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对《上海市禁毒条例(草案)》进行了审议。为进一步发扬立法民主,现将条例草案及相关说明在解放日报、上海法治 报、新民网(www.xinmin.cn)、东方网(www.eastday.com)、上海人大公众网(www.spcsc.sh.cn)上全文公布, 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以便进一步研究修改,再提请以后的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现将有关事项告知如下:
一、公开征求意见的时间
2015年9月24日至10月23日。
二、反映意见的方式
(一)来信地址:上海市人民大道200号,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立法二处;邮政编码:200003
(二)电子邮件:fgw@spcsc.sh.cn
(三)传真:63586583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2015年9月23日
关于《上海市禁毒条例(草案)》征求意见有关事项的说明
一、关于《条例(草案)》的起草背景
为全面加强禁毒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7年12月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国务院于2011年6月制定了《戒毒条例》。为进一步贯彻 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加强本市禁毒工作,积极应对本市禁毒工作严峻形势,更有效地遏制毒品问题的滋生蔓延,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制定禁毒地方性法规是 必要。
二、关于《条例(草案)》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职责分工。一是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规定本市实行禁毒工作责任制。(草案第四条)二是明确禁毒委员会及其成员单位的职责。(草案第五条、第六条)三是细化禁毒工作的社会参与和禁毒合作,强调禁毒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草案第七条)
(二)关于禁毒宣传教育。一是强化国家机关及媒体禁毒宣传教育责任,明确由禁毒委员会牵头建立全民禁毒宣传教育工作体系,并完善禁毒宣传教育考核评估机 制。(草案第九条)二是强调重点群体和重点场所禁毒教育工作。(草案第十二条、第十三条)三是创设吸毒人员文化市场禁入制度。(草案第十四条)
(三)关于毒品管制。一是强化源头管理,创设易制毒化学品全程监管和加强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管理等规定。(草案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十八 条)。二是完善毒品查缉规定,推动落实邮政、快递行业实名登记要求(草案第十九条、第二十条)。三是创设互联网禁毒管理制度。(草案第二十二条)四是创设 重点场所、重点地区和重点问题管理制度。(草案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五是完善禁止吸毒人员驾驶交通运输工具的管理制度。(草案第二十七条、第五十四 条)
(四)关于戒毒管理服务。一是明确本市建立自愿戒毒、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康复相互衔接的戒毒工作机制,(草案第三十条、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七条)二是规定了对戒毒人员的权益保障,以帮助戒毒人员更好地戒除毒瘾、回归社会。(草案第三十八条)三是对 吸毒人员动态管控解除条件、病残吸毒人员收戒等作了细化规定。(草案第二十九条、第三十四条)
(五)关于禁毒工作保障。一是强化禁毒经 费、机构和人员保障。(草案第三十九条)二是建立健全毒品科研和监测预警制度。(草案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三是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通过委托或者购买 服务等方式,引导、培育、扶持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开展禁毒专业服务。(草案第四十二条)四是创设禁毒工作人员职业保护制度。(草案第四十四条)五是对禁 毒工作的举报及表彰奖励作了规定(草案第四十三条)。
三、关于征求意见的重点
社会各界可以重点对以下问题提出意见、建议:
1、如何更有效地在重点人群和重点场所开展禁毒教育、管控,提高禁毒实效?
2、如何更有效地防范和打击利用互联网进行涉毒违法活动?
3、如何在保障戒毒人员权益的同时,更有效地帮助戒毒人员戒除毒瘾、回归社会?
