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时政·经济
宁波:补齐短板增强新动能 拉高标杆争创新优势
稿源: 宁波日报   2016-07-04 07:20: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补短板创优势 学习贯彻市委全会精神

  核心提示

  6月29日召开的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宁波市委关于补短板创优势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意见》。这是指导我市今后一个时期补好短板再创优势、用好长板再攀新高的行动纲领。

  市委从全市大局出发,决定着重补齐科技创新、城市品质、国际化发展、生态环境、民生服务、改革落地等“六块短板”。

  这“六块短板”,就是按照“建设四好示范区”和“争取早日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的要求,对照“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目标,在制约发展最关键、百姓期待最迫切、主观努力最能见效的地方发力,补中求进、补中拉长、补中登高,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厚植发展新优势,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补齐“科技创新短板”打造现代产业升级版

  找短板 宁波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比如,发展新动能在聚集,但创新驱动力还不够强劲,经济增长仍然以投资驱动为主;产业层次在提升,但还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产品供给还是以中低端供给为主。

  怎么补 把发展智能经济作为再创竞争优势的主攻方向

  全会指出,要牢固树立“抓科技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发展智能经济作为再创竞争优势的主攻方向,加快人才集聚、市场集聚和环境优化的集聚,努力走出一条创新驱动、智能引领的发展路子。在实际工作中,要着力打通创新要素汇聚、教育服务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产业转型升级这“四个通道”———

  城市竞争是创新要素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围绕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市这一目标,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深入实施新一轮“3315计划”和“泛3315计划”,搭建人才创新创业的“大舞台”,依托产业形成聚才的“大磁场”,打破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大障碍”,使人才优势成为宁波最重要的优势。

  高水平大学不但是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工场,更是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学基础设施、重大科技专项的大平台。要把发展高等教育作为长远之计,舍得花大本钱引进高层次学科带头人,舍得花大本钱培养优秀教师队伍,舍得花大本钱建设一流的实验室,力争建成若干个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

  科技创新的标志,一是出成果,二是用成果。要发挥“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大力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创新推出一大批被市场认可的科技成果。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是要在一二三次产业的各领域、各环节嵌入新技术。当今时代,智能经济将成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主角。宁波要抓住这一重大战略机遇,加快推动社会生产和消费从工业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抢先站上工业4.0的风口浪尖,打造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智能经济发展示范区。一方面大力发展智能装备、智能硬件、智能物流、智能服务、智能农业等智能产业,让“新苗”茁壮成长,争取形成若干个千亿级智能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要运用智能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包括大规模实施“机器换人”,建设智能应用系统和专业云服务平台,联动推进“互联网+”和“标准化+”等,让“老树”焕发生机,使传统产业有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

  补齐“城市品质短板”打造现代都市升级版

  找短板 全会指出,经过多年多轮的开发建设,宁波的城市规模、城市功能、城市品质有了显著提升,但发展能级偏弱、集聚辐射能力不强、“小马拉大车”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怎么补 既有历史文化名城风韵又有现代文明之都风采

  全会指出,要把握“宁波都市圈”在长三角城市群规划中的功能定位,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在建立甬台舟合作机制、实现协同发展上闯新路,在调整行政区划、优化空间布局上见实效,在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上下功夫,让宁波里里外外看起来都像个国际化大都市。

  城市建设要注重规划的引领。宁波要把城市规划当成“百年规划”来做,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防止出现不可挽回的败笔。要以超前的眼光规划“地下蓝图”,开发利用好地下空间,规划建设好地下综合管廊。

  这些年来,宁波实现了从交通末端到交通枢纽的跨越。今后,交通还将继续扮演城市发展“先行官”角色:加快甬金铁路、杭甬高速复线、杭州湾跨海大桥余慈中心连接线,通苏嘉甬跨海铁路、甬舟铁路,栎社机场三期等建设,谋划建设一批接轨沪杭、辐射温台的快速通道,启动建设若干个通用航空机场,进一步强化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

  “宁波有江南水乡的秀气、文化名城的灵气、港口城市的大气,只要精雕细刻、精心打造,完全可以塑造卓尔不群的个性和气质。”全会提出,比如三江六岸,要作为“城市之魂、城市之脉”来打造,在景观系统打造上独具匠心,在重点区块建设上独树一帜,呈现出错落有致的城市天际线,使三江六岸成为宁波最有魅力、最有韵味的城市门面。

