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特别推荐
诺贝尔医学奖揭晓 宁波籍科学家屠呦呦获奖
稿源: 中国宁波网综合  | 2015-10-05 17:44:03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宁波人屠呦呦与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聪大村荣获了该奖项。此次奖项由三人共同获得。

  屠呦呦,女,著名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曾就读于效实中学和宁波中学,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她多年来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发现了青蒿素——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被誉为”美国诺贝尔奖”的拉斯克奖,也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拉斯克奖。值得一提的是,拉斯克奖一直被视为“美国的诺贝尔奖”,或者是诺贝尔奖“风向标”。此前,拉斯克奖得主中有80人获诺贝尔奖。

  另两位获奖者美国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聪大村发明了一种新药阿维菌素(Avermectin),这种药物的衍生品已经极大地帮助降低了盘尾丝虫病以及淋巴丝虫病的发生率,并且已经显示出对其他类型寄生虫感染的有效性。

  李克强致信祝贺屠呦呦获诺奖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致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示祝贺。

  贺信中说,长期以来,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包括医学研究人员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攀高峰,取得许多高水平成果。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充分展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希望广大科研人员认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瞄准科技前沿,奋力攻克难题,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委托中国科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同志5日晚看望屠呦呦并表示祝贺。

  宁波市委市政府第一时间表示祝贺 

  今日,获悉宁波籍科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宁波市委市政府第一时间发去贺电表示祝贺。

  贺电说,欣闻宁波籍科学家屠呦呦荣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中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第一人,倍感高兴和振奋。这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宁波人民的骄傲,谨代表家乡人民表示热烈祝贺。

  宁中、效实母校校友:一位值得骄傲的校友 

  作为现任宁波中学的校长,李永培感到无上的光荣,他说:“屠呦呦毕业于上世纪50年代的宁波中学。在她以后的研究工作中,从小事做起,从青蒿素做起,为世界贡献了一个既简单又实用的药物,挽救了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几百万人的生命。我们宁波中学的学生们也从央视上获得了这个消息,大家都感到非常的兴奋。一代一代的宁中人,都要学习屠呦呦献身科学、不懈研究的精神,和孜孜不倦、一丝不苟的品质!”

  “这是中国人的骄傲,我们宁波人的骄傲,也是我们的骄傲!”今日,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的消息,让效实中学的同学们也同样沸腾了。屠呦呦原来就读于私立的效实中学,高二时,由于经济原因,才转学到了公立的宁波中学。对效实中学来说,屠呦呦同样是校友们的骄傲。效实中学的学生说:“言忠信,行笃敬。我们一定牢牢记住效实精神。”大家对这位80多岁可以称为奶奶的校友充满了崇敬,成为学生学习与奋进的强大动力。

  宁波第一医院院长、宁波市心脏中心主任陈晓敏也是宁波中学的校友。他得知消息后激动地说:“作为行医的人,我还在读书的时候,就已经知道青蒿素这个研究成果,这是我们国家自主创新的药物。我们西药不如西方,但中药是非常神奇的东西。我们国家的传统医学被挖掘出来,走向世界,得到了世界的公认!意义真的非常重大!这是我们医学研究的骄傲!作为校友,作为一名医生,我感到特别的高兴!” 

----------------------------------------------------------------------------------

  鹿鸣之声响彻世界

  屠呦呦,今年85岁,是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终身研究员。这个名字听上去十分奇特的女科学家,被称为“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的发明者之一。

  1930年,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她取名呦呦,意为鹿鸣之声。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选择了一个在当时比较冷门的专业——生物药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由于屠呦呦的专业属于西医,中药所送她到中医学习班,用两年半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中医药。那时,屠呦呦自己也不曾想到,她的这些中西医相结合的学习背景,为她数年后发现青蒿素打下重要的基础。

  一株小草解决了世界难题

  青蒿素的发现始于半个世纪前的抗疟疾药物研发“五二三”项目,我国在1967年5月23日启动全国范围内的抗疟新药研发。

  1969年1月,中医研究院任命屠呦呦为科研组长,参加“五二三”项目。屠呦呦系统地整理了历代医籍,还四处走访老中医。她专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包含640多种草药,其中就有后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不过,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68%,还不及胡椒有效果。在第二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的抗疟效果一度甚至只有12%。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青蒿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

  青蒿在中国民间又称为臭蒿和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国南北方都很常见。古代多部中医药典都有关于青蒿可以治疗疟疾的记载,很多地方老百姓的土药方也都用青蒿来对抗疟疾,并且收效显著。

  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的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呢?屠呦呦重新把古代文献搬了出来细细翻查。有一天,她从东晋葛洪“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几句话中得到启发,为什么这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原来用的是青蒿鲜汁!“温度!这两者的差别是温度!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就被破坏掉了。”屠呦呦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她在60摄氏度下制取青蒿提取物。1971年10月4日,第191号样品,屠呦呦在实验室里,观察到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1972年3月8日,“五二三”项目在南京召开工作会议,屠呦呦报告了实验结果,引起了与会者的重视。此后,所有科研人员都把目光转向青蒿这株小草。传统中药青蒿有两个品种,一个学名为植物黄花蒿,是中国南方的叫法;一个叫植物青蒿,是北方的称呼。1973年,云南地区青蒿结晶物的抗疟功效得到证实后,“五二三”办公室决定将青蒿结晶物命名为青蒿素,把青蒿素作为治疗疟疾的新药进行研发。可以说,屠呦呦对青蒿的研究和发现,是青蒿素得以诞生的关键因素。

  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成果先后斩获诸多大奖。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1979年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发明奖。1982年屠呦呦出席全国技术奖励大会,领取发明奖章和证书。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

  获奖荣誉:

  2011年:葛兰素史克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2011年: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

  2011年:中国中医科学院杰出贡献奖

  2012年:中国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

  2015年:哈佛大学医学院华伦·阿尔波特奖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据浙江新闻、甬派

【编辑: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