4、对条例(草案)的其他意见、建议。
上海市禁毒条例(草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依据】为了预防和惩治毒品违法犯罪行为,保护公民身心健康,维护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戒毒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禁毒宣传教育、毒品管制、戒毒管理服务、禁毒保障等工作,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禁毒工作方针和机制】禁毒工作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禁种、禁制、禁贩、禁吸并举的方针。
禁毒工作实行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
第四条【政府职责】本市实行禁毒工作责任制。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禁毒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及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平安建设内容,将禁毒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禁毒委员会职责】市和区、县禁毒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禁毒工作,具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禁毒工作规划、计划和政策措施;
(二)督促落实禁毒工作责任并组织开展考核;
(三)检查禁毒法律、法规、政策的贯彻实施情况;
(四)协调解决禁毒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五)组织开展禁毒工作调查研究,发布年度禁毒报告;
(六)上级禁毒委员会和本级人民政府授予的其他职责。
禁毒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第六条【禁毒委员会成员单位职责】禁毒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应当将禁毒工作列入本单位、本系统的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确定责任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并向禁毒委员会报告禁毒工作情况。
公安机关负责毒品查缉,毒品原植物禁种,吸、贩毒重点问题整治,吸毒人员查处和动态管控,易制毒化学品的相关监督管理,本系统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的管理,牵头组织口岸缉毒等工作。
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本系统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戒毒康复场所的管理、涉毒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组织推动禁毒法制宣传教育等工作。
卫生计生部门负责戒毒医疗机构的规划设置和监督管理,指导、支持戒毒医疗服务工作,组织开展吸毒所致精神障碍的防治等工作。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的相关监督管理,药物滥用监测等工作。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的相关监督管理工作。
教育、民政、财政、农业、商务、文广影视、工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科技、交通、新闻出版、邮政、海关、人民银行以及机场、铁路等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相关禁毒工作。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应当履行法定职责,依法惩处毒品犯罪。
第七条【社会参与】禁毒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和公民,应当依法履行禁毒职责或者义务。
鼓励对禁毒工作的社会捐赠,并依法给予税收优惠。
鼓励志愿者组织、志愿者及其他单位和个人参与禁毒宣传教育、科学研究和戒毒社会服务等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禁毒志愿者进行指导、培训,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第八条【禁毒合作】本市建立与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禁毒合作机制。在国家有关部门指导下,开展禁毒执法、禁毒科研、禁毒教育等国际和地区合作交流。
第二章禁毒宣传教育
第九条【全民禁毒宣传教育】本市建立健全由禁毒委员会牵头,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全民禁毒宣传教育工作体系,将禁毒宣传教育与公民道德教育、法制宣传教育、健康教育、科普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等相结合,实现禁毒宣传教育全覆盖。
禁毒委员会应当完善禁毒宣传教育考核评估机制,提高禁毒宣传教育效果。
第十条【国家机关禁毒宣传教育】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应当组织公务员及其他工作人员接受禁毒形势与任务等教育培训。干部培训机构应当将禁毒工作列为培训内容。
禁毒委员会及其成员单位应当在国际禁毒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发动社会各方面,采取多种形式,集中开展禁毒宣传教育活动。
禁毒委员会办公室会同教育、科技、公安、司法行政、卫生计生、文广影视、新闻出版、网信等部门,建设禁毒教育基地,组织编制禁毒教育教材、知识读本、音像制品、互联网文化产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为公众提供禁毒宣传教育服务。
第十一条【传媒禁毒宣传教育】新闻、出版、文化、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站等有关单位,应当面向社会进行禁毒宣传教育。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应当制定和实施禁毒公益宣传教育方案,并将相关情况报行业主管部门。
第十二条【青少年禁毒教育】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对未成年人进行毒品危害和药物滥用危害的教育,关注其社会交往,防止其吸毒或者进行其他毒品违法犯罪活动。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学校毒品预防专题教育,组织编制地方课程标准和教材,开展师资培训,指导和督促学校落实相关教学任务。中小学校应当将毒品预防专题教育纳入本校课程,落实教学计划、师资和课时;高等学校应当将禁毒知识纳入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及社区组织、用人单位,应当结合各自特点,加强对社区青少年、来沪青少年、青年职工等群体的禁毒教育。
