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特别推荐
浙江依法打击宗教拆违网络谣言
稿源: 浙江日报  | 2015-09-06 10:11:33

刘雪松

全省“三改一拆”推行以来,有关宗教拆违的谣言,并没有如人们所预期的那样止于智者。即便是境外一些自诩客观公正、标榜新闻自由的媒体和网站,也在一轮又一轮的谣言传播中,露出了皮袍下面藏着的那个小九九来。

事实上,我省“三改一拆”对所涉及到的任何一处违法建筑,包括一些宗教违法建筑,各级政府都是依法行政,没有特殊和例外。不论是法治的标准,还是言论的自由,自始至终都公开在舆论监督的阳光下。对此,群众感受很强烈。

但是,互联网时代奇特的“蝴蝶效应”,依然出现在这个阳光工程、法治工程身上。几则无中生有的谣言,经过互联网的传播,在一些唯恐天下不乱的别有用心者手中转发,再经一些“宁可信其有”的跟风者顺手粘贴,三人成虎,演绎成活灵活现的故事,并且通过出口转内销,将这项依法推进、涉及少量宗教违法建筑的民心工程,歪曲成针对性的有意为之,也将本已平静接受执法的一些宗教场所和机构,描绘成受害者形象,将正常的“三改一拆”工作,置于凭空掀起的舆论风暴中心,既混淆了社会视听,又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用心险恶,影响恶劣。

7月底以来,我省相关执法部门依法对温州、台州等地一批网络造谣者进行严肃查处。对个别散发虚假信息、恣意挑起事端、扭曲“三改一拆”涉宗处置真相、并以此恶意攻击国家宗教政策的网民和教徒的依法查处,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如同“三改一拆”面前不允许存在例外一样,这次打击网络谣言,执法部门同样体现了法治面前没有例外的公正与公平。

有关“三改一拆”涉及宗教场所的网络谣言,并没有太多高明之处,无非是众多网络谣言中常用的老照片翻新、移花接木、煽情控诉之类的惯用伎俩。但为什么旁观的民众不相信、连宗教界大多数权威人士和信徒自己都不相信的谣言,却在网络上有着广泛传播的市场?关键不在于网民没能人人成为“智者”,而是一些自以为聪明的人,包括境外一些自以为是的媒体和网站,别有用心,故意添油加醋,混淆视听。

应该说,绝大多数随手转发谣言的民众是没有恶意的,很多时候,他们只是将信将疑。他们以为自己是在求证真相,其实是在传播谬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一方面不愿去做一些基本的核实,另一方面,由于这个话题涉及宗教,很多人带着习惯性的敏感,不愿直面触碰,导致在传播的过程中爱惜羽毛,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甚至明知不实也不敢进行理直气壮的辩驳。而恶意造谣传谣者,正是抓住网络空间受众的这种特殊心态,将自己扮演成被打击、遭迫害的对象,造谣生事,裹挟舆论,以期让违法宗教场所,成为“三改一拆”工作中逃避惩罚的法外之地。制造和传播这种无中生有的谣言,恰恰是对法治的双重践踏,是对社会公正公平的双重侵害。

“三改一拆”没有例外,法治面前人人平等。两年多来,我省各地依法拆除了一大批具有权力、金钱、人情、宗教等背景的违法建筑。这是经得起法治检验、经得起社会监督的。显然,在依法推进“三改一拆”、拆除宗教违法建筑的事实面前,造谣传谣者暴露的是连基本法治都不愿遵守的素养底线;而一些境外媒体和网站,暴露的则是连基本事实都不愿面对的操守底线。他们中的一些人,口口声声以守护信仰而发声,却把作为一个法治社会所应有的道德素养、法治素养底线都踩在了自己的脚下。套用微信平台上一篇极其煽情、极尽攻击的文章标题,我们只能回答这么一句:谁都不会让你失去信仰,但你已经失去了的,是做一个公民的基本素养。

很多时候,我们依然将网络视作虚拟世界。而事实上,作为人的活动的一种表现和延展,它其实是一个真实的世界,必须遵守法律道义的规则。网络上的自由,与现实生活中的自由一样,都是在法治范围内的相对自由。那些在网络上造谣传谣的自作聪明者,企图做虚拟世界的法外之人,未免过于天真。无论网上网下,发表言论,都必须尊重事实,遵守法律;罔顾事实,无视法律恶意造谣生事,就一定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浙江此次针对“三改一拆”宗教违法建筑处置的网络谣言,严肃执法、及时亮剑,目的不是限制人们的言论和信仰自由,恰恰相反,正是为了捍卫全体公民合法的言论与信仰自由,捍卫法治的尊严和群众的权利。超越法律的言论与信仰自由,世界上任何地方都不存在,过去不存在,将来也不可能存在。

抵制网络谣言,人人有责。作为普通网民,面对网络谣言,要少一份轻信,多一份质疑;少一次传播,多一次抵制。必要时,应该据实批驳,据理力争,据法说不。只有对网络谣言形成人人喊打的社会氛围、依法查处的法治氛围,才能彰显公正公平,守护法治道德信仰,共建共享清朗的网络空间。

【编辑:崔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