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民生·城事
幼儿园一项模拟实验说明 大部分孩子会接受陌生人的食物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6-09-30 07:22:00报料热线:81850000

  入园不久的孩子,会不会接受陌生人的食物?家长对孩子的预期与孩子的真实表现有出入吗?记者昨日从李惠利新都幼儿园了解到,该园花了一周时间对小二班做了一项调研,并归纳了4条安全教育经验供家长参考。

  第一天问卷调查

  小二班共29名孩子,所有家长填写了问卷调查表《陌生人的食物》,回答了三个问题。

  1、你觉得你的孩子会接受陌生人的食物吗?

  53%的家长觉得孩子不会接受陌生人的食物;34%觉得会;13%不太确定。

  2、你曾经教育过孩子能否接受陌生人的食物?

  92%的家长在家教育过孩子不能接受陌生人的食物;8%并未强调。

  3、你是怎样教育或你会如何教育?

  答案比较多样,以口头教育为主。主要方式:遇到陌生人不要理睬、陌生人的食物都是有毒的、陌生人会把你卖到大山里。

  班主任分析:家长对孩子的安全防范教育非常重视,但在教育孩子时用词有点极端,黑化了孩子对“陌生人”的印象。53%的家长自信孩子不会接受,实际情况到底如何?

  第二天现场模拟

  组织孩子进行拍球活动时,老师安排了两名“陌生人”,拿着各种口味的棒棒糖,剥好并分给孩子。过程中,老师并未介入两者之间的交流,更没有和陌生人交流。但是提醒了孩子们,“拍球时是不可以吃着棒棒糖的,老师没有请你们吃过棒棒糖。”

  很多孩子咬着棒棒糖走到了旁边的休息区,吃得很愉快。老师将孩子们集中后询问:“送棒棒糖的人是谁?”、“你认识么?”、“为什么不来问问老师就吃了呢?”孩子们答不上来,但似乎意识到这是一件错误的事。当老师将垃圾桶伸到他们面前时,大部分孩子自觉丢掉了手中的棒棒糖。

  5名孩子手中没有棒棒糖。在面对“陌生人的诱惑”时,分别表现为:摇头拒绝、转身走开、大声说“我妈妈说过不可以拿别人的东西”、“我妈妈教我不要吃别人的东西”。

  班主任分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牢记家长叮嘱,已具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5个孩子是班里同龄人中月份偏大的,安全意识与孩子的年龄、成长有关联。

  第三天家长反思

  53%的家长自信孩子不会接受,但事实上只有17%的孩子不会接受。家长预期的孩子表现与实际情况是存在偏差的。老师将调查与实际情况告知家长,并比对了大班孩子家长做问卷(第三题)的结果。

  班主任还与家长分享了一篇网络文章《拒绝陌生人的食物,不如让孩子明白这些事》,小班家长结合此次活动,一起归纳了4个进行安全教育的要点:

  1、父母或老师在场时,需征得同意才能吃。

  2、家长或老师不在场时,所有陌生人的食物都不要吃,可以说:“谢谢,我不要。”

  3、家长或老师不在场时,如果孩子很想接受陌生人的食物,可以礼貌接受但要回家征得同意再吃。

  4、日常生活中,父母不要对孩子太苛刻,应该适当地满足孩子嘴馋的要求,不然孩子们可能会接受陌生人的东西。

  第四天强化教育

  家长和老师根据上述要点,再次对孩子们进行教育。

  第五天实战检验

  在搭积木活动中,新的“陌生人”又出现。有的孩子虽然很想吃,但是嘴巴不停地喊着:“谢谢,不用了。”有孩子说:“我不认识你,我不能吃你的东西。”还有孩子跑去问老师:“我可以拿她的棒棒糖吗?”有的孩子还是吃了,但是周围几个孩子眼睁睁地看着,没有跟风,反而劝说:“老师说过,没有老师的同意不能吃的。”最终,有77%的孩子没有接受陌生人的食物。

  通过实验,家长们已感悟到,孩子不是教过就好。安全教育给孩子们的“指令”要明确,而且得长期反复,以逐步提高幼儿预见危险和排除危险的能力。

  宁波晚报记者徐叶 通讯员陈靖 赵燕波

编辑: 杜寅

幼儿园一项模拟实验说明 大部分孩子会接受陌生人的食物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6-09-30 07:22:00

  入园不久的孩子,会不会接受陌生人的食物?家长对孩子的预期与孩子的真实表现有出入吗?记者昨日从李惠利新都幼儿园了解到,该园花了一周时间对小二班做了一项调研,并归纳了4条安全教育经验供家长参考。

  第一天问卷调查

  小二班共29名孩子,所有家长填写了问卷调查表《陌生人的食物》,回答了三个问题。

  1、你觉得你的孩子会接受陌生人的食物吗?