第十三条【重点场所禁毒教育】娱乐场所和旅馆、酒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洗浴、会所等场所负责本场所的禁毒宣传教育,应当在场所显著位置设置禁毒警示标识,并对从业人员进行禁毒教育。
第十四条【文化市场禁入】广播影视、文艺团体及相关单位不得邀请吸毒人员参与制作广播电视节目,或者举办、参与文艺演出。对吸毒人员作为主创人员参与制作的电影、电视剧、广播电视节目以及代言的商业广告节目,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不予播出。
前款所称的吸毒人员,是指因吸毒行为被公安机关查处未满三年或者尚未戒除毒瘾的人员。
第三章毒品管制
第十五条【禁止种植】禁止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会同公安、农业等部门加强巡查,发现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的,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制止、铲除。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发现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的,应当及时予以制止、铲除,并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
第十六条【易制毒化学品管制】公安、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商务、经济信息化、工商行政管理、海关等部门应当加强易制毒化学品的监督管理,建立易制毒化学品信息共享、流向追溯、责任倒查等制度。
生产、经营、购买、运输和进口、出口易制毒化学品的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许可、备案等规定,并建立和落实单位内部管理制度。申请生产国家规定的第一类中的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的企业,应当在仓储场所等重点区域设置电视监控设施以及与公安机关联网的报警装置。
第十七条【易制毒化学品列管建议】教育、卫生计生、科技、农业等部门以及教学科研、医疗卫生、生物制药等机构,发现可能用于制造毒品的物质,应当及时向市禁毒委员会报告。市禁毒委员会应当及时组织开展评估,并向市人民政府报告有关情况。
第十八条【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的管理】药品零售企业应当严格执行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实名登记、限量销售、专柜专人管理等规定,发现超过正常医疗需求,大量、多次购买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的,应当立即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报告。
药品生产、批发企业发现出售的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被用于非法目的的,应当立即停止销售,并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报告。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置市场异常销售情形,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第十九条【毒品查缉】公安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毒品日常查缉机制,在交通要道、口岸和机场、车站、码头以及其他重点区域,对来往人员、物品、货物以及交通工具等进行毒品和易制毒化学品检查,海关、民航、铁路、交通等部门依法予以配合。
海关依法对进出口岸的人员、物品、货物以及运输工具进行检查,防止走私毒品和易制毒化学品。
相关部门在查缉毒品过程中造成单位和个人非涉毒物品损毁的,依法予以相应赔偿。
第二十条【邮政、快递企业禁毒管理】邮政、快递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禁毒管理制度,配备必要的硬件设施和技术装备,提高查验技术,加强对寄递物品的验视,防止寄递毒品和非法寄递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易制毒化学品。
邮政、快递企业应当加快推进实名登记制度,如实登记寄件人、收件人的姓名、地址、联系方式和寄递物品的名称、数量等信息,相关信息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一年。
邮政、快递企业对用户寄递的物品,必要时可以要求用户开拆,进行验视;对于用户拒绝开拆的,不予寄递;发现寄递疑似毒品或者非法寄递精神药品、麻醉药品、易制毒化学品的,应当向邮政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报告。
第二十一条【邮政、快递行业禁毒培训和监管】公安机关应当会同邮政、交通、海关等部门对邮政、快递行业的有关人员进行禁毒知识培训;建立健全对邮政、快递行业的禁毒联合执法机制,加强对寄递物品的随机抽查,相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
第二十二条【互联网禁毒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制作、发布、传播、转载、链接包括吸毒、制毒、贩毒的方法、技术、工艺、经验、工具等在内的任何涉毒违法有害信息。
各类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及网络空间的创建者、管理者,应当防止他人利用其提供的互联网服务、网络空间进行涉毒违法活动、传播涉毒违法有害信息;发现涉毒违法活动或者涉毒违法有害信息的,应当向公安机关报告,并采取停止传输、保存记录等措施。
公安机关应当会同通信管理、网络监督管理等部门加强对网络涉毒违法有害信息的监测,依法处理涉毒违法行为,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应当予以配合。
第二十三条【重点场所禁毒管理】娱乐场所和旅馆、酒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洗浴、会所等场所应当建立和落实内部管理制度,加强日常巡查,防止场所内发生毒品违法行为。发现场所内有毒品违法行为的,应当向公安机关报告。
对前款所列场所,相关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监督管理,公安机关应当加强禁毒检查,及时发现和查处毒品违法行为。
第二十四条【重点地区和重点问题整治】禁毒委员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毒品问题重点整治地区,明确整治要求。国家和本市确定的重点整治地区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综合治理,限期完成整治目标,巩固整治成果。
公安机关应当会同相关部门根据毒品违法犯罪的变化趋势,针对合成毒品贩卖、吸食等重点问题,研究完善治理对策,依法加大打击力度。
