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民生·城事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宁波市第八批援疆工作纪实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16-09-30 09:01:00报料热线:81850000

  通过创作《最后的库恰王》,帕蒂古丽和中国最后一位王爷———达吾提·买合苏提的遗孀热亚乃姆成为亲人、闺密。(黄剑跃摄)

  阿格乡康村新建富民安居房漂亮的庭院。

  荨每逢良辰吉时,库车县各大农村文化礼堂总会举办参军、结婚等庆典活动。

  齐满镇是“中国木卡姆艺术之乡”,木卡姆等新疆传统艺术在该镇渭干村文化礼堂得到很好的传承。(黄剑跃摄)

  宁波援疆干部和农技专家在瓜地查看“甬甜5号”甜瓜长势。(黄剑跃摄)

  阿格乡康村村民在富民安居房种植区喜摘成熟的油桃。

  2015年8月,在宁波鄞州区钱湖天地商业广场举行的“甬甜5号”甜瓜品鉴会,来自库车产的甜瓜受到宁波市民的热捧。(严龙摄)

  阿格乡康村新农村建设项目全景。

  记者史伟刚 汤丹文黄剑跃

  3年前,他们带着宁波人民的深情厚谊和谆谆嘱托,从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出发,跨越万水千山,来到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全力开展对口援疆工作。

  3年来,他们紧紧围绕助推库车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谋划援疆工作,实施援疆项目,真心实意为当地农牧民群众服务。库车县委副书记、县长阿不都卡德尔·毛尼牙孜说:“他们与库车各族群众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了一起。”

  他们是宁波市第八批援疆干部人才。近日,记者行程万里,前往库车县采访,希望向读者呈现宁波援疆人的动人风采。

  富民安居

  贫困康村“沸腾”重生

  从库车县城出发,沿着独库公路往北,一路绵延的戈壁荒野,典型的风蚀性雅丹地貌。“雅丹”就是维语中“陡峭山丘”的意思。

  当我们驱车50公里即将抵达阿格乡康村时,像是荒漠中突然出现了海市蜃楼:一大片红瓦白墙、绿树掩映的“别墅群”,错落有致地绵延在远方的视野里,让人感到很不真实,这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区级贫困村吗?

  当我们走进这个宁波援建的崭新小区,这种恍惚感一消而散。

  在村民左然木·托乎提的家中,近1亩大的院子干干净净,牛圈、羊棚、鸽房井井有条,菜地里的番茄正红绿相间。在维吾尔族特色浓郁的外廊下,大家盘腿席地而坐,一旁缀满葫芦的绿荫透进斑驳的阳光。好客的主人拿来刚采摘下的葡萄和库车大馕招待我们。宁波同行的有一位长得像维吾尔族汉子,我们笑说,这里的房子和环境丝毫不比宁波差,你就在此地落户好了。

  吾斯曼·塔力甫是阿格乡的乡长。他说,听到宁波人要援建时,当时老百姓都“嗨伊那”了。“嗨伊那”也就是汉语中“开锅沸腾”的意思。在宁波援疆人的帮助下,康村的巨变,确实可以用“沸腾”两字来形容。

  阿格乡辖区内有天山神秘大峡谷、大小龙池、苏巴什古城等景区,但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历史文化遗存,并没有给山乡经济带来明显的实惠。尤其康村更是名不副实,全村1500余人,年人均收入不足千元。许多农户一家近10口人,挤在50多平方米的破旧土坯房里……

  3年前的9月,宁波市党政代表团访问库车,其间路过阿格乡康村。贫穷不堪的场景让代表团领导很是震撼,当即表示要把康村的新农村建设纳入援疆项目,大家一起努力来改变这里的面貌。

  康村新农村建设是个“拼盘”项目,4000多万元的经费由宁波市援疆指挥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和库车县等共同筹集。对宁波援疆指挥部而言,这是一个纯粹的“交支票”项目。但是,用指挥长费伟华的话说,宁波援疆人为这个项目倾注了太多的心血。

  无论是乡党委书记王江勇,还是乡长吾斯曼·塔力甫,他们都缺少这方面的工作经验。面对很多新问题,他们常常无从下手,一筹莫展,项目一直难以实质性推进。于是,宁波援疆人事无巨细地参与进来,手把手帮助项目推进。

  康村人均土地只有一亩多,本来已捉襟见肘。而村旁的沙砾地虽然坑洼不平,但更能描绘崭新的蓝图。宁波援疆指挥部与当地沟通后,下决心炸掉6座大大小小的山包,平整出来的土地再建一个新村。新村与旧居置换后,一下子腾出100亩上好的土地。

  炸掉山包后,总计1000辆工程车的土方怎么办?在库车县水利部门支持下,巨量的土方成为新建防洪坝的基础材料,紧挨着库车河的康村从此防洪一劳永逸。

  在建设方案中,宁波援疆指挥部一度想把康村的牲口集中圈养,生活区与养殖区分开,其中的好处显而易见。但维吾尔族兄弟说了:“时时刻刻看得到家里的牛羊,心里才踏实。”