  宁波有阳明文化、藏书文化、佛教文化、海丝文化、红色文化、慈孝文化等绵延不绝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名扬海内外的“宁波帮”精神,这些文化基因熔铸了宁波独特的文化品格和文明气质。要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居的保护利用,推进全域化高水平文明城市创建,使宁波这座城市既有历史文化名城风韵又有现代文明之都风采。要推进雪窦山风景名胜区建设,弘扬弥勒文化的正能量,扩大“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影响力与知名度。

  补齐“国际化发展短板”打造对外开放升级版

  找短板 这些年,随着我国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宁波的开放优势有所弱化,对外开放已到了重大转折关头。

  怎么补 提升港口经济、开放平台、国际合作的能级

  “宁波历来就是港通天下、商行天下的开放城市,开放是宁波的最大优势。无论内外环境怎样变化,我们都不能丢掉开放这个优势。”

  全会提出,要主动服务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国家战略,顺势而上抓机遇,因势而动聚动能,全面提升港口经济、开放平台、国际合作的能级,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中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位居全球港口第1位和第4位,但还不能称之为世界级的航运中心,主要原因是高附加值的港航物流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要全面提升港口经济能级,特别是要聚焦冷链物流、航运经纪、航运保险、船舶交易、融资租赁等高端港航物流服务业,制定“滴灌式”的扶持政策,培育引进一批重量级的港航物流企业,推动港航物流服务业发展走上快车道。

  宁波拥有浙江最多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但功能交叉与功能单一、空间资源不足与空间开发不足并存的问题比较突出。要抓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整合优化,加快形成以海港片区、空港片区、象山片区为组成架构的宁波综合保税区。特别是要举全市之力做好国家级梅山新区申报工作,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把梅山新区打造成我国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开放和创新大平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产业集聚区。

  一座国家化的城市,应该是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开放的城市。要推动国际合作从经贸领域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科技创新、城市建设等领域拓展,积极申办国际会议、国际展览、国际论坛、国际赛事,提升宁波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补齐“生态环境短板”打造美丽宁波升级版

  找短板 全会指出,这些年,宁波打了一场以治水拆违为重点的攻坚战,使生态环境质量有了较大改善,但环境治理还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生态文明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怎么补 把宁波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之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宁波要按照省委提出的“决不把违法建筑、污泥浊水和脏乱差环境带入全面小康”的要求,完善政府、企业、社会联动推进机制,加大综合治理、长效治理的力度,努力把宁波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之城。

  环境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必须一抓到底,一往无前,打好环境治理组合拳。在治污水方面,要坚持泥水共治、水岸同抓,把重点放在河湖清污、截污纳管上,确保取得正本清源的好效果。在治大气方面,要全面贯彻《宁波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深入推进工业废气、车船尾气、建筑扬尘、餐饮油烟和秸秆焚烧“五气共治”,大力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让老百姓看到更多的蓝天白云、呼吸到更多的新鲜空气。

  当前,我市环境容量制约在加剧,节能减排压力在加大,必须坚持严字当头,牢牢守住生态保护这条红线。要严格落实四明山区域、象山港区域等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法规,加大对山林、海洋、湿地、水系的保护力度,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严格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严把项目准入门槛,坚决整治淘汰重污染高耗能行业和“低小散”落后产能,对不符合节能环保标准的项目,无论税收有多大,都要拒之门外、整治淘汰,决不能重走“边治理边污染”的老路。

  “宁波依山面海,拥江揽湖,是我们秀美的家园。要把宁波城乡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既要提高城市的‘颜值’,又要美化农村的‘容貌’。”

  现在我市一些镇乡的政府所在地、城乡接合部和农贸市场,与美丽乡村应有的风貌格格不入,是农村短板中的短板,更要加快改造,争取早日有一个大变样。

  补齐“民生服务短板”打造幸福民生升级版

  找短板 近年来,我市各地各部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和努力,宁波连续多次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但受发展阶段、历史欠账等因素的影响,我市民生建设领域还有不少的短板,公共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追求的“物质富裕、精神富有”还有不小的差距。

  怎么补 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

  民生是全面小康最厚重的底色,共享是全面小康最温暖的主题。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优先保障民生投入,优先安排民生工程,优先满足民生需求,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

