗战题材的童谣。几十年过去了,他依然能把这一首首童谣默写在日记本上。

目睹营长的葬礼

1942年,他记得是五六月份,天热,日军打到了金华。就在日寇占领汤溪前的10多天,他的大舅郑凤祥,被岭上乡保长抓了壮丁,派到前线去,给第三战区的国民党部队当挑夫,干一些运送弹药和给养的事情。

“当时,怀孕的大舅妈已经快要生了,后来孩子生出来,过了三四个月,因为没钱治病,得破伤风死了。”上了前线的大舅也是生死未卜,这一悲惨遭遇,让吴如荣的母亲和外婆痛不欲生。

吴如荣的父亲当时是村里的甲长,是协助保长做事的。“一天下午2点多,乡民兵队副队长跟保长跑来我家,说前线有个国民党部队的营长被日军飞机炸死了,就在隔壁的黄岩孔村。

保长说:‘这个人打仗很勇敢,家里条件不错,还是个读书人,为了国家才参军抗日,抬过来埋在我们村子附近’。”

第二天早上,父亲去参加了营长的葬礼,吴如荣也跟着去了。地点不是在本村,而是在一公里外的百善村。

那是一片黄泥地,现场有一口棺材,是用薄薄的松木板钉起来的。抬棺材的有四五个人,都是黄岩孔村人,来参加葬礼的本村村民有十来个。

有两个人穿着黄绿色的军装,其中一个是营长的勤务兵,他正竖着大拇指向大家诉说着营长打仗的英勇事迹。

“他家里很有钱,为了抗日才参军。鬼子飞机来轰炸,我们营长正趴在一棵大树底下,敌机从左边来,他躲到树的右边,敌机从右边来,他又跳到左边,一连躲过两轮轰炸。第三次,敌机从树顶上扔下一颗炸弹,营长殉国了。”边上还有一个国民党军官模样的人,戴着一顶大高帽。

“70多年过去了,这个营长叫什么名字,我原来记在手机里,那个手机丢了。属于哪支部队,我也记不清楚了,好像是守金华城的79师。”吴如荣说。

当时,年仅10岁的他踮着脚,正好能越过松木板,他好奇地朝棺材里看。他只记得,下葬时营长的头是朝南的。这个坟包,堆了有一米高,还立了一块石头碑。

夙愿:找到营长浦江的亲属

营长牺牲的消息,很快传遍周边各村。大舅妈忍不住,要去找丈夫,缠着乡长问大舅的下落。乡长一打听,得到一个噩耗:“说我大舅已经死在战场上了。”乡长说:“好像就是跟那个死去的营长一个部队的。”

不知道乡长是不是随口一说,总之,外婆和大舅妈都当真了。年迈的外婆在悲伤之余,甚至固执地以为:那个营长就是自己死去的儿子。

大舅妈则猜测,凤祥生前也许就跟那个营长认识,他们根本就是一支部队里的,他们一起打过仗。

这份思念与关爱,一时间被转移了。外婆腿脚不便,却哭着喊着要去给营长上坟,家里人不让她去。

“我母亲叫我去。我第一趟去,带了米饭、猪肉、豆腐。后来年年都去扫墓,一年两趟,正月初一和清明节,连着五年,我都去看他。我这么做,一方面是出于对抗日英烈的尊敬和怀念,另一方面,也是给家里的长辈们一份心理慰藉。

也许,在营长的坟头上烧一堆纸钱,那头的营长一高兴,说不定也分一些给我舅舅呢。”

说到抗战印记,吴如荣撩起裤管,露出小腿上几处烂痕,他说:“鬼子从汤溪撤退后,我跟妹妹的脚就开始烂。妹妹烂了两年,我烂了三年,汤溪是细菌战的重灾区。”

1947年,吴如荣考入汤溪中学,1953年,他作为支前干部被派到舟山,曾任普陀县政府农业局副局长、科委主任等职务。

七八年前,他回过老家,去看过营长的坟。那里已经被平整为农用地,但根据当地民风,营长的遗骨应该还深埋在地下。

吴如荣的弟弟吴树庭一直住在汤溪老家,他告诉记者,他仍记得那位营长埋葬的地方。

“希望能通过你们,找到他在浦江的亲属,把这位抗日将士的遗骸回迁安葬。”

据金华日报

【编辑: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