  在和维吾尔族兄弟的交流中,宁波援疆人逐渐体会到他们对家畜执着深沉的感情。于是,在新居设计方案中,生活区与种植区、养殖区被妥帖地配置在一起,甚至连秋冬季的青贮饲料池也预先想到了。

  多花40多万元,把电线、闭路电视线等统统埋入地下?一开始,乡干部和村民怎么也不能理解。但最终,宁波援疆人的坚持让他们明白,现在看起来似乎有点浪费,但以后会让他们受益匪浅。

  宁波援疆干部马仲君来自市住建委,3年里,只要人在库车,基本上每周要去康村一次,有时恨不得就住在康村。他说:“做规划、搞基建、推项目、请专家,甚至连灶间贴什么样的瓷砖、大门刷什么样的颜色,我们都参与了。”

  就在这样手把手的帮衬和时不时的沟通交流中,阿格乡的干部们也慢慢地提升了工作水平,渐渐习惯了宁波援疆人做事“盯得紧”和工作的“认真劲”。他们说:“宁波人做事看得远,甚至一个局部细节,也要反复斟酌讨论。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短短3年间,康村新建了114户规模的崭新社区;295户旧居得到“穿衣戴帽”改造;新建2600平方米综合物流服务区,为217国道南来北往的车辆提供服务;投资100多万元的村民服务中心落成开放。

  今年7月,库车县富民安居工程现场推进会在康村召开。这个以往被人们遗忘的村庄,如今已成为阿克苏地区最美丽的乡村。特别是成片的新农村建设项目,其现代化程度在全疆也是数一数二。

  康村旧貌换新颜,更为可喜的,村民的精神面貌同样在潜移默化地改变。

  身材颀长的英俊小伙买买提依明·巴乌东,原先在煤矿打工,前几年结婚后还与父母、哥哥一家挤在危房里。康村新农村建设开始后,他第一个报名参与建设,并积极动员乡亲们一起参加。

  现在的买买提依明是康村最年轻的党支部委员,而且已经作为乡后备干部考察。吾斯曼称,就是因为他在康村新农村建设中良好的表现。

  康村“沸腾”重生,年轻的乡长吾斯曼同样“脱胎换骨”。“如果宁波援疆愿意一直帮助阿格乡,我愿在阿格乡干一辈子。”吾斯曼动情地对我们这样表示———在他眼里,康村是进入小康行列了,但阿格乡还有更多的村子等着脱贫呢!

  文化礼堂

  让各族群众过上七彩生活

  在援建阿格乡康村村民服务中心时,宁波援疆人为院子里的葡萄长廊支架漆成什么颜色绞尽脑汁。最后,他们想起了宁波故乡杭州湾跨海大桥桥栏上的“七色彩虹”。于是,“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交相辉映成了葡萄架设计灵感的来源。康村人看了却说,这是我们维吾尔族女人身上穿的七彩艾德莱斯啊!

  的确,无论哪个民族,追求多彩的生活是他们共同的天性。在库车,如何活跃百姓的文化生活,让他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成了援疆人绕不开的话题。他们想到了发轫于浙江的农村文化礼堂———能不能把这一模式“拷贝”到天山脚下?

  2014年,浙江省决定在阿克苏地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师的8县2市援建10个农村文化礼堂,齐满镇渭干村是库车县的唯一试点村。7月4日,经过两个月时间改造,由宁波投资150万元、占地1000平方米的渭干村文化礼堂率先投入使用,它也由此成为全疆第一个农村文化礼堂。

  借鉴浙江、宁波经验建设的渭干村文化礼堂,充分突出维吾尔民俗文化的特点,拥有家园馆、舞台、文化科技长廊、农家书屋、健身广场、台球室等十大设施,集开会议事、道德宣讲、礼仪庆典、文体娱乐等功能于一体,辐射整个齐满镇。

  在家园馆里,我们看到,纺织机、陶罐、犁耙、马灯等各种维吾尔族老式的生产生活工具琳琅满目,这里堪称渭干村的民俗博物馆。爱国爱疆教育、文化传承、乡风民俗、美好家园四个板块,反映着党和国家对新疆人民关心关怀,呈现着维吾尔文学、饮食、服饰、民风民俗等方面的内容。

  齐满镇是“中国木卡姆艺术之乡”,渭干村文化礼堂设立专门的木卡姆工作室,每逢节假日,礼堂都会举行木卡姆表演。当地维吾尔族人其他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也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宁波援疆指挥部副指挥长罗绍东认为,让维吾尔族群众有地方去,有事情做,有精神爱好和追求,就是对宗教极端思想渗透最有力的反击。

  为了让维吾尔族兄弟姐妹更安全、更开心地在文化礼堂活动,宁波援疆指挥部可没少花工夫,尤其对建设质量的把控达到了苛刻程度。

  “指挥部盯得太紧了,每周来一次工地,规划、建设方面的行家也一起来,我们丝毫不敢马虎。”渭干村文化礼堂的项目建设经理王小平深有体会,“该整改就整改,该返工就返工,没说的!”

