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近中午,在宁波鄞州区芝兰新城小区6号楼前的草地上,年过九旬的戴行舟和王阿毛夫妇在整理10余个清洗干净的罐头。这些是老两口在垃圾桶中淘到的宝贝。从垃圾桶里收集可利用物品,是他们保持30多年的习惯。这对每月领取退休金的九旬夫妇生活并不拮据,但他们尽可能缩减生活开支,将大部分退休金和拾荒的收入捐给困难群众。
这对夫妇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一直不曾改变。老两口已记不清多少年没有购置新衣。一台旧冰箱是家中唯一的常用电器。为了省电,儿孙们为老人安装的空调也几乎没有用武之地。“上个月花了100元。”95岁的王阿毛告诉记者,其中最大的一笔支出是丈夫的理发费,仅仅5元钱。
每天清晨4时许,王阿毛就摸黑出门。一只眼睛几近失明的她翻遍小区的垃圾桶,把可以卖钱的物品拿回家,进行分拣和清洗。“过去都是老头子出去捡。两年前,他做了手术,腿脚不灵了,我就一个人去。”王阿毛说。走进老人家中,只见房间堆放着装有旧衣服和杂物的麻袋,几乎堆到了天花板。王阿毛告诉记者,这些衣裤、鞋袜、毛巾都是她和老伴从垃圾桶中捡回的,已经清洗干净。每隔两三个月,外孙会帮他们把易拉罐等废品卖给收购站。如今,他们在当地已小有名气,好心的邻居会主动把废弃物品送上门。
对自己吝啬的戴行舟夫妇,对别人却非常慷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王阿毛拿着2000元,颤巍巍地赶到募捐点捐献;“菲特”台风来袭,听闻余姚市区被淹,戴行舟捐出身上所有500元现金。“社区里所有的捐款活动,他们一定会到场捐赠。”社工刘姬飞说。
除向受灾地区捐款外,戴行舟夫妇还常常向需要帮助的人施以援手。听闻同一个小区的居民因病致贫,老两口每年资助他们的女儿1200元学费,直到大学毕业;外来务工人员雷某每月收入不到1600元,抚养着一儿一女,戴行舟夫妇每年都以给孩子压岁钱的方式资助她;附近慧灯寺村的许多贫困村民,都得到过戴行舟夫妇的资助。
如今,戴行舟夫妇的大家庭已五世同堂,大家都传承了长辈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生活节俭、杜绝浪费。 (浙江日报 记者 丁谨之 通讯员 续大治 叶薇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