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郎擎宇 通讯员 卢岚
12月5日,在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2016届毕业生招聘会上记者发现,与拥挤的人流相比,不少企业的展位上是看的人多,但坐下来谈的人少。当天,这场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招聘会现场,近300家企业提供了6000多个岗位。
求职者:面对就业难,考虑其实很理性
就读于浙师大行知学院的方银洁在现场逛了一圈,面对就业难题,她显得有些着急和迷茫,但对于择业她有着理性的思考,地区、岗位匹配、公司理念、自我价值的实现都是考虑的因素。与之相比,薪酬、福利只是众多因素之一。
行知学院国贸专业的应届生小李告诉记者,相对于找到一份工作,自己更关心岗位是否适合自己,企业的发展前景如何,因此一场招聘会只投出了两份简历。
用人单位:毕业生到底想找什么工作
一家电子行业的中小企业负责人表示,半天下来自己似乎比求职者还“热情”,问职业规划、问岗位预期,恨不得从求职者嘴中多了解些情况。
这位负责人坦言,自己企业的规模虽然不大,但也办了20多年,推出的职位很多是重要岗位,“作为企业我们很愿意花精力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但这些岗位不是少有人问津,就是招不到合适的员工,为此她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不知道眼前的这批90后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旁边一家通信企业的招聘负责人胡叶香则补充,自己三个月前刚招了30多个新员工,经过20多天的封闭培训,还是走了10多个。“对于每一位离职者我们都会面谈,工作压力大、家长劝说、工作不符合预期等都是离职的理由。”胡叶香表示,现在的年轻人想法多样,流动性更大,这不但使得企业的培养成本付之东流,还影响到了企业发展的稳定性。尽管会定期进行人员流动分析,但仍摸不准当下大学生的“脾气”。
学校:现在的学生同样重视精神需求
行知学院负责学生工作老师的周大根表示,面对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人的尴尬局面,指责学生眼高手低或者企业高高在上,都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目前高校和许多高中都已经开设了生涯教育,但如何使学生尽早进行职业规划,明确自我需求,仍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条件都不差,找工作不再是温饱的需求。”周大根与用人单位交流时说,“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重视工作对于自我价值实现的意义。许多离职者抱怨工作压力大的背后,其实是对人际关系、工作归属感等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
对于中小企业,周大根建议,除了用待遇福利留人,企业还需要在企业文化建设、用人理念上多下功夫,更加重视求职者的“精神需求”。
据统计,这场招聘会共收到简历3572份,达成就业意向约902人,正式签约5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