  尽管2014年直接用于库车的援疆资金较往年有所减少,但是宁波援疆指挥部在渭干村文化礼堂项目上却舍得投入。为达到抗震8级的安全标准,宁愿将不达标的屋顶拆掉重造。多花了20万元资金,但是此举让渭干村的村民们吃上了“定心丸”。

  渭干村二组村民热合曼·库万的家距离文化礼堂比较近,他几乎每天中午、晚上会到文化礼堂娱乐。“以前村民没有活动场所,想娱乐就几个人凑在一起随便找个地方打牌,致使赌博风气在村里蔓延。现在村里有了文化礼堂,里面的娱乐项目既丰富多彩,又健康有趣,大家都非常喜欢。”

  每逢良辰吉时,文化礼堂经常举办诸如参军、婚庆等活动。从小父亲去世、和母亲相依为命长大的阿不力米提·尼牙孜回忆起当时在文化礼堂参加村集体婚礼时的情形,激动地说:“没想到村里在文化礼堂给我们举办了集体婚礼,还送了家电作礼物。”

  说起2014年9月26日在文化礼堂举行的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展览,渭干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沙热木·克里木脸上不由自主地泛起了笑容。

  这个新疆首次在村一级区域举行的国家级科技展,吸引了齐满镇10多个村的近300名维吾尔族群众前来参观。当天,在村民们的鼓动下,沙热木·克里木以木卡姆传承人的身份登台献歌,高亢嘹亮的歌声向宁波援疆人表达无尽的谢意。

  2015年,宁波援疆指挥部投入资金300万元,在库车县开展了一乡(镇)一村的示范性文化礼堂全覆盖工作,共完成10个村的文化礼堂建设。2016年再建设3个。2015年12月,宁波市委宣传部还向库车县10个农村文化礼堂捐赠价值60余万元的影院设备,用于丰富当地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眼下,一个个各具人文底蕴和特色的文化礼堂,已逐渐成为库车县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地标”。

  “现在库车县新建的农村文化礼堂,大多比渭干村文化礼堂漂亮气派,它们是各族人民精神家园的载体,是维系各族群众团结和谐、奋发向上的精神纽带,无形中凝聚着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宁波援疆指挥部指挥长费伟华说。

  《最后的库恰王》

  帕蒂古丽的“纸上还乡”

  宁波的维吾尔族女作家、余姚日报记者帕蒂古丽也去库车援疆了,成为宁波市第八批援疆干部人才中的特殊成员———新疆土地孕育了自己的生命,宁波水土滋养了自己20多年,她很希望能为两地的文化交流多出点力。

  帕蒂古丽的父亲是维吾尔族,出生在南疆的伽师。母亲是回族人,从甘肃的天水进疆。父母在北疆的大梁坡村相遇。对帕蒂古丽来说,新疆与内地各一半的人生,让她有着看待新疆的双重视角。

  重返故乡之念,源于2005年的一次库车采风。那次,帕蒂古丽与国内的一批散文家,在库车老城的王府里见到了中国最后一位王爷———“库车王”达吾提·买合苏提。

  十几分钟的会面,简单握了一次手,但帕蒂古丽心里却播下了一颗隐约待发芽的种子。她想,这辈子,一定要把这位王爷的传奇写进自己的书中。而库车绚丽多彩、多民族融合的龟兹文化也着实打动着她。她曾说:“我要慢慢进入维吾尔族的历史中,一百年,两百年,我还想再往前走,三百年、五百年,一千年。”

  2014年盛夏,传来了王爷辞世的消息。帕蒂古丽听到这个噩耗,万般的懊悔。那年,她刚创作完成了反映自己家族史的长篇小说《百年血脉》。当年年底,小说付梓出版后,她铁了心要去写库车王。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经过多番努力,2015年3月8日,帕蒂古丽终于如愿以偿成行前往库车。

  “库车王家族在危难之中对祖国和民族尊严的捍卫,在历史的激流中对正义理想与文明进步的追求,这些人类的普世价值和美好的人性,是每个民族所共有的。”帕蒂古丽说,让王爷“复活”是自己的使命。

  王爷驾鹤西去,唯有采访遗孀热亚乃姆,帕蒂古丽的心情是忐忑的,这像是要去探究别人的隐私啊!一开始,热亚乃姆对她不是十分的热情,甚至抱有戒心,前期的采访难度很大。

  心急如焚的帕蒂古丽作出了一个让大家吃惊的决定:暂时离开指挥部大院,住进王府里的一间没有卫生间、没有自来水的10平方米小屋内,每天都找热亚乃姆聊天。

  同一屋檐下,经常串门,一起逛街吃饭,热亚乃姆的心扉慢慢打开了,双方走得越来越近。少年王爷是怎样传奇般地成为一个“巴朗子王”(维语:孩子王);新疆和平解放,年轻的库车王又如何把第一面红旗插在库车银行的楼上,迎接解放大军进城;十年动乱,因所谓的历史反革命问题,王爷被关押多年,但晚年的他对国家的认同、对祖国的爱从未改变,临死前,还叫家人把国旗挂在床头……一个个珍贵的回忆,通过热亚乃姆娓娓道来落到了帕蒂古丽的笔下、纸上。

  帕蒂古丽发现,王爷在热亚乃姆心中就是唯一的“天与地”。慢慢地,自己也成为热亚乃姆的亲人、闺密。几天没见,热亚乃姆就会念叨:“你咋不来了,我等着给你做拉条子(面条)呢!”

