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27日讯(浙江日报记者 刘乐平)当前,我省经济发展正处于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进入新常态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今年以来,我省和全国一样,经济运行在总体保持平稳健康的同时,增速下行的压力依然较大,实体经济困难加剧。今年经济三季报显示,全省工业经济总体上延续了近年来的下行态势,前9个月增幅回落到4.2%。
如果我们把目光从速度的表象上移开,探视其内在的机理,不难发现,增幅的回落中也有一份平稳和坚实。比如,从经济效益看,今年前8个月,我省规上企业利润增长4.7%,增速高出全国6.6个百分点。此外,工业的产业结构高端化、产品结构优质化趋势更加明显。
我省的实体经济正在加快爬坡。在经历优胜劣汰的寒潮低谷后,企业家们摩拳擦掌勤练内功,强化技术和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为浙江制造翻开新篇章,两化融合成为浙江经济行进中的趋势。
传统产业挣脱“红海”僵局
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多重因素挤压,实体经济的微利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全国38个工业行业中,服装、皮革、纺织等传统行业普遍增长低迷,有11个行业生产出现负增长。这几个行业在我省都是传统优势产业,体量庞大,过去曾经是我省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如今面临“老朽”的尴尬局面。
透视个中原因,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是一个重要方面。当下,国内外市场有效需求已经出现新变化,工业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远超以往。今年1至9月,全省规模以上企业产品产销率达96.51%,同比降低0.38个百分点。从国际需求看,全省工业品出口交货值自3月份以来,一直处于负增长;从国内需求看,增长仅0.78%。
订单不足的现象确实存在,然而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需求变了。一个事实是,我们一边是海淘热,一边是江浙沪包邮;一边是赴日本疯抢马桶盖,一边是国内商场清仓大甩卖。这些现象表明,我们不缺需求,而是供给端出了问题——企业的生产能力已经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变化。
我省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对“低小散”块状行业实施整治提升,已经持续两年。今年前三季度完成淘汰落后产能涉及企业1500家,提前超额完成1000家的年度目标任务;淘汰和整治“低小散”问题企业(作坊)1.9万家。力度不可谓不大,甚至不惜影响工业经济增速。省经信委测算,全省因“低小散”整治大约减少工业增加值86.4亿元,影响工业增加值增速0.8个百分点。
对于服装、制鞋、纺织等行业,简单下“逐客令”并不解决问题,如何改造提升,让留下来的企业活得更好更为重要,任务也更加艰巨。事实上,传统产业未来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绍兴柯桥,被称为“布匹上的城市”,是全国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
柯桥人曾经计算过,2010年,当地200家企业全年生产156亿米印染布,利润13.11亿元,平均每米布只挣8分钱。去年,柯桥印染布年产量165亿米,利润28.5亿元,每米平均利润已经翻番。
利润翻番的背后是科技的力量。当地纺企“吉麻良丝”投入5000万元研发的新型汉麻面料曾走进博鳌亚洲论坛,在天然纤维面料中,其抑菌指标具有显著优势。作为中国制造的一个重要风向标,近年来纺织业迈向中高端的趋势变得越来越明显。在一件衬衫上凝聚8项专利的宁波雅戈尔集团,不断研发创新,把纺织这个传统行业做出了高附加值。今年以来,许多国际服装大牌企业利润出现负增长,而雅戈尔集团却逆势而上,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248亿元,同比增长29.26%,其中衬衫一项营业利润约5.188亿元,毛利率达71.95%。挣脱低成本竞争的“红海”,通过转型升级走向高附加值竞争的“蓝海”,这是传统产业转型的必由路径。
创新驱动高新产业发力
8年亏了7年半,终于在2014年扭亏为盈,实现销售2.9亿元。这是微宏动力系统(湖州)有限公司苦尽甘来的故事。这家研发生产汽车动力电池的高科技企业,8年时间投入4亿元用于研发,最终凭借其技术优势,成为全球“快充”动力电池第一品牌,其产品已应用在英国、德国、比利时等国和国内重庆、北京等地的电动巴士、公交车上。
我省是新能源汽车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生产规模全国领先,发展潜力巨大。一旦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并顺利实现商业化大规模生产,就能迅速抢占市场。微宏动力今年预计实现销售额15亿元,利税3亿元。目前企业生产线每月26天、每天24小时运行,还是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在许多传统产业订单大幅度减少的当下,像微宏动力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的表现非常炫目。贝达药业用10年的时间研发出中国第一例小分子靶向抗癌药“凯美纳”,新产品亮相3年多时间,国内市场份额三分天下有其一。凭这一种处方药,贝达药业去年一年的销售额就达到7亿元,今年有望达到9亿元,成为新药创制的标杆。
