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长三角新闻
十年磨剑践行“两山” 开创发展“3.0版”浙江样本
稿源: 中国新闻网  | 2015-08-16 21:14:16

中新网杭州8月16日电 (记者 汪恩民)十年如梦,初心不悔。望着村委会对面正施工的民宿酒店,对照身边的绿水青山,再回想关闭污染产业时的挣扎,章勇不禁感概万千。

章勇是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勤劳村村长。十年间,带着乡亲“讨生活”的章勇,从“靠山吃山,却带来环境污染”,到“壮士断腕,从绿水青山‘捧出’金山银山”,他和这个山中村落勤劳村的十年变迁,正是他脚下浙江大地的一个“缩影”。

变革,来自十年前的一个转折点。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浙江安吉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之于浙江,这十年前的一言,成为了一个经济强省发展转型的起点。

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曾总结:“改革开放初期的浙江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只要能赚钱啥都可以做;之后又提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现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果把前两者理解为浙江发展的“1.0”和“2.0”版,那如今浙江正以“两山”理论为核心,率先开启了发展“3.0版”。

作为改革的前沿阵地,十年磨一剑,以“两山”理论为依托的浙江发展“3.0版”,将再次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自己的“样本”借鉴价值。

从“1.0”到“3.0” “壮士断腕”换来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初期的浙江,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只要能赚钱啥都可以做,这并不是一句夸大的话,而是曾经经历的黑暗历史。

起码,在十年前的勤劳村,章勇亲身经历了“1.0”版本。

2005年,勤劳村千余人口依托山中丰富的毛竹资源,经营竹拉丝厂、作坊为生的模式发展至高峰。自1999年开厂,章勇每年纯利润就有三四十万元。

“房前晒着蔑丝、烟囱不断冒烟,用于防腐的双氧水和熏蒸的硫磺渗入土壤溪沟,鱼虾、螺蛳几乎绝迹。”章勇说,那时的勤劳村是外人根本不愿意来的地方。

德清县于2012年全面整治竹拉丝企业,其中勤劳村21家企业全部关停、外迁。“当时任何一个人都抵触,大家每天都去乡政府抗议,觉得生路被政府断了。”章勇回忆当时的心情,只有一个词:困惑。

困惑的,不只是章勇。2005年8月15日,当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余村时,正是处在转型期的浙江人犹豫迷茫的时刻。

当时,安吉县已提出创建全国首个生态县的目标。从2003—2006年,余村相继关停矿山、水泥厂,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300多万元直降到20多万元。这种“断崖式”下降,让原村党支部书记鲍新民和当时村两委成员们也感到不舍。

面对困惑,有人裹足不前,有人选择大刀阔斧,壮士断腕,绝处逢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安吉余村的老村委,习近平提出了这一科学论断。9天后,习近平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发表《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评论。评论鲜明提出,如果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

看到了政府的决心,章勇关掉企业,进入新一届村两委,村里也逐渐确立了发展休闲绿色经济的思路。利用县里分拨的生态补偿金,勤劳村开始发力村容村貌整治,并将拉丝厂拆后的场地复垦,种植绿色苗木。原生态零污染的环境也让投资客随之而来。如今村委会前的民宿酒店,正是上海客商投资的禅文化主题民宿“天真乐元”。

望着绿水青山环抱下的民宿酒店工地,章勇说,他相信勤劳村经过转型升级,将开始良性循环的成长。

勤劳村的变革,只是浙江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浙江省全面开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工程,“力挺”转型升级。截至目前,该省累计消灭6500公里垃圾河,累计完成黑臭河治理验收4660多公里,浦江等9个县(区)成为全省首批“清三河”达标县;累计拆除违法建筑面积3亿平方米,进行“三改”建筑面积3.3亿平方米。

打破“旧饭碗”是手段,升级可持续的“金饭碗”,才是浙江系列举措的目的。从“1.0”到“3.0”,浙江既有改革“砸碗”的魄力,也有开辟“新路”的智慧。

从“老屋”到“金屋” “两山”实践“点石成金”

“浙江省十年治理环境的实践,证明环境保护与财富增长不仅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关系,绿水青山不仅可以变成金山银山,而且创造的财富还是可持续的绿色财富。”在日前举办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研讨会上,国家行政学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孝德说。

在莫干山脚下,以“洋家乐”为代表的民宿经济,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经济支柱。

称之为“洋家乐”,因其最早由一位南非投资者看重莫干山生态环境,在此开办微型精品旅店,后法国、英国、比利时、韩国等国家客商,或酒店管理公司、当地农民纷纷进入这一旅游业态。“洋家乐”所涉及的房产,均为投资商承租农民老房屋后翻新改装而成,每幢老房屋租金约百万元左右。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洋家乐1000多元的价格中,至少四成卖的是生态,四成卖的是服务,只有两成卖的是房间硬件。在环莫干山区域内已有民宿超200家,年营收入超1.7亿元。

良好的生态环境“引爆”休闲旅游的需求井喷,受益的是当地的老百姓。一位当地兴办民宿的老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表疑惑:“我不清楚为什么我们的民宿可以卖那么贵,也不知道城里人为什么要抢着来,到现在也没弄明白。”

其实,答案就在青山绿水。

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在调研时曾表态,宁舍经济翻番也要保绿水青山。十年间,浙江GDP总量从1.3万亿增至4万亿,居民纯收入增长超3倍,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稳居国内前三。到今年浙江26县“摘帽”,不再考核工业发展,转而考核生态保护、居民增收等。

从2003年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和“洁净乡村”建设,到当下推进“五水共治”护绿水、“三改一拆”治违建、“四边三化”美环境,浙江咬牙捍卫的“青山绿水”,如今正蜕变为“金山银山”,给生活在其中的老百姓带来了真实惠。

抢抓互联网机遇 绿水青山“对接”金山银山

许多拥有绿水青山的地方,往往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要把绿水青山“对接”金山银山,借力互联网,打通与外界联系的通道,就成为关键。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遂昌原生态的冬笋十分紧俏。与往年不同,丽水遂昌某村村民周月根今年挖完50斤新鲜冬笋后,就立马以市场价卖给了开网店的表叔。翻开周家2014年的账本,收入约22.15万元,比去年多挣了6万块。

得益于好山好水的滋养,遂昌冬笋、云和黑木耳、青田田鱼、庆元香菇,这些山里人的家常菜,让城里人趋之若鹜,也引起了遂昌人潘东明的注意。2013年,一款叫做“赶街”的农村电商服务站先后在遂昌140多个村庄落地开花。

“以前山里信息闭塞,交通相对落后,农民有货愁销路,而现在通过赶街,农民可以实现和城市的接轨,把村里的特色农产品带给外面的世界,也把网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带进村子。”“赶街”相关负责人如是说道。

在这一切的背后,除了浙江深厚的互联网基因,农村互联网的建设,也已经走在全国前列。

以杭州的临安市为例,2014年临安农产品网上销售额突破18亿,其中1.1万吨山核桃,通过网上销售就达到一半以上。当地已经建起10多个淘宝村,一大批农村青年、妇女甚至是闲散劳动力纷纷触网。

十年磨一剑,浙江以“两山”理论为核心,率先开启的发展“3.0版”,正通过互联网的传播,让更多民众受益。对于稳步前进的中国经济,敢为天下先的浙江,再度提供了一个可供实践的“浙江样本”。(完)

【编辑: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