  在新疆的一年半时间,库车县阿格乡康村、齐满镇莫玛铁热克村、墩阔坦镇亚喀守努特村等库车最基层的村庄,都留下了这位女作家深深的足迹,有时候一住就是一个多月甚至两个月。在最民间的地方,帕蒂古丽体会着援疆背景下库车的蜕变,特别是人在快速发展时代中的变化。

  深入生活的经历,回馈给帕蒂古丽无穷的创作源泉。除了创作完成长篇小说《最后的库恰王》外,帕蒂古丽还完成了援疆题材的纪实文学作品以及舞台剧的创作。也是这次援疆,她重新找到了自己的根以及创作的使命。

  她说,在中国作协会员中,用汉语写作的新疆维吾尔族作家凤毛麟角。“这个民族太需要汉语的言说者了,新疆太需要有人把她的美好、平和、善良传达出去。”

  在新疆,帕蒂古丽和她的作品越来越火。喀什地区伽师县聘她为“文化大使”。几个从未谋面的喀什作家,自发地组成一个翻译小组,打算把帕蒂古丽的所有作品翻译成维吾尔文。“在新疆,从很多人的目光中,我能看出,他们对我的期待和信任方式,很像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和信任,觉得你什么都能胜任,让我肩头的责任沉甸甸的。”

  对个人而言,帕蒂古丽更把这次文化援疆经历,称作“纸上的还乡,心灵的归航”。她说,如果以前在内地创作了一些新疆题材的作品,是写给故乡的情书,那么这次,“我在纸上,以笔作桨,把自己写回了原来出生的地方。”

  “甬甜5号”

  宁波甜瓜库车“熟”了

  上月中旬的一天,两个脸庞黝黑的维吾尔族汉子手捧锦旗,走进了库车县丝路明珠小区内的宁波援疆指挥部。他们不会说汉话,但锦旗上的大字表达了足够的谢意:“甬甜5号能致富农民地头喜开颜”。

  送锦旗的是乌尊镇亚贝西村村民艾海提·吾斯曼和英尼合村村民牙库甫·沙衣木。今年年初,在宁波援疆指挥部的帮助下,他们试种“甬甜5号”甜瓜。与其他乡镇的“甬甜5号”甜瓜种植户一样,他们喜获丰收。

  作为南疆农业大县,库车以盛产红枣和棉花而闻名。然而,近几年来,这“一红一白”销路不畅,价格持续走低。

  库车农业如何破局?宁波援疆指挥部副指挥长罗绍东向宁波市农科院“求助”,时任市农科院党委委员、蔬菜所所长的王毓洪立马推荐了自主培育的“甬甜5号”甜瓜。

  罗绍东回忆道,他和时任库车县农业局局长高云波商量时,对方是一脸的惊讶:新疆的哈密瓜赫赫有名,在库车种宁波的甜瓜,能接得了地气,种得出名堂,卖得出市场吗?

  引种“甬甜5号”,宁波援疆人的底气从何而来?

  王毓洪,如今已是宁波市农科院副院长。他说,“甬甜5号”甜瓜有着新疆哈密瓜、日本洋香瓜和欧洲甜瓜三种“血统”,尝起来既有香瓜的脆爽,又有胜过哈密瓜的甜味。而且,它的耐高温性、耐储性也比一般地产甜瓜更强。

  宁波援疆指挥部拿出足够的诚意:安排100万元资金,无偿提供种子,销售给种植户托底,包赚不赔。于是,当地同意在乌恰镇大棚和露地上先试种“甬甜5号”200亩。

  好事多磨。“甬甜5号”奔波万里到库车,注定要接受老天的考验。南疆每年春季“随叫随到”的沙尘暴,差点让这个项目夭折。

  2014年4月23日早晨6点多,宁波援疆指挥部产业合作组的孙冲波还在睡梦之中。突然,他被窗外狂风呼啸声和电动自行车的报警声惊醒。起床后,他发现灰沙从没有紧闭的窗户中“呼呼”灌进来,窗外黑蒙蒙的啥也看不清。等到8点多,风更大了,窗外漫天的黄沙和尘土飞扬……

  自从种子下地以后,作为项目组的主要成员,孙冲波几乎每周都要到瓜地查看长势。看到那次沙尘暴的架势,孙冲波心想,完了———刚刚长出50厘米瓜藤的“甬甜5号”,难逃灭顶之灾。