  53%的家长觉得孩子不会接受陌生人的食物;34%觉得会;13%不太确定。

  2、你曾经教育过孩子能否接受陌生人的食物?

  92%的家长在家教育过孩子不能接受陌生人的食物;8%并未强调。

  3、你是怎样教育或你会如何教育?

  答案比较多样,以口头教育为主。主要方式:遇到陌生人不要理睬、陌生人的食物都是有毒的、陌生人会把你卖到大山里。

  班主任分析:家长对孩子的安全防范教育非常重视,但在教育孩子时用词有点极端,黑化了孩子对“陌生人”的印象。53%的家长自信孩子不会接受,实际情况到底如何?

  第二天现场模拟

  组织孩子进行拍球活动时,老师安排了两名“陌生人”,拿着各种口味的棒棒糖,剥好并分给孩子。过程中,老师并未介入两者之间的交流,更没有和陌生人交流。但是提醒了孩子们,“拍球时是不可以吃着棒棒糖的,老师没有请你们吃过棒棒糖。”

  很多孩子咬着棒棒糖走到了旁边的休息区,吃得很愉快。老师将孩子们集中后询问:“送棒棒糖的人是谁?”、“你认识么?”、“为什么不来问问老师就吃了呢?”孩子们答不上来,但似乎意识到这是一件错误的事。当老师将垃圾桶伸到他们面前时,大部分孩子自觉丢掉了手中的棒棒糖。

  5名孩子手中没有棒棒糖。在面对“陌生人的诱惑”时,分别表现为:摇头拒绝、转身走开、大声说“我妈妈说过不可以拿别人的东西”、“我妈妈教我不要吃别人的东西”。

  班主任分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牢记家长叮嘱,已具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5个孩子是班里同龄人中月份偏大的,安全意识与孩子的年龄、成长有关联。

  第三天家长反思

  53%的家长自信孩子不会接受,但事实上只有17%的孩子不会接受。家长预期的孩子表现与实际情况是存在偏差的。老师将调查与实际情况告知家长,并比对了大班孩子家长做问卷(第三题)的结果。

  班主任还与家长分享了一篇网络文章《拒绝陌生人的食物,不如让孩子明白这些事》,小班家长结合此次活动,一起归纳了4个进行安全教育的要点:

  1、父母或老师在场时,需征得同意才能吃。

  2、家长或老师不在场时,所有陌生人的食物都不要吃,可以说:“谢谢,我不要。”

  3、家长或老师不在场时,如果孩子很想接受陌生人的食物,可以礼貌接受但要回家征得同意再吃。

  4、日常生活中,父母不要对孩子太苛刻,应该适当地满足孩子嘴馋的要求,不然孩子们可能会接受陌生人的东西。

  第四天强化教育

  家长和老师根据上述要点,再次对孩子们进行教育。

  第五天实战检验

  在搭积木活动中,新的“陌生人”又出现。有的孩子虽然很想吃,但是嘴巴不停地喊着:“谢谢,不用了。”有孩子说:“我不认识你,我不能吃你的东西。”还有孩子跑去问老师:“我可以拿她的棒棒糖吗?”有的孩子还是吃了,但是周围几个孩子眼睁睁地看着,没有跟风,反而劝说:“老师说过,没有老师的同意不能吃的。”最终,有77%的孩子没有接受陌生人的食物。

  通过实验,家长们已感悟到,孩子不是教过就好。安全教育给孩子们的“指令”要明确,而且得长期反复,以逐步提高幼儿预见危险和排除危险的能力。

  宁波晚报记者徐叶 通讯员陈靖 赵燕波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