  补短板,最终是要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首先是要构建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公共服务事关群众福祉,要继续做好提质增效这篇文章。要探索城区名校托管乡村薄弱学校机制,完善优质医疗资源“双下沉、两提升”机制,让更多群众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医疗服务。要顺应老龄化加剧的趋势,扩大养老服务供给,加快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认真办好必须办、办得了、办得好的事情。”全会强调,要构建均衡普惠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推动社会保障从制度全覆盖向人群全覆盖转变,把所有符合条件的人群都纳入保障体系。要以创建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为契机,创新推出一批群众能接受、多获益的政保合作项目,更好发挥保险的民生托底功能。

  我市已经全面消除了年收入60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但动态消除相对贫困的任务还很艰巨。要精准发力、分类施策,解决好低收入群众的增收致富问题。

  对有发展潜力的生态功能区域,要注重“活血”,通过完善交通、电力、网络等基础设施,发展乡村民宿、养生养老等“美丽经济”,带动整个片区走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新路。

  补齐“改革落地短板”打造发展环境升级版

  找短板 全会指出,宁波过去发展得快,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策优势和市场化先发优势。但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一些引以为豪的优势,现在可能变成了短板。

  怎么补 清除繁苛、扫除顽疾、破除障碍,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

  当前,宁波发展正处于结构调整、增速换挡、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靠什么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靠什么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全会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那就是要把补齐改革落地短板放到整个补短板工作的全局位置,清除繁苛、扫除顽疾、破除障碍,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

  重点领域改革既要坚持问题导向又要坚持效率导向。要以矫正要素配置扭曲和供需结构错配为重点,扎实推进财税、投融资、土地管理、科技创新、要素价格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要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效能为重点,深化“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把该“放”的彻底放开,该“减”的彻底减掉,该“清”的彻底清除。

  重大改革试点既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争创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试点不是为了“面子”,而是为了获得先行先试的机会,确立先人一步的体制机制优势。拿到了试点,就要把试点做成“拳头产品”“特色产品”。要抓住“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这一重大机遇,担当起先行探路的重大责任,为宁波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大力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制造业+互联网工程”,抓紧谋划建设一批制造产品升级项目、制造过程智能化改造示范项目、重大创新平台项目,确保每年都有一批试点示范的成果。

  重要改革项目既要强化党委政府主导作用又要发挥群众首创作用。党委政府必须发挥抓纲带目的主导作用,确保改革蹄疾而步稳,又必须尊重人民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于民。

  记者张 昊

编辑: 陈奉凤

宁波:补齐短板增强新动能 拉高标杆争创新优势

稿源: 宁波日报 2016-07-04 07:20:00

  核心提示

  6月29日召开的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宁波市委关于补短板创优势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意见》。这是指导我市今后一个时期补好短板再创优势、用好长板再攀新高的行动纲领。

  市委从全市大局出发,决定着重补齐科技创新、城市品质、国际化发展、生态环境、民生服务、改革落地等“六块短板”。

  这“六块短板”,就是按照“建设四好示范区”和“争取早日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的要求,对照“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目标,在制约发展最关键、百姓期待最迫切、主观努力最能见效的地方发力,补中求进、补中拉长、补中登高,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厚植发展新优势,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补齐“科技创新短板”打造现代产业升级版

  找短板 宁波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比如,发展新动能在聚集,但创新驱动力还不够强劲,经济增长仍然以投资驱动为主;产业层次在提升,但还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产品供给还是以中低端供给为主。

  怎么补 把发展智能经济作为再创竞争优势的主攻方向

  全会指出,要牢固树立“抓科技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发展智能经济作为再创竞争优势的主攻方向,加快人才集聚、市场集聚和环境优化的集聚,努力走出一条创新驱动、智能引领的发展路子。在实际工作中,要着力打通创新要素汇聚、教育服务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产业转型升级这“四个通道”———

  城市竞争是创新要素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围绕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市这一目标,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深入实施新一轮“3315计划”和“泛3315计划”,搭建人才创新创业的“大舞台”,依托产业形成聚才的“大磁场”,打破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大障碍”,使人才优势成为宁波最重要的优势。

  高水平大学不但是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工场,更是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学基础设施、重大科技专项的大平台。要把发展高等教育作为长远之计,舍得花大本钱引进高层次学科带头人,舍得花大本钱培养优秀教师队伍,舍得花大本钱建设一流的实验室,力争建成若干个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