  第二天,沙尘暴势头减弱,孙冲波马上赶到瓜地查看灾情,只见现场一片狼藉:原本绿意盎然的瓜地变成了黄沙地,厚厚的黄沙之下的瓜藤像麻花一样卷曲着。孙冲波用手机拍下照片,回传给在宁波的王毓洪。王毓洪看了以后直摇头:严重损伤,救活的可能性太小了。

  死马当作活马医吧!王毓洪让孙冲波指导瓜农通过加固瓜藤、浇水等办法进行救治。奇迹发生了,过了几天,一半的瓜藤居然起死回生。宁波市农科院又无偿提供了10公斤种子进行补种。

  经历千辛万苦,宁波的“甬甜5号”甜瓜最终结出累累硕果。且不说大棚,就连当地瓜农疏于打理、杂草盖过瓜藤的露天瓜地,也能搂草摘出许多甜瓜来。

  2014年7月16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甬甜5号”甜瓜品鉴推介会在库车的丽都大酒店举行。10多个品种的瓜果一字排开,新疆水果专家、种植大户、批发商挨个“斗瓜”。

  个头偏小的“甬甜5号”并不显眼,但小甜瓜有“大能量”。几口甜瓜入口后,这些瓜果“老江湖”马上被其特有的“甜、脆、爽”所征服。

  新疆农科院哈密瓜研究中心主任冯炯鑫当场写下鉴定报告:“‘甬甜5号’对于丰富新疆水果市场供应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库车县将其作为精品水果进行重点推广。”

  甜瓜落市后,瓜农们开始盘点收成,一算都惊呆了:2亩大棚“甬甜5号”成熟早,抢到市场先机,一下子卖了10万元,198亩露地甜瓜收入也超过100万元。而当地种棉花等传统农作物每亩收入顶多只有500元。

  2015年,整个库车县一共推广种植了1000亩的“甬甜5号”。2016年,在有意识控制种植规模的情况下,“甬甜5号”种植面积还是达到1200亩,参与种植的农户达到92户。

  54岁的瓜农艾海提·吾斯曼有近40年的种瓜经验,也有着维吾尔族农民特有的精明、低调。今年他一共种了5个品种的香瓜,唯独第一次种的“甬甜5号”收成良好,其余4个品种都因虫害,基本绝收。“可能虫子还不认识这个品种吧,今年秧下得早了,否则收成会更好呢!”

  我们问起收入,艾海提·吾斯曼含糊地说:“2万元吧。”一旁库车县援疆办专职副主任刘文鹏急了:“不止吧,上次我带人来收瓜,一次就买了1.3万元啊!”众人一阵大笑。

  “甬甜5号”成功扎根库车,大面积推广种植后,销路咋办?宁波援疆指挥部穿针引线,在新疆,不断拓宽销售渠道;在浙江,以宁波南塘老街库车馆和“新疆小院”为核心,辐射全省的“甬甜5号”销售网业已形成。而当地一些瓜农也通过宁波援疆指挥部的电商培训,自己在网络世界吆喝叫卖。

  如今,“甬甜5号”正从库车走向天山南北,被新疆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民族团结瓜”。

  关键数字

  看宁波援疆三年

  2014年至2016年,宁波援疆指挥部在库车共实施援疆项目45个,投入援疆资金4.2亿元。

  帮助库车县23860户农牧民改善居住条件,建造阿克苏地区第八批援疆单体最大的“交钥匙”项目———库车县传染病医院,建成两所示范性双语幼儿园。

  引进总投资18亿元的库车浙商世贸中心项目,成为第八批产业援疆拉动经济发展和解决就业的样板工程。

  安排援疆资金280万元,资助484名库车县贫困家庭大学生入学。

  组织220名宁波市高层次专家赴库车指导交流,选派库车县242名党政干部赴宁波挂职进修,安排308名专技人员、48名中职学生赴宁波学习培训……

  照片除署名外,均由宁波援疆指挥部提供

编辑: 杜寅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宁波市第八批援疆工作纪实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16-09-30 09:01:00

  通过创作《最后的库恰王》,帕蒂古丽和中国最后一位王爷———达吾提·买合苏提的遗孀热亚乃姆成为亲人、闺密。(黄剑跃摄)

  阿格乡康村新建富民安居房漂亮的庭院。

  荨每逢良辰吉时,库车县各大农村文化礼堂总会举办参军、结婚等庆典活动。

  齐满镇是“中国木卡姆艺术之乡”,木卡姆等新疆传统艺术在该镇渭干村文化礼堂得到很好的传承。(黄剑跃摄)

  宁波援疆干部和农技专家在瓜地查看“甬甜5号”甜瓜长势。(黄剑跃摄)

  阿格乡康村村民在富民安居房种植区喜摘成熟的油桃。

  2015年8月,在宁波鄞州区钱湖天地商业广场举行的“甬甜5号”甜瓜品鉴会,来自库车产的甜瓜受到宁波市民的热捧。(严龙摄)

