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上城区举办的现代服务业(美容美发)技能大赛,参赛选手在给新娘化妆(资料照片)。魏志阳摄
“宁波云医院”实体店日前开业。云医院基于互联网技术,由大医院医疗资源为支撑,为医生搭建多点执业,为居民提供足不出户看病就医服务。图为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和云医院医生通过视频就诊。(资料照片)郭戟铠摄
浙江在线08月27日讯(浙江日报记者刘刚陈文文)是时候换一种眼光打量浙江经济了。
种种迹象显示,在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的同时,步入工业化中后期的浙江经济,服务业正以一种全新的角色出现在发展舞台上。继去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后,今年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高于第二产业4个百分点。浙江经济的产业构成,从“二三一”转向“三二一”。
拉长观察时间轴,这无疑是一种令人振奋的结构之变。它说明,在浙江制造加速打造升级版的同时,“浙江服务”正以更强有力的姿态为浙江经济输入发展新动力。
如何看待浙江经济的这一结构之变?“浙江制造”和“浙江服务”将如何共生互促?浙江经济又将因此刷新出怎样的发展之变?近日,本报与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联合举办研讨会,邀请相关学者和企业负责人,就以上问题展开一场“头脑风暴”。
新结构
是大势不是“逆袭”
“今年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达到50%。”
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趋势性变化?抑或,不过是制造业增速放缓背景下,服务业的一次短时性“逆袭”?
对这个具有本体意义的问题,与会专家、企业负责人并无多少争论。正如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金雪军所总结的,“趋势已定”。
事实上,这也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已经步入工业化后期的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都表明: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就是现代服务业地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今日美国而言,其服务业占GDP比重高达82%,就连以制造业独步全球的德国、日本,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也很高。
所谓规律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对浙江的发展,从“二三一”到“三二一”,同样是一个具有常识意义的基本规律。
“拿邻近浙江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发展来说,1986年台湾地区三产比重首次登顶后,就一直往上走。韩国也是这样。浙江在人均GDP实现从7500美元向1万美元的跨越后,服务业比重上行也是一个基本趋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徐剑锋如是判断。而且,他指出,拉长观察的时间区间,2008年后,服务业在浙江经济中的占比就一直是上行态势。
对这一态势,浙江省商务研究院院长张汉东也印象深刻。“近年来,在浙江外贸中,服务贸易的增速一般都快于货物贸易,占比不断提高。贸易结构是产业结构的折射,印证了产业结构的变化。”据他介绍,今年上半年浙江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是207亿美元,增速达到两位数,大大好于同期货物贸易的表现。他判断,服务贸易在“十三五”期间很大可能会持续超过省内GDP增长,而这同样和服务业的快速成长密不可分。
虽然趋势已定,但与会专家也指出一种可能,在未来几年的发展中,随着转型升级的推进,制造业走出下行态势后,在一定时间内,制造业比重重新超过服务业的可能也依然存在。但就趋势而言,要重新回到“二三一”的时代,已经不太可能。
服务业崛起已成定局,来自国家层面的政策环境也利好不断。省经济信息中心研究院李建中告诉大家,在对近两三年的国家支持服务业政策进行梳理盘点后发现,国家层面的服务业支持政策每年都有10项左右,涉及范围之广前所未有,既有释放信息消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也有发展医疗健康养老等产业保障服务民生的,还有诸如上海自贸区等深化改革开放的,这些政策传递出的信号和信心都非常令人鼓舞,带来的发展效应将逐渐显现出来。
二与三
是融合不是替代
服务业比重超过制造业,是否意味着制造业没那么重要了?