第二十五条【金融机构禁毒管理】金融机构应当依法执行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的报告管理制度,配合公安机关加强对毒品违法犯罪可疑资金的监测;发现涉嫌毒品违法犯罪的资金流动情况,应当向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报告。
第二十六条【房屋出租禁毒管理】住宅、厂房等房屋的出租人、管理人、物业服务企业发现出租房屋内有制造、贩卖、吸食毒品等违法活动的,应当向公安机关报告。
第二十七条【交通运输行业禁毒管理】三年内有吸毒行为或者解除强制隔离戒毒未满三年,或者长期服用依赖性精神药品成瘾尚未戒除的人员,不得驾驶机动车交通运输工具。
公安、交通等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强交通运输工具驾驶资格和从业资质申领的审核、管理,防止吸毒人员驾驶交通运输工具。
交通运输企业及相关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驾驶人员涉毒筛查制度,将吸毒检测纳入驾驶人员体检项目,并主动接受公安机关的监督检查;发现驾驶人员有吸毒行为的,应当责令其停止驾驶,并向交通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报告。
第四章戒毒管理服务
第二十八条【戒毒措施】本市建立自愿戒毒、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康复相互衔接的戒毒工作机制,对吸毒人员实行分类评估、分级管理、综合干预,帮助吸毒人员戒除毒瘾,教育和挽救吸毒人员。
吸毒成瘾人员应当进行戒毒治疗。对于初次查获的吸毒人员,公安机关应当委托戒毒医疗机构开展吸毒成瘾认定。
吸毒检测样本包括被检测人的唾液、尿液、血液或者毛发等。
第二十九条【吸毒人员动态管控】公安机关应当依法对吸毒人员进行登记,实行动态管控。吸毒人员户籍所在地与现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现居住地公安机关负责动态管控,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应当予以配合。
公安机关对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吸毒人员不再实行动态管控,并及时更新维护相关信息,但拒绝接受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或者严重违反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协议的除外:
(一)吸毒被查获后,未被认定为吸毒成瘾,自被查获之日起三年内没有吸毒行为的;
(二)被责令社区戒毒、社区康复,自执行之日起三年内没有吸毒行为的;
(三)被解除强制隔离戒毒,自解除之日起三年内没有吸毒行为的。
对于由强制隔离戒毒变更为社区戒毒的,适用前款第(三)项的规定。
第三十条【自愿戒毒】鼓励吸毒人员自行到戒毒医疗机构、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戒毒康复场所接受戒毒治疗。对自愿戒毒人员,公安机关对其原吸毒行为不予处罚。
第三十一条【戒毒药物维持治疗】吸毒成瘾人员申请参加戒毒药物维持治疗,应当符合国家和本市规定的条件。
吸毒成瘾人员申请参加戒毒药物维持治疗的,应当向现居住地或者户籍所在地的戒毒药物维持治疗机构提出;现居住地或者户籍所在地未设立戒毒药物维持治疗机构的,可以向其他戒毒药物维持治疗机构提出。
维持治疗期间,戒毒人员应当遵守治疗制度,自觉接受吸毒检测和其他相关医学检测,不得干扰医疗机构正常的诊疗和管理秩序。
第三十二条【社区戒毒】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社区戒毒工作,配备社区戒毒专职工作人员,制定社区戒毒工作计划,落实社区戒毒措施。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成立由社区戒毒专职工作人员、参与社区戒毒工作的民警、社区医务人员、禁毒社会工作者、社区戒毒人员的家庭成员以及禁毒志愿者等组成的社区戒毒工作小组,具体实施社区戒毒工作。
公安、司法行政、卫生计生、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等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指导、支持、协助、参与社区戒毒工作。
第三十三条【强制隔离戒毒】对符合强制隔离戒毒情形的吸毒成瘾人员,公安机关应当依法作出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应当及时接收。
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部门所属的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应当完善工作衔接机制。对于公安机关强制隔离戒毒场所转送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司法行政部门的强制隔离戒 毒场所应当接收;对于经由公安机关、司法行政部门共同委托的医疗机构诊断为患严重疾病不出所治疗可能危及生命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公安机关的强制隔离戒毒 场所不应转送。
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应当根据戒毒人员的性别、年龄、患病等情况对戒毒人员实行分别管理;对吸食不同种类毒品的,有针对性地开展戒毒治疗、教育和康复训练;根据戒毒治疗的不同阶段和戒毒人员的表现,实行逐步适应社会的分级和分期管理。
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应当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防止戒毒人员自伤、自残或者实施其他危害行为。
第三十四条【病残吸毒人员收戒】公安机关、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在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内开辟专门区域,或者设立专门的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收戒病残强制隔离戒毒人员。
本市设立专门医院,或者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内开辟专门区域,收治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无法收戒的病残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专门医院和专门区域由卫生计生部门及市级公立医院管理机构负责医疗服务,公安、司法行政等部门负责场所安全和戒毒人员管理。
病残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具体收戒办法,由公安机关、司法行政部门会同卫生计生部门另行制定。
第三十五条【所外就医】对于患有严重疾病不出所治疗可能危及生命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所外就医。公安机关、司法行政部门应当严 格遵循所外就医标准,发现不符合所外就医情形,或者所外就医情形消失且强制隔离戒毒期限未满的,应当继续执行强制隔离戒毒。
所外就医期间,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现居住地或者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应当落实管理责任,督促强制隔离戒毒人员遵守相关规定,防止脱管、漏管;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应当予以配合。