  阿格乡康村新农村建设项目全景。

  记者史伟刚 汤丹文黄剑跃

  3年前,他们带着宁波人民的深情厚谊和谆谆嘱托,从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出发,跨越万水千山,来到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全力开展对口援疆工作。

  3年来,他们紧紧围绕助推库车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谋划援疆工作,实施援疆项目,真心实意为当地农牧民群众服务。库车县委副书记、县长阿不都卡德尔·毛尼牙孜说:“他们与库车各族群众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了一起。”

  他们是宁波市第八批援疆干部人才。近日,记者行程万里,前往库车县采访,希望向读者呈现宁波援疆人的动人风采。

  富民安居

  贫困康村“沸腾”重生

  从库车县城出发,沿着独库公路往北,一路绵延的戈壁荒野,典型的风蚀性雅丹地貌。“雅丹”就是维语中“陡峭山丘”的意思。

  当我们驱车50公里即将抵达阿格乡康村时,像是荒漠中突然出现了海市蜃楼:一大片红瓦白墙、绿树掩映的“别墅群”,错落有致地绵延在远方的视野里,让人感到很不真实,这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区级贫困村吗?

  当我们走进这个宁波援建的崭新小区,这种恍惚感一消而散。

  在村民左然木·托乎提的家中,近1亩大的院子干干净净,牛圈、羊棚、鸽房井井有条,菜地里的番茄正红绿相间。在维吾尔族特色浓郁的外廊下,大家盘腿席地而坐,一旁缀满葫芦的绿荫透进斑驳的阳光。好客的主人拿来刚采摘下的葡萄和库车大馕招待我们。宁波同行的有一位长得像维吾尔族汉子,我们笑说,这里的房子和环境丝毫不比宁波差,你就在此地落户好了。

  吾斯曼·塔力甫是阿格乡的乡长。他说,听到宁波人要援建时,当时老百姓都“嗨伊那”了。“嗨伊那”也就是汉语中“开锅沸腾”的意思。在宁波援疆人的帮助下,康村的巨变,确实可以用“沸腾”两字来形容。

  阿格乡辖区内有天山神秘大峡谷、大小龙池、苏巴什古城等景区,但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历史文化遗存,并没有给山乡经济带来明显的实惠。尤其康村更是名不副实,全村1500余人,年人均收入不足千元。许多农户一家近10口人,挤在50多平方米的破旧土坯房里……

  3年前的9月,宁波市党政代表团访问库车,其间路过阿格乡康村。贫穷不堪的场景让代表团领导很是震撼,当即表示要把康村的新农村建设纳入援疆项目,大家一起努力来改变这里的面貌。

  康村新农村建设是个“拼盘”项目,4000多万元的经费由宁波市援疆指挥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和库车县等共同筹集。对宁波援疆指挥部而言,这是一个纯粹的“交支票”项目。但是,用指挥长费伟华的话说,宁波援疆人为这个项目倾注了太多的心血。

  无论是乡党委书记王江勇,还是乡长吾斯曼·塔力甫,他们都缺少这方面的工作经验。面对很多新问题,他们常常无从下手,一筹莫展,项目一直难以实质性推进。于是,宁波援疆人事无巨细地参与进来,手把手帮助项目推进。

  康村人均土地只有一亩多,本来已捉襟见肘。而村旁的沙砾地虽然坑洼不平,但更能描绘崭新的蓝图。宁波援疆指挥部与当地沟通后,下决心炸掉6座大大小小的山包,平整出来的土地再建一个新村。新村与旧居置换后,一下子腾出100亩上好的土地。

  炸掉山包后,总计1000辆工程车的土方怎么办?在库车县水利部门支持下,巨量的土方成为新建防洪坝的基础材料,紧挨着库车河的康村从此防洪一劳永逸。

  在建设方案中,宁波援疆指挥部一度想把康村的牲口集中圈养,生活区与养殖区分开,其中的好处显而易见。但维吾尔族兄弟说了:“时时刻刻看得到家里的牛羊,心里才踏实。”

  在和维吾尔族兄弟的交流中,宁波援疆人逐渐体会到他们对家畜执着深沉的感情。于是,在新居设计方案中,生活区与种植区、养殖区被妥帖地配置在一起,甚至连秋冬季的青贮饲料池也预先想到了。

  多花40多万元,把电线、闭路电视线等统统埋入地下?一开始,乡干部和村民怎么也不能理解。但最终,宁波援疆人的坚持让他们明白,现在看起来似乎有点浪费,但以后会让他们受益匪浅。

  宁波援疆干部马仲君来自市住建委,3年里,只要人在库车,基本上每周要去康村一次,有时恨不得就住在康村。他说:“做规划、搞基建、推项目、请专家,甚至连灶间贴什么样的瓷砖、大门刷什么样的颜色,我们都参与了。”