  科技创新的标志,一是出成果,二是用成果。要发挥“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大力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创新推出一大批被市场认可的科技成果。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是要在一二三次产业的各领域、各环节嵌入新技术。当今时代,智能经济将成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主角。宁波要抓住这一重大战略机遇,加快推动社会生产和消费从工业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抢先站上工业4.0的风口浪尖,打造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智能经济发展示范区。一方面大力发展智能装备、智能硬件、智能物流、智能服务、智能农业等智能产业,让“新苗”茁壮成长,争取形成若干个千亿级智能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要运用智能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包括大规模实施“机器换人”,建设智能应用系统和专业云服务平台,联动推进“互联网+”和“标准化+”等,让“老树”焕发生机,使传统产业有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

  补齐“城市品质短板”打造现代都市升级版

  找短板 全会指出,经过多年多轮的开发建设,宁波的城市规模、城市功能、城市品质有了显著提升,但发展能级偏弱、集聚辐射能力不强、“小马拉大车”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怎么补 既有历史文化名城风韵又有现代文明之都风采

  全会指出,要把握“宁波都市圈”在长三角城市群规划中的功能定位,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在建立甬台舟合作机制、实现协同发展上闯新路,在调整行政区划、优化空间布局上见实效,在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上下功夫,让宁波里里外外看起来都像个国际化大都市。

  城市建设要注重规划的引领。宁波要把城市规划当成“百年规划”来做,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防止出现不可挽回的败笔。要以超前的眼光规划“地下蓝图”,开发利用好地下空间,规划建设好地下综合管廊。

  这些年来,宁波实现了从交通末端到交通枢纽的跨越。今后,交通还将继续扮演城市发展“先行官”角色:加快甬金铁路、杭甬高速复线、杭州湾跨海大桥余慈中心连接线,通苏嘉甬跨海铁路、甬舟铁路,栎社机场三期等建设,谋划建设一批接轨沪杭、辐射温台的快速通道,启动建设若干个通用航空机场,进一步强化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

  “宁波有江南水乡的秀气、文化名城的灵气、港口城市的大气,只要精雕细刻、精心打造,完全可以塑造卓尔不群的个性和气质。”全会提出,比如三江六岸,要作为“城市之魂、城市之脉”来打造,在景观系统打造上独具匠心,在重点区块建设上独树一帜,呈现出错落有致的城市天际线,使三江六岸成为宁波最有魅力、最有韵味的城市门面。

  宁波有阳明文化、藏书文化、佛教文化、海丝文化、红色文化、慈孝文化等绵延不绝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名扬海内外的“宁波帮”精神,这些文化基因熔铸了宁波独特的文化品格和文明气质。要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居的保护利用,推进全域化高水平文明城市创建,使宁波这座城市既有历史文化名城风韵又有现代文明之都风采。要推进雪窦山风景名胜区建设,弘扬弥勒文化的正能量,扩大“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影响力与知名度。

  补齐“国际化发展短板”打造对外开放升级版

  找短板 这些年,随着我国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宁波的开放优势有所弱化,对外开放已到了重大转折关头。

  怎么补 提升港口经济、开放平台、国际合作的能级

  “宁波历来就是港通天下、商行天下的开放城市,开放是宁波的最大优势。无论内外环境怎样变化,我们都不能丢掉开放这个优势。”

  全会提出,要主动服务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国家战略,顺势而上抓机遇,因势而动聚动能,全面提升港口经济、开放平台、国际合作的能级,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中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位居全球港口第1位和第4位,但还不能称之为世界级的航运中心,主要原因是高附加值的港航物流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要全面提升港口经济能级,特别是要聚焦冷链物流、航运经纪、航运保险、船舶交易、融资租赁等高端港航物流服务业,制定“滴灌式”的扶持政策,培育引进一批重量级的港航物流企业,推动港航物流服务业发展走上快车道。

  宁波拥有浙江最多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但功能交叉与功能单一、空间资源不足与空间开发不足并存的问题比较突出。要抓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整合优化,加快形成以海港片区、空港片区、象山片区为组成架构的宁波综合保税区。特别是要举全市之力做好国家级梅山新区申报工作,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把梅山新区打造成我国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开放和创新大平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产业集聚区。

  一座国家化的城市,应该是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开放的城市。要推动国际合作从经贸领域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科技创新、城市建设等领域拓展,积极申办国际会议、国际展览、国际论坛、国际赛事,提升宁波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补齐“生态环境短板”打造美丽宁波升级版

  找短板 全会指出,这些年,宁波打了一场以治水拆违为重点的攻坚战,使生态环境质量有了较大改善,但环境治理还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生态文明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怎么补 把宁波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之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宁波要按照省委提出的“决不把违法建筑、污泥浊水和脏乱差环境带入全面小康”的要求,完善政府、企业、社会联动推进机制,加大综合治理、长效治理的力度,努力把宁波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之城。

