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长三角新闻
千村万户沐新风——浙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综述
稿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 2015-08-12 11:03:27

浙江在线08月12日讯(浙江日报记者 丁谨之)“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1300多年前,牧童与少女曾用吴侬软语,将这首歌谣四处传唱。

而今,溽暑中的江南,美景再现。但空暇时光里,哼支小曲已非农家儿女休闲娱乐的唯一选择。

星罗棋布在之江大地的文化礼堂里,他们津津有味地看电影、听讲座;村头新落成的农民广场上,他们自编自导,排演自己的“村晚”;书香阵阵、网通全球的图书馆内,他们读书看报,了解更大的世界。

来自城镇的演出团队,在田野撒下文明的种子;跨越山水的歌舞走亲,拉近村落间的文化距离;传承失落的特色民俗,重建着村民的乡土自信。

泛黄的纸页上,记录着采莲南塘、桑阴种瓜的旧时闲情。而乡村舞台上,唱腔柔美的新编越剧、鼓声阵阵的金华道情,则在新时代里,点亮农村百姓的精神生活。

身有所栖——

又现江南清丽地

8月的安吉天荒坪镇余村,绿水悠悠,翠竹森森。春林山庄的老板娘谢春花忙着收拾碗筷。“中午吃饭的19桌客人才走。”午后的阳光下,她眯眼笑着说:“我家100多个床位,节假日、周末都爆满,要来得提前预订!”

依山而建的后院中,老板潘春林正享受着品茗赏景的惬意。而10多年前,他还在村里开拖拉机运输矿石。

上世纪90年代,作为安吉最大的石灰岩开采区,余村风光无限。但这背后,却是满目疮痍的山体和严重失衡的生态。

美丽乡村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龙头工程。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余村考察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一席话,坚定了村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决心,也激励着浙江儿女创建美丽乡村,恢复山清水秀的美景。

去年来,安吉梅溪镇的蔡向前,坚持用自己的航拍飞行器跟踪记录东河浜的水质变化。“现在的水质,约可透视50厘米,比以前好多了。”他边记录边说。

“浙江”之水,孕育了这片鱼米之乡。但随着粗放型工业的发展,日渐发黑发臭的河水,令村民忧虑重重。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叫响美丽乡村建设这一主题。

继2003年全省开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后,2013年底,省委、省政府作出“五水共治”的决策,各地狠抓农村污水治理,最大限度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美人蕉加伞草、菖蒲、麦冬,是桐庐农村人工湿地中的“标配”,这些植物根系的吸附净化,是实现生态治污的妙法。村村建起湿地公园的桐庐,已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

金华汤溪镇寺平村首创“水稻减药九联环”模式,有效改善了稻田生态系统,每年可减少85%的化学农药使用量;龙游大力推广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解决了多年的养殖污染难题。

石子葺道、竹篱绕园,常山球川镇后弄村风光迷人。在村委会主任林学忠看来,正是近年推行的“三改一拆”为乡村建设赢得了空间与机遇。

完成“一户多宅”整治、清除违法搭建后,各村纷纷请来专家,“因村制宜”地出谋划策。绍兴的台门、东阳的木雕、丽水的三间两搭厢……差异化的民居建设,展现着浙江“一村一品”的特质。

民居新建,老宅亦获重生。在诸暨斯宅村,由1200多根廊柱组成的古建筑得到了抢救性修复;在松阳界首村,古驿道、石牌坊修旧如旧,“松阴溪古村落”田园文化品牌建设也已启动。

秀山丽水、金色平湖、人间仙居……全省已拥有美丽乡村精品村312个。这些村落如繁星般点缀在田野,而区域一体化的规划,则如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诉说着浙江人的长远眼光。

一条条风景长廊中,有以安吉为代表的浙北美丽乡村风光带,以千岛湖、富春江为代表的杭州西部风光带,以仙居、磐安为代表的浙中山区美丽乡村风光带。衢州、丽水浙西南美丽乡村风光带和舟山等沿海地区美丽渔村风光带也即将亮相。

今后,我省每县每年将启动1至2个连线连片创建区块,整体提升村庄生活环境和农村水环境质量。据统计,已有60%的乡镇开展环境整治,创建“美丽乡村”镇74个。

美丽乡村的创建,不仅唤回了绿水青山,还推动了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化。以中心村为延伸平台,全省已实现等级公路、邮站、宽带等“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响”,农村用电“户户通”、城乡同价,客运班车通村率达95%,农村30分钟公共服务圈基本形成。

美丽乡村,已是浙江农民诗意栖居的幸福家园。

情有所寄——

村歌声声悠韵长

越剧《十八相送》、对唱《惜别离》、三句半《迎新春话紫菜》……12个“草根”节目,凑成洞头霓屿街道下郎村的“村晚”。“附近村的群众也来了,咱的晚会没有明星,但照样受欢迎!”礼堂负责人黄庆通忙个不停。

长兴百叶龙、嵊泗渔工号子、景宁畲族歌舞……绽放在乡间除夕的“村晚”,渐成浙江农村首屈一指的文化品牌。

伏笔早已埋下。2014年,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连续30年位居全国省区第一。生活富足的百姓对高品质的文化生活提出迫切要求。

