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但是牢记历史绝不意味着延续仇恨。战争曾让世界人民深受其害,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时14年,“9.18事变”后进入局部抗日时期,卢沟桥事变后进入全面抗日时期。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今天,回顾那段血雨腥风的岁月,正视过去,是为了拥抱未来。
厘清日本对战争的责任,是中日和平对话的前提。8月14日傍晚,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举行记者会并发表了战后70周年谈话。据媒体报道,安倍回避直接提及“道歉”、“反省”,不仅没有对日本军国主义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及责任问题作出交待,甚至在谈话中宣称现在的日本人不必肩负“谢罪的宿命”。
尽管我们不能粗暴地将今天的日本人等同于作为侵略者的日本人,那不是我们对待历史的客观视角,但是这并不代表日本政府可以无视这场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伤害。中日两国都必须正确对待历史,才可能卸下历史包袱,谋求双方共同和平发展。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场空前的人类浩劫。战争的尖刀同样刺向无辜的日本民众,为什么日本必须向中国道歉,根本原因在于日本民众不仅是战争的受害者而且是战争的加害者。中国人不会因为少数军国主义者发起侵略战争就仇视日本,但是作为加害者必须为其犯下的暴行承担责任。
中日两国民众无法就战争伤害达成共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历史观的差异。第一,中日两国教科书对抗战描述迥异,后者规避了对中国的侵略;第二,向中国道歉是日本应负的国家责任,却总“被迫害妄想”为“利用历史问题中伤日本”;第三,日本国内右翼势力抬头,军国主义复燃。针对“二战过去70年,中国依旧揪住不放”的说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郑重回应:“不是中方要揪住不放,而是历史不能忘记。”
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互联网上不断泛起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严重侵蚀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动摇党的历史根基,危害国家政权。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有些人趁机抹黑我党领导的抗战史,无端质疑和诋毁狼牙山五壮士等抗战英雄……这些说法严重违背历史真实,尽管国民党在战略防御阶段担负了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任务,但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不容否定。“9.18事变”发生,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国民党仍然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此时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发出了全民族武装抗日的第一声怒吼。各种侮辱英雄、歪曲历史的言论甚嚣尘上,真实目的是要瓦解国民信仰,摧毁我党的历史基因,借此否定我党执政的合法地位。
中国人民对抗日战争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今天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和平年代,但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抗战精神对于中华民族、国家发展、今日中国社会的意义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将抗战精神的内涵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曲解历史、消解崇高、辱没英雄等思潮的波谲云涌,一方面折射出互联网舆论生态的复杂;另一方面也说明,抗战故事说得不够多,不够生动,不够扎根人民。今天的中国不缺英雄,在“东方之星”客船翻沉事件中,潜水员官东主动让出自己的装备,率先救出两名幸存者。天津爆炸案中,当行人匆匆撤离危险之境时,勇敢的消防员们义无反顾地奔往现场。一张“最美的逆行”图片迅速传遍网络,见证了全媒体时代正能量的传播威力。
“国无大小,忘战必危。”今年是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但是篡改历史、参拜靖国神社、掩盖战争罪行等依然在干扰中日友好。70年前,日本输掉了战争。70年后,日本不应再输掉良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铭记历史,缅怀英雄,并非将日本视为仇恨对象,而要在反省历史中警惕可能出现的错误。抗战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抗战英雄一旦坍塌,被虚无的不仅仅是历史,还有整个中国社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