市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应当会同公安、司法行政、卫生计生等部门建立健全所外就医标准等制度。公安机关、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定期向市禁毒委员会报告所外就医情况。
第三十六条【所内外相关工作对接】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应当与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现居住地或者户籍所在地的有关部门和组织加强合作,开展信息对接、所内帮教、戒毒效果回访评估等活动。
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应当在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七个工作日前,告知强制隔离戒毒决定机关,并通知其家属、所在单位、现居住地或者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按期将其领回。
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应当自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出所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向其现居住地或者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移交有关法律文书和诊断评估结果等材料。
第三十七条【社区康复】强制隔离戒毒决定机关对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可以责令其接受不超过三年的社区康复。社区康复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实施。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完善戒毒康复措施,建立戒毒康复人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机制,提高戒毒康复效果。
第三十八条【戒毒人员相关权益的保障】戒毒人员在入学、就业、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不受歧视。
戒毒人员可以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参加社会保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就业援助,获得社会救助。戒毒诊疗费用,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纳入基 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范围。有关部门、组织和人员应当在入学、就业、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对戒毒人员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戒毒人员戒毒的个人信息依法予以保密,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不得公开或者向单位、个人提供。
第五章禁毒工作保障
第三十九条【禁毒经费和人员保障】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禁毒工作需要,保障禁毒宣传教育、禁毒执法、戒毒康复、禁毒科研、设施建设、队伍建设、表彰奖励等经费支出。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配备与禁毒任务相适应的禁毒机构和队伍,加强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及公安、司法行政等禁毒专业力量建设。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完善禁毒工作领导小组等工作机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禁毒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应当配备工作力量,落实专项经费。
第四十条【禁毒科研】鼓励开展禁毒科研及成果转化运用。
禁毒委员会办公室会同公安、司法行政、卫生计生、科技、教育等部门制定禁毒科研计划,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加强禁毒研究,开发、引进先进的禁毒技术、装备和戒毒方法。
第四十一条【毒品监测发布】市禁毒委员会应当推进禁毒信息化建设,建立毒品监测预警平台,采集、分析、研判、发布各类涉毒信息。
禁毒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应当向毒品监测预警平台及时、准确地传送本单位与禁毒工作相关的信息和数据。
第四十二条【购买服务】各级人民政府通过委托或者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培育、扶持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开展禁毒宣传教育、戒毒康复指导、吸毒人员心理干预等专业服务。
第四十三条【举报及表彰奖励】鼓励单位和个人通过“110”报警电话等途径,举报毒品违法犯罪行为。各级人民政府和公安等部门应当对举报人的个人信息予以保密,保护其人身安全。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举报有功人员以及在禁毒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四十四条【禁毒工作人员职业保护】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及公安、司法行政、卫生计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禁毒工作人员的职业保护,防范和减少禁毒工作中的职业风险。
禁毒工作人员因禁毒工作致伤、致残、死亡的,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给予抚恤和工伤待遇。