  就在这样手把手的帮衬和时不时的沟通交流中,阿格乡的干部们也慢慢地提升了工作水平,渐渐习惯了宁波援疆人做事“盯得紧”和工作的“认真劲”。他们说:“宁波人做事看得远,甚至一个局部细节,也要反复斟酌讨论。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短短3年间,康村新建了114户规模的崭新社区;295户旧居得到“穿衣戴帽”改造;新建2600平方米综合物流服务区,为217国道南来北往的车辆提供服务;投资100多万元的村民服务中心落成开放。

  今年7月,库车县富民安居工程现场推进会在康村召开。这个以往被人们遗忘的村庄,如今已成为阿克苏地区最美丽的乡村。特别是成片的新农村建设项目,其现代化程度在全疆也是数一数二。

  康村旧貌换新颜,更为可喜的,村民的精神面貌同样在潜移默化地改变。

  身材颀长的英俊小伙买买提依明·巴乌东,原先在煤矿打工,前几年结婚后还与父母、哥哥一家挤在危房里。康村新农村建设开始后,他第一个报名参与建设,并积极动员乡亲们一起参加。

  现在的买买提依明是康村最年轻的党支部委员,而且已经作为乡后备干部考察。吾斯曼称,就是因为他在康村新农村建设中良好的表现。

  康村“沸腾”重生,年轻的乡长吾斯曼同样“脱胎换骨”。“如果宁波援疆愿意一直帮助阿格乡,我愿在阿格乡干一辈子。”吾斯曼动情地对我们这样表示———在他眼里,康村是进入小康行列了,但阿格乡还有更多的村子等着脱贫呢!

  文化礼堂

  让各族群众过上七彩生活

  在援建阿格乡康村村民服务中心时,宁波援疆人为院子里的葡萄长廊支架漆成什么颜色绞尽脑汁。最后,他们想起了宁波故乡杭州湾跨海大桥桥栏上的“七色彩虹”。于是,“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交相辉映成了葡萄架设计灵感的来源。康村人看了却说,这是我们维吾尔族女人身上穿的七彩艾德莱斯啊!

  的确,无论哪个民族,追求多彩的生活是他们共同的天性。在库车,如何活跃百姓的文化生活,让他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成了援疆人绕不开的话题。他们想到了发轫于浙江的农村文化礼堂———能不能把这一模式“拷贝”到天山脚下?

  2014年,浙江省决定在阿克苏地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师的8县2市援建10个农村文化礼堂,齐满镇渭干村是库车县的唯一试点村。7月4日,经过两个月时间改造,由宁波投资150万元、占地1000平方米的渭干村文化礼堂率先投入使用,它也由此成为全疆第一个农村文化礼堂。

  借鉴浙江、宁波经验建设的渭干村文化礼堂,充分突出维吾尔民俗文化的特点,拥有家园馆、舞台、文化科技长廊、农家书屋、健身广场、台球室等十大设施,集开会议事、道德宣讲、礼仪庆典、文体娱乐等功能于一体,辐射整个齐满镇。

  在家园馆里,我们看到,纺织机、陶罐、犁耙、马灯等各种维吾尔族老式的生产生活工具琳琅满目,这里堪称渭干村的民俗博物馆。爱国爱疆教育、文化传承、乡风民俗、美好家园四个板块,反映着党和国家对新疆人民关心关怀,呈现着维吾尔文学、饮食、服饰、民风民俗等方面的内容。

  齐满镇是“中国木卡姆艺术之乡”,渭干村文化礼堂设立专门的木卡姆工作室,每逢节假日,礼堂都会举行木卡姆表演。当地维吾尔族人其他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也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宁波援疆指挥部副指挥长罗绍东认为,让维吾尔族群众有地方去,有事情做,有精神爱好和追求,就是对宗教极端思想渗透最有力的反击。

  为了让维吾尔族兄弟姐妹更安全、更开心地在文化礼堂活动,宁波援疆指挥部可没少花工夫,尤其对建设质量的把控达到了苛刻程度。

  “指挥部盯得太紧了,每周来一次工地,规划、建设方面的行家也一起来,我们丝毫不敢马虎。”渭干村文化礼堂的项目建设经理王小平深有体会,“该整改就整改,该返工就返工,没说的!”

  尽管2014年直接用于库车的援疆资金较往年有所减少,但是宁波援疆指挥部在渭干村文化礼堂项目上却舍得投入。为达到抗震8级的安全标准,宁愿将不达标的屋顶拆掉重造。多花了20万元资金,但是此举让渭干村的村民们吃上了“定心丸”。

  渭干村二组村民热合曼·库万的家距离文化礼堂比较近,他几乎每天中午、晚上会到文化礼堂娱乐。“以前村民没有活动场所,想娱乐就几个人凑在一起随便找个地方打牌,致使赌博风气在村里蔓延。现在村里有了文化礼堂,里面的娱乐项目既丰富多彩,又健康有趣,大家都非常喜欢。”