如今,穿行阡陌,昔年的宗祠、厂房与校舍,已变为一座座农村文化礼堂。

这里,不是空荡荡的房舍。你听,百姓打起喧腾的锣鼓,唱起自发创作的村歌,诵读流传百年的家训;你瞧,礼堂中悬挂着各类展板,追溯悠远的村史与民俗,讲述村庄成就和乡贤故事。

走进德清五四村的文化礼堂,今年的月度活动计划表十分显眼。“2月春节送福、6月端午民俗、7月建党主题……”一月一主题的文化活动,正在我省所有农村开展。

文化礼堂也是我省“春泥计划”的主阵地。平湖黄家浜村文化礼堂主打“民俗牌”,学草根技艺、讲民间故事、听民俗讲座、做传统游戏、办祈福迎新,将民俗文化精髓埋在孩子心间。

文化礼堂的创新管理方法陆续问世。温州鹿城在社团与文化礼堂间“牵线搭桥”,实行社团每月轮流排班、每周公布活动、每天排练演出的机制,并招募文化礼堂志愿驻堂员;绍兴上虞则突出“项目化管理”,实地勘察申报村,评审论证设计方案,严格把关文化礼堂建设。

青山绿水间,白墙黑瓦下,文化礼堂不仅满足着农民群众对丰富精神文化的向往,也承载了他们的自豪,孕育着崇德向上的文明新风。礼堂内张贴的孝心榜、和睦家庭榜、爱心公益榜,引发村里的道德竞赛;挖掘、保存非遗民俗,拾起散落的农村文化因子。

“村民们越来越离不开文化礼堂。”走访中,许多村支书这样说。目前,全省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3720个。2020年,这一数目将达到1万个,覆盖80%以上的农村人口。

农村文化礼堂,重构着乡村文化价值秩序与农民的精神家园。在它之后,还出现了更多农村文化活动的载体。

5年前,德清钟管镇文艺团前往邻镇新市的一场演出,创造了文化活动的新形式——“文化走亲”。这个叫座又叫好的文化品牌,已在全省推广,为群众一次次奉上“文化大餐”。

长兴在泗安镇建起的乡镇影院,可与大城市同步上映新片。去年起,该镇还每年向当地群众免费发放文化惠民券1万张,价值25万元。

今年是“流动大舞台”走入农村的第7个年头。这个搭建在田间地头的舞台,供农民群众大展才艺,也宣传着当地的特产、特色和美丽乡村建设成就。

心有所聚——

携手共建新家园

一曲曲清丽婉转的越剧选段,从松阳望松街道的黄家大院传来。浙江越剧团国家一级演员廖琪瑛,已是当地越剧迷的老朋友。近年来,她在松阳的30多场巡演和这次到访,都有个好听的名字——“种文化”。

起身示范各种角色的身段,讲解唱腔、眼神对舞台表现的影响,廖琪瑛的热情带动了松阳的基层演员,更有人拿出iPad,记录下宝贵一课。

种子,萌发在阳光、雨露里;文化,在山川、河流中滋养。生机勃勃的农村文化,源于激荡的乡土情怀,也从“千镇万村种文化”活动中受益良多。

在11个地市创建的书法村里,常能见到省书协书法家的忙碌身影。他们送讲座、送辅导、送作品,帮助村民举办“美丽浙江·农村文化礼堂书法村作品联展”。

这仅是“种文化”活动的一个缩影。无数次,来自城市的艺术家,走入海岛与山区,播下文化之种,期待花开之日。

7年来,我省这一活动已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累计培训基层文化干部、业余文艺骨干等590万人次。

心系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的,还有与基层农村认下“亲戚”的4万余家文明单位。

10年里,他们带去一串串闪耀的数字:提供扶持资金累计达17.6亿余元,协助修建文化活动场所5000多个,下村指导、联合开展文化活动49万多次,覆盖全省90%以上行政村。

在慈溪市审计局的帮助下,观海卫镇杜岙村建起首个文化公园,村民有了健身休憩的新去处;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在淳安瑶山乡幸福村办起“幸福学院”,师生们在暑假组成实践团,为村民上课。

将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活,带入偏远乡村,更需全社会凝心聚力。

——近年来,鄞州加强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引导,已借助社会力量成功举办梁祝爱情节、城市音乐节等大型活动。

——“春泥使者”是奉化农村的流行词。6年前,当地试点招募准大学生、在校大学生等青年学子担任“春泥使者”,鼓励他们假期返乡送教。目前,登记人数已超600人。

——翻开油墨飘香的报纸,一个个整版刊登的公益广告,主题突出、色彩绚丽。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行动征集令”活动在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开展,“我们在一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优秀公益广告作品,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出正向的社会氛围。

5年后,农家书屋每周开放时间将不少于40小时,农村有线数字电视实际入户率将达90%以上,政府平均每年将为每个乡镇(街道)送地方戏曲等文艺演出5场以上……

这些好消息,都来自我省今年7月正式出台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和《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

乡村的文化未来,值得期待。

【编辑:陈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