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29日讯(钱江晚报记者 杨茜)昨天,由省委宣传部、省残疾人联合会共同授予的“最美助残人”荣誉称号,终于找到了名副其实的主人。他们中有填补智障青少年社会教育空白的徐仙琴,有坚持33年照顾残疾家庭的教师钱如桂,有开展上千次微公益的“疯狂义工”张金华等共10位个人,以及中国狮子联会浙江会员管理委员会、湖州师范学院商学院关爱自闭症儿童志愿服务团2家集体。
他们热心助残,默默奉献,长期坚持为残疾人解决实际困难,用实际行动谱写着一首首感人的诗。
每个字大声重复成百上千遍
一个月后,耳聋的儿子开口叫“妈”
不幸的人生通常是一把双刃剑,它会让懦弱者意志消沉,甚至输掉整个人生;但有时它也会让勇敢者变得无比强大,并且从此拥有绚丽的人生。
徐仙琴,永康人,高中毕业后去了义乌,并在那里成了家。1995年,她幸福地当上了妈妈。
当儿子长到4岁时,噩耗传来,儿子被诊断出患有先天性耳聋,只存有一点残余听力,需要佩戴助听器。“当时我一时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哭了好多天。”朴实的徐仙琴回忆道。
后来,她辞掉了工作,专心在家带儿子。买来大量有关聋儿语训方面教材自学,并试着训练儿子发音。每次总是要发很大的声音,一个字要成百上千次重复,直讲得口干舌燥。“有时候会觉得是在对着空气自言自语,也会绝望,也想放弃,但是每次都对自己说,再试试,再试试。”
一个多月后,儿子终于发出了一声“妈”,这一声对徐仙琴来说无异于天簌之音,她当时泪流满面。
在以后的1400多个日子里,徐仙琴大脑始终紧绷着一根弦,不断摸索更好的训练方法,不知疲倦地教儿子说话。2002年9月1日,儿子终于和正常人一样走进了小学。
聋儿家长纷纷慕名找她帮忙
有400多位聋儿学会了说话
徐仙琴的坚持不仅仅体现在自己儿子身上。2003年,她偶遇了一名同样有聋儿的妈妈,对方听说了她的事情后,希望她能够帮助自己的儿子。“说实话,当时我是拒绝的。因为我一边打工一边辅导儿子已经有点力不从心了,但是看到对方那么渴望,想想以前自己的无助,我还是答应了。”
徐仙琴将过去的教案一一搬出,两个月过后男孩被父母接回去过年,家人惊喜地听到男孩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了。
好消息不胫而走,令徐仙琴始料未及的是随后慕名造访者越来越多。如果来者不拒,显然家庭没有这个条件;若拒绝,徐仙琴又实在于心不忍。“我多一些付出,或许能改变这些孩子的一生命运,改变更多家庭。”
她决定办一个专门针对聋儿听力训练的班,她和丈夫拿出家中的全部积蓄,还借了钱,租了几间民房,买了教学器材,在当地教育系统和残联的支持下,2004年5月,义乌市残联聋儿语训工作室在佛堂镇稽亭村成立。
由原先只有金华地区一些人登门造访,发展到现在江西、安徽、福建等10多个省的聋儿家长们纷纷找上门来,这些年来,徐仙琴一共帮助了400多位聋儿学会了开口说话,其中有200多个聋儿已和正常孩子一样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
“给残疾儿童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让听障儿童早日回归有声世界,让残障儿童早日融入主流社会!”徐仙琴说这是自己一生的追求,即使付出自己的所有也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