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长三角新闻
出租车改革破冰:杭州向左 义乌向右?
稿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 2015-08-27 08:49:18

浙江新闻客户端观察员 余列平

出租车行业正在遭遇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

8月26日,杭州公交集团所属的5家国有出租车企业合并,正式成立杭州出租汽车集团,迈出了杭州国有出租车企业改革“一揽子计划”的第一步。杭州市交通运输局局长范建军还表示:“我们已拟定出租车业改革总体方案,正按流程上报,争取在9月底前公布。”

而早在今年5月初,义乌就率全国之先,发布了《出租汽车行业改革工作方案》,拉开了出租车改革的大幕。又因其“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大刀阔斧的改革魄力,义乌的这场改革在交通运输部的新闻发布会上得到了中央层面的明确首肯。这次曝光一下子把这座只有200万人口的小城推上了风口浪尖,全国媒体蜂拥而至。

在过去7年中,义乌新增出租车数量为0,而其黑车数量却达到正规军的10倍,行业的垄断现象严重影响到了市民的出行。再加上方兴未艾的打车软件强大的倒逼效应,义乌痛定思痛,决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先行先试”者。

由于出租车行业事关众多利益方,改革动的是真金白银,所以很多城市都将其视作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不到万不得已,谁都不想去碰它。这也就是为什么呼吁出租车行业改革的舆论声音如此高涨,各地政府态度还是如此暧昧的真实原因。

但义乌作为全国首个由国务院批准的县级市综合改革试点,最终还是决定一咬牙,一跺脚,上了。

当然,义乌也是“船小好调头”,本身出租车就少,这块利益蛋糕不大,再加上总体经济发展不错,所以“割肉”还不是那么心疼。

义乌市场化的改革导向也得到了多方点赞。主要思路就是增加出租车及相关企业的数量,充分竞争倒逼服务提升;同时逐步取消营运权使用费,减少司机的“份子钱”。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老百姓出行更方便,让出租车司机干活更舒心。

反过头,咱再来看杭州打响的这改革第一枪。虽然改革的终极目的肯定是一样的,无非是提高司机收入,优化乘客体验。但大城市的情况的确要比小城市复杂得多,所以选择的道路似乎也截然不同。

义乌原先总共就6家出租车公司,掰着手指头都能数得过来;杭州可就多了,除了1000多家个体户,还有70多家出租车公司,经营模式分为承包、买断、挂靠、自营、员工化、个体等6种,其中更衍生出了半承包、半买断等变种,产权关系错综复杂,让人眼花缭乱。

要想整治、理顺这种混乱的经营模式,只能一步一步来,先把国企的资源整合了,再去分门别类处理、规范各类民企,是谓先易后难嘛。

此外,杭州作为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块高地,打车软件和专车市场的普及速度远远快于其他城市,这也让出租车行业倍受打击。据统计,今年4月杭州主城区出租车客运总量为2313万人次,等到了7月,仅剩1574.7万人次。3个月光景,整整少了1/3!

出租车业首次出现的“退车潮”,以及出租车司机与专车司机时不时的“擦枪走火”,都让这一行业的改革显得愈发迫在眉睫。

不同于义乌逐步有序地放由市场来主导,在杭州出租车行业的改革方向中,不难发现政府的强势身影。

这从新成立的杭州出租汽车集团所定下的目标中就可以管窥一二:打造大型国有出租车企业平台,提供更优质服务。

虽说其提出的是要在1-2年内,将如今这2000辆出租车的体量,提升到3000辆。但个人感觉,一个注册资金一个亿,集团化运营的国有企业,“野心”绝不止于此。今后,它很有可能通过并购重组等形式,上演“大鱼吃小鱼”的行业景象。

这既能提升其在业内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又可以借机理顺杭城混乱的出租车经营模式,一举两得。当然,这里所渗透着的政府做大做强地方国企的强烈意愿,也呼之欲出。

作为“互联网+”理念的体现,这一新成立的集团也正在和滴滴打车谈合作,希望能让滴滴打车将更多的单子派给出租车,并把互联网打车纳入正规军。愿景当然不错,而且也有利于政府监管,但恐怕不会那么顺利。

最后再善意地提醒一点,与滴滴打车合作,需要明确自身的核心优势在哪里。不然你自己也去辛辛苦苦地搞了个打车软件,结果你能干的事人家滴滴全能干,那产品势必难以在市面上立足。

说得更直白点,如果司机同时使用官方的“大众出行”平台和滴滴打车软件,结果发现后者的用户数与接单率都远高于前者,怎么破?这恐怕也是需要未雨绸缪的。

不管怎么说,我们都要为义乌和杭州喝彩,至少它们都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都在通过各自的探索,着力解决出租车行业这一老大难问题。给它们点时间,相信它们可以做得更好。

【编辑:陈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