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长三角新闻
在协调发展中提高整体效能
稿源: 浙江日报  | 2015-11-19 11:16:26

改革中的辉煌,发展中的成就,将“十二五”熔铸成坚实的路基。中国,将以全新姿态驶入“十三五”开局之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如何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协调发展,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体现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的统一。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协调发展,突出整体性。建成全面小康,核心就在全面,覆盖的人群要全面,涉及的领域要全面,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突出系统性。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摆正发展中的几对重大关系,形成更有利于解决发展问题的总体之势,相互促进、协同推进。

协调发展,突出平衡性。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既要考虑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也要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加大对落后地区、贫困人口、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

“唱和如一,宫商协调”。从古代中国的传统智慧,到当代中国协调发展的全新理念,“协调”一词因全面小康而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这一发展理念所蕴藏的巨大力量,将给未来中国带来无限精彩。

马克思说,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在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每一个阶段都要面对不同的形势,承担不同的使命。人类现代化的进程中,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把如此庞大的人口带入现代化。即使把目前世界上全部发达国家的人口相加,也没超过中国13亿人口的总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使命崇高,任务艰巨。

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制胜的要诀。

“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如果到2020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没有解决,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

协调发展,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在创造世界瞩目发展成就的同时,也有成长的烦恼。从区域差距到城乡差距,再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不同步,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暴露出旧发展理念与方式的瓶颈制约。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协调发展,是因时而动、应势而为的主动抉择。

对照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对照“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新使命,对照“更进一步,更快一步”的总要求,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依然存在相对“不平衡、不协调”的短板。比如,生态文明建设、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短板,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坚持协调发展,让长板继续变长,补齐短板,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持续的过程。坚持协调发展,把全省当成一张图一盘棋,就一定会迎来有温度的发展、有质量的发展、有保障的发展。

回望本世纪我们走过的历程,浙江协调发展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保持了发展战略与基本政策的延续性与统一性,同时又不断以新的实践丰富“八八战略”,以新的成果彰显其强大的生命力。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八八战略”的科学性就在于,全面系统地分析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优势条件,并有针对性地实施发展战略。“八八战略”本身就是一个注重协调性、平衡性、可持续性的重大战略。

看区域协调:把握从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的大趋势,全力推进四大都市区、海洋经济区、生态功能区建设;大力实施“山海协作”“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百亿帮扶致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等重大工程;宁波—舟山港一体化、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等亮点纷呈。

看城乡协调:坚持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积极打造“美丽乡村”;给26个欠发达县“摘帽”,取消GDP总量考核;加快新型城市化,把城市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优化人口生产力布局结合起来,走统筹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

看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深入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加快推进浙江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倡导以“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内涵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大力宣传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最美景观”“最美人物”“最美现象”;按照“文化礼堂、精神家园”的定位,大力建设农村文化礼堂。

浙江坚持协调发展的丰富实践,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来了诸多启示:科学规划先行;用一系列政策落实规划;对一些可量化的指标进行评估;采用逐步推进的方式;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欠发达地区的小康,就难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难点是农村,关键是农民。农村重在经济发展,农民重在增加收入。

浙江农村短板主要表现是,青壮年劳动力在减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较少,低收入群众增收难度加大,包括交通在内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越是短板,越具有后发优势;越在薄弱环节上发力,越能厚植发展优势,开拓发展境界。在未来五年能否交出一份满意答卷,浙江农村更须加以科学规划布局。

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三种规律”、“三大发展”是引领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目标方向。

发展特色小镇。星罗棋布的特色小镇,是浙江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是浙江农民转变为市民的绝佳路径,是浙江农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的最好平台,将成为浙江农村朝着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快速奔跑的最大推手。

做大民宿经济。日益红火的民宿经济,既能让农村变景区、农业变商业、农民变老板,又能让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投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体部分,把更多农民转变为市场主体。

铺开农村电商。迅速崛起的农村电商,不仅快速打通了都市和乡村两个市场,让城乡物资、资金等得以快速和顺畅流通,更成为年轻人在农村创业创新的平台,让财富创造喷涌而出。

增加家庭农场。家庭农场正在引领生态休闲农业的方向和趋势,集现代农业、农业加工、休闲旅游为一体,并吸纳愈来愈多的农业工人,将成为浙江农村朝着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快速奔跑的重要基础。

加大交通建设。把加大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建设作为促进协调发展的基础工作、“十三五”的重点工作来抓,构建覆盖全省城乡的立体化交通体系,以交通的现代化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培育海洋经济。海洋是浙江最大的优势,要用全局的视野,宏大的手笔,谋划布局海洋经济发展,真正把海洋经济打造成浙江发展的增长极。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新目标,参照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坚持协调发展,必然要求大中城市的教育、卫生、体育、养老等社会事业向农村和小城镇延伸,以实现均等化。

未来五年公共服务供给,方向是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范围是义务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环境保护等。提供方式原则是,能由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办;能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的,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早在2008年,浙江在全国范围内实施首个省域范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2012年,省政府出台《浙江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2015年,浙江已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建成较为完善的覆盖城乡的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下一程,就是迈向高水平。

比如教育方面,重点是高标准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正常流动机制,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水平建设,加大标准化中小学校建设力度。

又如卫生方面,重点是继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双下沉、两提升”,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鼓励社会办医,做强做优公益性医院,放开放活营利性医院改革试点。

再如社保方面,加快社会保险制度城乡统筹,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从制度全覆盖提升到人的全覆盖。

五年规划是量度我们步伐的坐标。我们坚信,未来精彩的“浙江故事”中,不止有经济中高速度增长,还有社会事业的兴旺繁荣。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对“四化”的重要性、关联度和存在问题进行科学分析作出的战略决策。

“四化”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在相互关联中发展的;“四化”的作用也不是单独发挥的,而是在融合、互动、协调中实现的。

“四化”同步发展是“十三五”时期浙江抓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的战略选择,是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两富”“两美”现代化浙江的关键途径。

“四化”同步,大力发展信息产业需要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发展互联网经济,培育建设国家互联网产业中心;发展电子商务,培育建设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发展物联网产业,培育全球物联网经济中心;发展云计算,建设国家云计算产业中心;促进资源数据化,发展大数据产业;发展互联网金融,建设虚拟金融服务中心;发展智能物流,培育建设现代物流中心。

加快新型城镇化,重在坚持把城市发展与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结合起来。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鼓励更多县城发展成为功能健全的中等城市,积极推进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转型。

推进农业现代化,重在坚持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方向,加快建设绿色农业强省;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种业发展,推进农业机器换人,加快培育新型农民。

今天,世界主要经济体正在重塑国家实力,一场新的全方位综合国力竞争正在全球展开。在这场竞争中,每个国家的发展都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实力,包括硬实力与软实力。

中国崛起,软实力不可或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重在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进一步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切实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努力建成文化强省。

重中之重是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中国梦包含着中华民族的复兴心结,包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理想信念。它的背后,是数千年的积淀,是近百年的回响,是亿万人的渴望。实现中国梦,须臾不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塑造灵魂的工程。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要求我们继续弘扬以“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内涵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继续宣传“两富”“两美”建设中的“最美景观”“最美人物”“最美现象”,用优秀的文化产品春风化雨。

当民族精神成为共同珍视的财富,当时代精神成为共同奋斗的动力,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共同践行的信念,我们将在更加鲜明的价值追求中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个精神文明崛起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对内具有凝聚力、对外拥有影响力的社会。这,是今天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明天我们将给出的精彩答案。

【编辑:陈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