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大隐隐于海曙的能工巧匠。
他叫俞小鲁,是全国4个获中国民族乐器(琵琶)制作终身成就奖的制琴大师之一,其他三人早已封笔,只有他,仍在亲手制作着乐器。
最近,文化部专门立项鼓励民间制琴师研发民乐的低音弦乐器,俞小鲁的心思又动了,他摩拳擦掌正式捣鼓起发明低音新乐器。
“形状我都想好了,有点像大肚子葫芦。”俞小鲁说。
曾是个“鲁班师傅”
“依样画葫芦”做出了琵琶
目光炯炯、神情专注,粗壮长茧的手指上留着几道割裂的伤口,他是宁波的琵琶制作大师俞小鲁,钱报记者见到他时,他正拿着一把刨子在抛木胚。
《红楼梦》里,李纨不懂作诗,但却会“赏诗品诗,颇具眼力”,俞小鲁也是如此。他丝毫不懂音乐,却是乐器制作的高手。
年轻的时候,俞小鲁是宁波机械局数一数二的木工匠。有一次,工厂的文艺团队需要找人修坏了的琵琶乐器,同是木工手艺,大伙便找上了他。
“依样画葫芦”修好了乐器,本以为这事就此结束,没想到后来工厂倒闭,俞小鲁干了无数行当之后,突然想起曾经做过的乐器,心里痒痒。
这一次,他准备玩真的了。
一开始,没人看好他。半路出家的木匠师傅,能做乐器?
结果1970年,俞小鲁硬在家人和邻居的质疑声中,制作出了第一把琵琶。从木材的选择,到雕刻琴头、搓线轴、挖空腹腔内部做音柱,在面板上排品,到最后上漆、上弦,他一手包揽。
自此,俞小鲁一发不可收拾。
不懂乐理,不会弹琴
却是全国四大制琴大师之一
俞小鲁如何制琴?
“多问多试多记。”他说。
每做一把琵琶,他便会请来多位琵琶老师,边听他们弹,边校对。虽然至今还不知道这些音的学名,但他记住了每个音阶。
老俞制琴,一本笔记本是离不开的,上面详细记录着上千把琴的木料、大小、厚薄,甚至制琴那天的天气。
就这样,千把琴练出了手艺,哪个部位对琴音会有什么影响,他一清二楚。
“譬如,天气不好时是不能做琴的。下雨天,或是特别潮、特别干燥的天气,都会影响木板的质地,在这种天气下做的琴,容易开裂,木板也会变形,琵琶音色不会好。”
几十年较劲儿,积蓄的是一身的手艺。几年前,在全国高档民族乐器制作大赛上,他所选送的三把琵琶包揽了金、银、铜三项大奖,也因此获得了中国民族乐器(琵琶)制作终身成就奖。
如今,俞小鲁纯手工制作的琵琶已经卖到了每把1.2万到1.5万元。在他的工作室里,一把绿檀木琵琶散发着阵阵的木料的清香,琴头与普通千篇一律的牡丹相比,更出彩,被雕刻成貔貅图案。有人出价20万元,他也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