禁毒社会工作者所在单位和组织应当为其办理相应的人身保险。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五条【指引条款】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行政法规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六条【文化市场禁入的处罚】违反本条例规定,邀请吸毒人员参与制作广播电视节目、举办或者参与文艺演出,或者播出吸毒人员作为主创人员参与制作的 电影、电视剧、各类广播电视节目的,对邀请方、播出方,由文化综合执法机构责令改正,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规 定,播出吸毒人员代言的商业广告节目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发布广告。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代言人为吸毒人员,仍然播出商业广告节目的广告发布者, 处广告费用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广告费用无法计算或者明显偏低的,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广告费用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广告费用无法计算或者明显偏低的,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七条【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企业违法行为的处罚】违反本条例 规定,申请生产国家规定的第一类中的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的企业,未在仓储场所等重点区域设置电视监控设施或者未与公安机关建立联网报警装置的,由公安机关 责令改正,对企业法定代表人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对企业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八条【相关药品企业违法行为的处罚】违反本条例规定,药品零售企业发现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异常销售情形,未向相关部门报告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予以警告。
违反本条例规定,药品生产、批发企业发现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被用于非法目的,未立即停止销售并向相关部门报告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予以警告,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九条【邮政、快递企业违法行为的处罚】违反本条例规定,邮政、快递企业不如实登记寄件人、收件人和寄递物品相关信息的,由邮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规定,邮政、快递企业发现寄递疑似毒品或者非法寄递精神药品、麻醉药品、易制毒化学品未向相关部门报告的,由邮政管理部门予以警告,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条【互联网涉毒违法行为的处罚】违反本条例规定,单位和个人制作、发布、传播、转载、链接涉毒违法有害信息,或者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及网络空间的创 建者、管理者发现他人利用其提供的互联网服务、网络空间进行涉毒违法活动、传播涉毒违法有害信息,未向公安机关报告并采取停止传输、保存记录等措施的,由 公安机关予以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对单位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对单位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 下的罚款,对个人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可以责令停业整顿。
第五十一条【重点场所违法行为的处罚】违反本条 例规定,娱乐场所和旅馆、酒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洗浴、会所等场所未在显著位置设置禁毒警示标识,未对从业人员进行禁毒教育,未建立内部禁毒管理 制度,或者未开展日常巡查的,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予以警告。发现场所内有毒品违法行为未向公安机关报告的,由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 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规定,致使娱乐场所和旅馆、酒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洗浴、会所等场所内发生毒品违法行为的,由公安机关处二 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责令停业整顿三个月至六个月;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经营许可证,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 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二条【禁毒重点整治地区的法律责任】违反本条例规定,毒品问题重点整治地区所在地人民政府未采取有效措施,或者未限期完成整治目标的,由市禁毒委员会给予通报批评,并可以向相关责任人员的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提出处分建议。
第五十三条【房屋出租违法行为的处罚】违反本条例规定,房屋出租人、管理人、物业服务企业发现出租房屋内有毒品违法活动,未向公安机关报告的,对个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予以处罚;对单位由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四条【交通运输违法行为的处罚】违反本条例规定,三年内有吸毒行为或者解除强制隔离戒毒未满三年,或者长期服用依赖性精神药品成瘾尚未戒除的人员 驾驶机动车交通运输工具的,由公安机关暂扣驾驶证,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依法注销驾驶证。
违反本条例规 定,交通运输企业未建立驾驶人员涉毒筛查制度的,由交通管理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交通运输企业发现驾驶人员有吸毒行 为,未责令其停止驾驶并向相关部门报告的,由交通管理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 款,并可以吊销相关许可证。
第五十五条【国家机关、有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不依法履行禁毒工作职责的,由 同级禁毒委员会或者上级机关、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由上级机关、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 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理。
公安、司法行政、卫生计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禁毒工作职责,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七章附则
第五十六条【施行日期】本条例自 年 月 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