  环境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必须一抓到底,一往无前,打好环境治理组合拳。在治污水方面,要坚持泥水共治、水岸同抓,把重点放在河湖清污、截污纳管上,确保取得正本清源的好效果。在治大气方面,要全面贯彻《宁波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深入推进工业废气、车船尾气、建筑扬尘、餐饮油烟和秸秆焚烧“五气共治”,大力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让老百姓看到更多的蓝天白云、呼吸到更多的新鲜空气。

  当前,我市环境容量制约在加剧,节能减排压力在加大,必须坚持严字当头,牢牢守住生态保护这条红线。要严格落实四明山区域、象山港区域等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法规,加大对山林、海洋、湿地、水系的保护力度,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严格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严把项目准入门槛,坚决整治淘汰重污染高耗能行业和“低小散”落后产能,对不符合节能环保标准的项目,无论税收有多大,都要拒之门外、整治淘汰,决不能重走“边治理边污染”的老路。

  “宁波依山面海,拥江揽湖,是我们秀美的家园。要把宁波城乡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既要提高城市的‘颜值’,又要美化农村的‘容貌’。”

  现在我市一些镇乡的政府所在地、城乡接合部和农贸市场,与美丽乡村应有的风貌格格不入,是农村短板中的短板,更要加快改造,争取早日有一个大变样。

  补齐“民生服务短板”打造幸福民生升级版

  找短板 近年来,我市各地各部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和努力,宁波连续多次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但受发展阶段、历史欠账等因素的影响,我市民生建设领域还有不少的短板,公共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追求的“物质富裕、精神富有”还有不小的差距。

  怎么补 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

  民生是全面小康最厚重的底色,共享是全面小康最温暖的主题。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优先保障民生投入,优先安排民生工程,优先满足民生需求,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

  补短板,最终是要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首先是要构建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公共服务事关群众福祉,要继续做好提质增效这篇文章。要探索城区名校托管乡村薄弱学校机制,完善优质医疗资源“双下沉、两提升”机制,让更多群众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医疗服务。要顺应老龄化加剧的趋势,扩大养老服务供给,加快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认真办好必须办、办得了、办得好的事情。”全会强调,要构建均衡普惠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推动社会保障从制度全覆盖向人群全覆盖转变,把所有符合条件的人群都纳入保障体系。要以创建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为契机,创新推出一批群众能接受、多获益的政保合作项目,更好发挥保险的民生托底功能。

  我市已经全面消除了年收入60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但动态消除相对贫困的任务还很艰巨。要精准发力、分类施策,解决好低收入群众的增收致富问题。

  对有发展潜力的生态功能区域,要注重“活血”,通过完善交通、电力、网络等基础设施,发展乡村民宿、养生养老等“美丽经济”,带动整个片区走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新路。

  补齐“改革落地短板”打造发展环境升级版

  找短板 全会指出,宁波过去发展得快,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策优势和市场化先发优势。但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一些引以为豪的优势,现在可能变成了短板。

  怎么补 清除繁苛、扫除顽疾、破除障碍,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

  当前,宁波发展正处于结构调整、增速换挡、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靠什么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靠什么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全会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那就是要把补齐改革落地短板放到整个补短板工作的全局位置,清除繁苛、扫除顽疾、破除障碍,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

  重点领域改革既要坚持问题导向又要坚持效率导向。要以矫正要素配置扭曲和供需结构错配为重点,扎实推进财税、投融资、土地管理、科技创新、要素价格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要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效能为重点,深化“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把该“放”的彻底放开,该“减”的彻底减掉,该“清”的彻底清除。

  重大改革试点既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争创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试点不是为了“面子”,而是为了获得先行先试的机会,确立先人一步的体制机制优势。拿到了试点,就要把试点做成“拳头产品”“特色产品”。要抓住“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这一重大机遇,担当起先行探路的重大责任,为宁波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大力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制造业+互联网工程”,抓紧谋划建设一批制造产品升级项目、制造过程智能化改造示范项目、重大创新平台项目,确保每年都有一批试点示范的成果。

  重要改革项目既要强化党委政府主导作用又要发挥群众首创作用。党委政府必须发挥抓纲带目的主导作用,确保改革蹄疾而步稳,又必须尊重人民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于民。

  记者张 昊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