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一个名叫柏格理的英国人,来到了贵州毕节地区威宁县一个叫石门坎的小村,让那里尚在结绳刻木的大花苗族人触碰到了文明。而他自己却在一场瘟疫中,让出最后一瓶药,不幸染病去世。
今年是柏格理逝世100周年,他的孙子一家四口踏进石门坎……这个消息传到了温州天爱公益协会会长周忠德耳中,他兴奋地喊:“太好啦!”
2009年,包括周忠德在内的十多个温州企业家,因仰慕柏格理,走进了石门坎:那里仍然贫困,沿途许多孩子的双眼没有光芒。
“抚摸着一个盲童的头,他不说话,眼泪一个劲地流,就像山间的溪水。”周忠德至今仍记得当时的震撼。于是,这些温州企业家决定效仿柏格理,为石门坎以及周边地区的盲人带去一双可以看清世界的眼睛。
失去光明的“文化圣地”
2009年8月,十多个温州爱心企业家来到贵州威宁县石门坎,打算在这里举办一场纪念英国人柏格理的慈善画展。
1904年,柏格理怀着对中国的热爱,放弃英国的舒适生活和银行的高薪工作,扎根万里之外的石门坎,帮助苗族同胞创造苗文,兴办学校、医院、麻风病院等,把曾经未开化的石门坎奇迹般地变成了中国西南的“文化圣地”。
1915年,一场瘟疫在石门坎蔓延,许多当地人逃离家乡,柏格理坚持留下,也被感染。全村只剩下最后一瓶药,他留给了学生,自己却在病痛折磨中离开了人世,享年51岁。
周忠德一行来到这个“文化圣地”,沿着村里崎岖的道路,被看到的景象所震惊:
有一家五口人,只有一双眼睛能视物;
一个男人,因为白内障,只能娶到“疯妻”,生了几个患精神疾病的孩子。
有一户姓陈的人家,从老人到孩子,几乎都失明了。孩子的阿姨得了白内障,原本能治愈,但当地发了一张残疾证给她,他们误以为永远残疾,把20多岁的她嫁给了一个失去一条腿的男人……
“我看到她的神情,不知道用什么词汇来形容。”周忠德说,在石门坎的教堂见到了唱诗班的孩子们,眼睛肿得像葡萄一样。
这群曾经艰苦创业的温州商人一路落泪。他们问其中一个女孩:“孩子,你想嫁人吗?”
女孩反问:“谁会要我?”
两股爱心力量拧在一起
温州企业家们抹干眼泪,打算出钱让石门坎的村民和孩子重见光明。
医生说,因为那里卫生条件差,孩子经常拉肚子,加上营养不良,饮食结构中,少鱼,不吃胡萝卜,常年缺乏维生素A,造成大批孩子失明。
“当地的医疗条件当时何止是‘差’!”病人们在满是灰尘、肮脏的房间里挂点滴。一户人家父子二人得了白内障,在香港公益组织的资助下做了手术,却因术后感染永久失明。
不光是石门坎,毕节其他地方、相邻的云南昭通市,这样的情况也较为常见。
昭通中医院的医生告诉周忠德一个“?人”的数据:每年医院要挖200多个眼球。在那里,很多角膜病变患者,一是因为缺少眼角膜,二是因为错过治疗时间,导致角膜穿孔,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结果。
2009年9月,周忠德带着温州华福基金会筹得的5万多元善款,重返石门坎,为28位失去光明的村民治疗。
同年12月,他们发现,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也在毕节地区开展明眸工程。不谋而合的两股爱心力量拧在了一起。2010年4月,企业家们参与的华福基金会向明眸工程捐赠一百万元善款,并牵线昭通中医院,在云贵两地开展救治。
明眸工程带来的光明
一个九岁失明女孩的父亲拉着医生问:“能不能把我的眼睛挖出来给孩子?”
温州的医生和当地医生都很心酸,无奈地说:“老乡,我们国家政策不允许这么做;即使把你的眼睛挖出来,接到你女儿身上也不一定能成功。”
好消息也一个个传来。2010年1月,华福基金会和明眸工程举行了一次慈善演出,安顺市盲校一个名叫“七彩的阳光”的四人盲童演唱组也来献唱。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执行院长王勤美给4个女孩做了检查,高兴地说:“有3个孩子是可以治好的!”现场的医生、企业家都兴奋地鼓掌。如今,这个盲童四人演唱组中,小海和小蝶已经重见光明,还有一个女孩尚在治疗中,而另一个孩子由于眼球已经摘除,医生也无能为力。
孩子复明后,失明的老师也慕名而来;一位眼球萎缩的老师又给明眸工程介绍了一家盲人按摩店的工作人员……一环接一环,最终温州企业家们募集的100万元善款,使贵州毕节和云南昭通两地近500位“盲人”看到了美丽世界。
此外,明眸工程还为毕节、昭通两地的医院培养了一批专业的角膜医生,确保悲剧不再延续。
正在蜕变的石门坎
“叔叔,我好想你,我给你带苹果吃吧!”逢年过节,周忠德都会接到彝族孩子王兴达的电话。
当年,王兴达是被接到温州治疗的孩子之一。第一次看到想象中的蓝天白云、红花绿草,孩子们欢欣雀跃,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的涂昌森主任抱着孩子,也衷心地为他们感到高兴,这一幕永远定格在照片上。
今年,周忠德一行到鲁甸地震灾区参与公益活动,顺道又去了一趟石门坎,这一次,没有眼泪,只有笑脸。
六年过去,当年个子小小的盲童王兴达已经长成了英俊帅气、有一双明亮眼睛的小伙子,家里贴满了他的奖状。
石门坎的道路修得整整齐齐,房屋也干干净净,一路盲童的情景一去不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