对这个颇具刺激性的问题,从与会专家的发言来看,答案也许恰恰相反。
“可以这么说,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本身就是制造业发展到更高阶段的产物。现在浙江很多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前一阶段工业化的推动。就趋势而言,未来相当一部分先进制造企业会慢慢发展成综合型服务商,这就是所谓的制造企业服务化。”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总经济师朱李鸣如是认为。
与朱李鸣的观点一致,对未来浙江服务业的发展路径,与会许多专家都强调了“融合”的概念。他们指出,步入工业化中后期后,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不仅是“双轮驱动”,更是融合驱动。换言之,一方面,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必须要有相匹配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另一方面先进制造业在发展进程中,本身就会衍生出强大的制造服务业。这方面,诸如GE、IBM等跨国巨头就是例证,浙江制造业一些龙头企业已经在走这条路,比如西子联合控股集团旗下电梯产业,除了制造越做越强外,售后服务维修的蛋糕做得也很大。
而对今后一段时期的浙江经济而言,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浙江制造转型升级服务的命题,更加具有迫切性和针对性。
“按照经济发展趋势,最重要的是制造业和服务业两轮驱动,核心是找到两者的融合点,即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有重要的提升推动作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陈畴镛说。
长期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的他告诉记者,无论是服务于制造业前端的咨询、研发、设计、采购,还是服务于中端的财务、物流、计量、检测,以及服务于后端的营销、集成、安装、调试等,生产性服务都是制造业提升附加值、降低投资和运营成本的一个重要途径。而正是由于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业领域的发展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浙江制造业再上一个台阶。
问题就是机会。浙江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不足,换个角度看,也是成就现代服务业龙头的机会。
对此,浙江物产集团副总经理沈光明体会深刻。他介绍说,连续多年跻身世界五百强的物产集团,就是一家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而且,近年来,物产集团从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着眼,通过业态创新,已经实现了从贸易商到服务商的转变,利润从原来的靠买卖差价转变为靠服务增值。这种转变,不仅助力了众多浙江制造业企业,对物产集团来说,收获也非常饱满:去年物产营收达到了2140多亿元。而且,就是这样的规模,距离天花板还尚有距离,“我们认为生产性服务业还有很多空间,还有潜力可挖。”他说。
“评判浙江服务业的发展,不仅要看规模和体量,还要看质量和密度。”朱李鸣认为,未来浙江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把制造业作为一个服务重心,为此要重点发展设计研发、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以及软件等,同时发展健康养老、旅游等消费性服务业。
像物产集团这样的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怎样才能多一些?陈畴镛认为,目前生产性服务业的门槛总体还是较高,未来首先要创新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机制,降低准入门槛,大量引进民间资本。其次,要以激发活力为导向出台一些促进政策,用好国家政策,创新投融资机制,人才、土地等资源配置向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适当倾斜。而浙江工业大学教授施方表示,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和龙头行业,具体发展中要注重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协同、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型服务业的协同等。
新风口
是机遇不是麻烦
点点手机,“一键召唤”来保洁员、维修员、厨师、推拿师傅、美甲师、洗衣工、代驾司机等上门服务。放在十年前,这样的生活场景还更多停留于想象,而现在,随着移动支付场景的不断拓宽,这些传统服务业犹如“凤凰涅槃”,一下子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在互联网+、大数据的新时代背景下,服务业在重构中被赋予新的发展想象和空间。在“头脑风暴”中,这成为与会专家探讨的另一个热点。
“从生产性服务业来看,网络化是一个日趋显著的发展特征。制造业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实现发展需求满足,包括O2O等,都是围绕消费个性化的需求,通过网络设计和网络制造来实现。”陈畴镛说。在他看来,这种新动向不仅为服务业打开了前所未有的新空间,还更直接有效地推动了制造业转型升级。
徐剑锋也对互联网+服务业给予厚望。他表示,在浙江服务业发展中,杭州占有最大权重,而杭州服务业发展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互联网+,而且随着互联网+、工业4.0的融合发展,未来还将释放出更大的发展能量。
互联网+、大数据改变了什么?“如果大家关注的仅仅是电子商务B2C,那就低估了它的影响力,它涉及到各行各业,这就是互联网+,利用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跨境电商就是互联网+外贸,我觉得未来电子商务会有非常大的潜力。”张汉东说。
与张汉东一样,与会专家指出,在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背景下,曾经无从定位的消费者,现在变得具象和可追溯,产业空间由此突破边界限制,比如制造业,小批量、多批次等定制化生产的认知障碍一扫而空。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服务业迎来了大重构大发展的时代,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手段,一切传统服务业都可以变得时尚新兴,新的服务业门类将不断被开发开拓。
现实的发展也是如此。这几年,物产集团提出并着力打造流通4.0版。对这种战略选择,沈光明表示,简单说,流通4.0就是对工业4.0的呼应,其特征可以概括为:制造业和服务业“双轮启动”;金融和物流的“双桥效应”;平台化运作;线上线下结合;跨界融合;共生共荣的产业生态系统。显然,互联网+的特征,丰富而鲜明。
创新业态为物产带来了什么?去年8月,物产集团开通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义乌通,今年截至目前已经出口11亿美元,这种爆发式增长模式,是传统外贸企业所不敢想象的。
“技术打破产业边界,从融合的角度看,未来也许只有服务业,没有一二三产业之分,人人都是服务员,行行都是服务业。我们正在经历这场巨大的变革。”沈光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