从近几年的数据看,与在转型困境中挣扎的传统产业相比,我省新兴产业发展一直较快,成为稳增长新的着力点。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7.1%和7%。
研发时间长、投资额巨大、附加值很高,新兴产业的这些特征,让不少地方对其又爱又“恨”。爱,因其增长速度异常迅猛,带动效应大;“恨”,因其研发投入较大,而见效慢。新兴产业的潜力如何进一步释放?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政府也应当发挥积极的作用。
为解决“微宏”当前遇到的发展难题,湖州市领导率领有关部门负责人在企业现场办公,帮助协调解决诸如“参与湖城电动出租车示范运营”、“产业技术工人培养”等具体问题,精准服务赢得了企业点赞。
微宏动力和贝达药业的成功,代表了原始创新的成功。当前,越来越多的浙企在实力积累后,创新方式从仿制创新为主向原始创新转变。但总体而言,在高新产业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仍有待加强。省经信委相关人士表示,目前,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国外先进技术依赖度较高,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仍相对较弱。
新兴产业要真正成“气候”,还须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构建技术和产业体系。近几年,我省各级政府在创新制度供给、集聚创新资源上开展了一系列改革,致力于打通技术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一个突出表现是,创新平台数量猛增,但规模档次与国际水平相比仍有差距。
省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通过创新平台等方式和载体,将国际高端的科技、高端的人才与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让科研与企业实现真正融合,推动我省高新产业加快发展。近年来,我省在新昌等地展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其指向也正在于此。
两化融合重塑浙江制造
高青的面前,是一面由12块大屏幕组成的巨大屏幕墙,屏幕上呈现的是来自厂区110多个摄像头采集的实时数据,材料采购、设计开发、生产管理、质量控制、设备维护等厂区的每一刻变化,在这里一览无余。这间不大的办公室,是春风动力的智能制造指挥中心,所有生产指令在指挥室直接下达,并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跟踪和精准管理。
参与这套系统设计的春风动力副总经理高青介绍,从2013年开始,企业就开展了组织架构调整、流程优化、硬件技术改造等系统基础建设工程,去年又先后开展物联网系统、商流系统、条形码系统等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升级和应用,实现了人、机、料等要素的数字化管理和智能化控制。一个支持个性化定制的特种车辆智能制造模式呼之欲出。
春风动力所有的改变都为着一个目的: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生产制造要能在第一时间做出快速反应,这一点唯有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才能做到。这是浙江制造主动拥抱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的创举,也是浙江制造面对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化的市场主动作出的调整变化。
当下,制造业正走向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智能制造是制造业发展的未来趋势。通用、思科、IBM、英特尔等80多家企业已成立了工业互联网联盟,重新定义未来的智能制造模式。
面向市场,顺应潮流,目前我省正在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以智能制造为主要方向的《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也即将出炉。在政府推动和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下,智能化改造在浙江制造业蔚然成风。上半年,全省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指数超过87。到6月底,全省已在18个两化深度融合示范试点区,实施示范试点项目800多项,总投资436亿元。
即便已经成为杭州智能制造的“样板工程”,在高青看来,春风动力这个基于工业4.0的智能工厂只是智能制造的一个开端。智能制造不仅仅是技术的转变、生产过程的转变,也意味着整个管理和组织结构的调整。
这是春风动力的美好愿景,也是浙江制造的奋斗目标。转型中的浙江制造,将包含更多“浙江创造”因素,将更多依靠浙江装备、依托浙江品牌,实现高品质、高水平本土制造,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