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汪洋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以来,浙江是他调研外贸工作最多的省份。
10月8日至9日,汪洋在杭州调研外贸工作,并主持召开部分省市外贸工作座谈会。此前,汪洋去年1月到过义乌,今年1月到过杭州。
在这两年间,汪洋还分别去过天津、北京、江苏、广东等地调研外贸工作,但都仅仅去了一次,像浙江这样一而再、再而三来的,只此一家。
从调研频次上,已不难看出,浙江正在成为中国推进外贸工作深化改革的领头羊、排头兵。
对于外贸增长的困境,汪洋并不讳言:受外需萎缩、内需放缓、价格下跌等多重因素影响,今年外贸工作出现多年少有的困难。一句“多年少有的困难”,足见今年形势之严峻。选在三四季度交接之际调研并发话,自然有为第四季度冲刺鼓劲之意。
目前,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已连续6个月负增长。在内需外需两不旺的情形下,出口进口都难言乐观。而浙江作为外贸大省,受到的冲击无疑更早、更大。也正是因为浙江先于全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所以才能提前做准备、想方案、出对策,在稳增长、调结构上下苦功夫。
从数据上看,今年浙江外贸形势,可谓“掉速不掉队”:尽管外贸数据的整体起伏趋势与全国大同小异,但也算可圈可点。浙江的外贸增速位居全国前三,外贸总额占全国比重也有所提升;出口增速不但高于全国平均增速,也优于世界整体增速,这几个月,更是出现了止跌回稳的迹象。
而全球贸易萎缩大背景下的这一抹亮色,正是得益于浙江外贸新引擎的打造。汪洋2年内3赴浙江,说得直白点,正是来给这些新引擎的研发、运行“监工”的。
去年1月初,汪洋到义乌调研,主要就是来看看“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这个国家项目,义乌干得怎么样了,有啥成果没。
汪洋旗帜鲜明地指出,每一次对外贸易跨越式发展,都与开放型经济体制的重大改革密切相关。义乌这项试点,正是国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探索,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这样的表态,无疑给义乌的外贸发展打了一剂强心针。
该项试点工作于2011年5月全面启动,时任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省经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姚作汀就表示,这意味着浙江在转变国际贸易发展方式上拥有了先行先试权。
这些年,义乌不负众望,通过深化改革实现了一系列突破。从国际陆港城市,到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从保税物流中心的封关运作,到航空口岸的获批开放;从为“义乌小商品”量身定制的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正式实施,到横贯欧亚的“义新欧”班列的常态化运行……
这些点滴成绩的汇聚,让“义乌小商品”这块老牌子再度焕发新生机,成为“新常态”下拉动浙江出口的一大“火车头”。
今年上半年,“义乌小商品”出口803亿元,增长47.9%,拉动全省出口增长3.3个百分点,功不可没。
去年年底,浙江省委、省政府还公布了义乌试点改革以来的“成绩单”,并部署了下一个“三年计划”的50项重点改革任务,充分体现了浙江人“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十足干劲。
如果说,义乌的外贸改革汪洋只是半途接手,那么,杭州的创新则是在其任内全面张罗的重头戏。为了此事接连两次赴杭调研,也足见其重视。
今年1月和10月,汪洋两次着眼的“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是今年3月份国务院同意设立的、全国唯一的跨境电商综试区,也是国务院批复在杭州实施的首个国家战略。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综合试验区的概念,还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亲提的。
去年年底,李克强到浙江义乌、杭州两地考察。期间,浙江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向总理提出了打造杭州“网上自贸区”的方案。总理肯定了浙江的创新思路,同时建议使用“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这一概念。
紧接着,分管外贸工作的副总理汪洋便赶赴浙江,前来进一步调研、落实相关细节,并明确提出:跨境电子商务是新生事物,是稳定外贸增长的潜在动力和调整外贸结构的重要引擎。2个月后,试验区获批,效率之高可见一斑。
10月份的这次调研,则算是“回访”。诞生半年了,来瞅瞅这个新生儿长啥模样了。看了之后,总体两层意思,一是充分肯定,二是明确方向。要求进一步明确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把促进产业发展作为工作重点,把做大做强B2B作为主攻方向,为我国外贸发展打造新引擎、塑造新优势。
高歌猛进的姿态也给了我们更多的底气。今年上半年,浙江省跨境电子商务出口13.2亿元,同比增长144.4倍,方兴未艾的跨境电子商务出口正在成为浙江最值得期冀的外贸新增点。
在今年年中的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推进大会上,省长李强强调,要全力打造全球最优跨境电商生态圈,努力成为全国“互联网+外贸”的先行者、示范者、领跑者。这份雄心的背后,是对浙江外贸工作在新形势下的精准定位。浙江是全国的互联网高地,也是外贸强省,如果能将两者有机结合,势必可以事半功倍。
“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和“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都是浙江先行先试、走在全国前列的生动体现。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的频繁调研,不仅是对改革进程的把关与改革成果的验收,更有着对浙江外贸工作深化改革的殷切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