  每逢良辰吉时,文化礼堂经常举办诸如参军、婚庆等活动。从小父亲去世、和母亲相依为命长大的阿不力米提·尼牙孜回忆起当时在文化礼堂参加村集体婚礼时的情形,激动地说:“没想到村里在文化礼堂给我们举办了集体婚礼,还送了家电作礼物。”

  说起2014年9月26日在文化礼堂举行的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展览,渭干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沙热木·克里木脸上不由自主地泛起了笑容。

  这个新疆首次在村一级区域举行的国家级科技展,吸引了齐满镇10多个村的近300名维吾尔族群众前来参观。当天,在村民们的鼓动下,沙热木·克里木以木卡姆传承人的身份登台献歌,高亢嘹亮的歌声向宁波援疆人表达无尽的谢意。

  2015年,宁波援疆指挥部投入资金300万元,在库车县开展了一乡(镇)一村的示范性文化礼堂全覆盖工作,共完成10个村的文化礼堂建设。2016年再建设3个。2015年12月,宁波市委宣传部还向库车县10个农村文化礼堂捐赠价值60余万元的影院设备,用于丰富当地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眼下,一个个各具人文底蕴和特色的文化礼堂,已逐渐成为库车县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地标”。

  “现在库车县新建的农村文化礼堂,大多比渭干村文化礼堂漂亮气派,它们是各族人民精神家园的载体,是维系各族群众团结和谐、奋发向上的精神纽带,无形中凝聚着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宁波援疆指挥部指挥长费伟华说。

  《最后的库恰王》

  帕蒂古丽的“纸上还乡”

  宁波的维吾尔族女作家、余姚日报记者帕蒂古丽也去库车援疆了,成为宁波市第八批援疆干部人才中的特殊成员———新疆土地孕育了自己的生命,宁波水土滋养了自己20多年,她很希望能为两地的文化交流多出点力。

  帕蒂古丽的父亲是维吾尔族,出生在南疆的伽师。母亲是回族人,从甘肃的天水进疆。父母在北疆的大梁坡村相遇。对帕蒂古丽来说,新疆与内地各一半的人生,让她有着看待新疆的双重视角。

  重返故乡之念,源于2005年的一次库车采风。那次,帕蒂古丽与国内的一批散文家,在库车老城的王府里见到了中国最后一位王爷———“库车王”达吾提·买合苏提。

  十几分钟的会面,简单握了一次手,但帕蒂古丽心里却播下了一颗隐约待发芽的种子。她想,这辈子,一定要把这位王爷的传奇写进自己的书中。而库车绚丽多彩、多民族融合的龟兹文化也着实打动着她。她曾说:“我要慢慢进入维吾尔族的历史中,一百年,两百年,我还想再往前走,三百年、五百年,一千年。”

  2014年盛夏,传来了王爷辞世的消息。帕蒂古丽听到这个噩耗,万般的懊悔。那年,她刚创作完成了反映自己家族史的长篇小说《百年血脉》。当年年底,小说付梓出版后,她铁了心要去写库车王。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经过多番努力,2015年3月8日,帕蒂古丽终于如愿以偿成行前往库车。

  “库车王家族在危难之中对祖国和民族尊严的捍卫,在历史的激流中对正义理想与文明进步的追求,这些人类的普世价值和美好的人性,是每个民族所共有的。”帕蒂古丽说,让王爷“复活”是自己的使命。

  王爷驾鹤西去,唯有采访遗孀热亚乃姆,帕蒂古丽的心情是忐忑的,这像是要去探究别人的隐私啊!一开始,热亚乃姆对她不是十分的热情,甚至抱有戒心,前期的采访难度很大。

  心急如焚的帕蒂古丽作出了一个让大家吃惊的决定:暂时离开指挥部大院,住进王府里的一间没有卫生间、没有自来水的10平方米小屋内,每天都找热亚乃姆聊天。

  同一屋檐下,经常串门,一起逛街吃饭,热亚乃姆的心扉慢慢打开了,双方走得越来越近。少年王爷是怎样传奇般地成为一个“巴朗子王”(维语:孩子王);新疆和平解放,年轻的库车王又如何把第一面红旗插在库车银行的楼上,迎接解放大军进城;十年动乱,因所谓的历史反革命问题,王爷被关押多年,但晚年的他对国家的认同、对祖国的爱从未改变,临死前,还叫家人把国旗挂在床头……一个个珍贵的回忆,通过热亚乃姆娓娓道来落到了帕蒂古丽的笔下、纸上。

  帕蒂古丽发现,王爷在热亚乃姆心中就是唯一的“天与地”。慢慢地,自己也成为热亚乃姆的亲人、闺密。几天没见,热亚乃姆就会念叨:“你咋不来了,我等着给你做拉条子(面条)呢!”

  在新疆的一年半时间,库车县阿格乡康村、齐满镇莫玛铁热克村、墩阔坦镇亚喀守努特村等库车最基层的村庄,都留下了这位女作家深深的足迹,有时候一住就是一个多月甚至两个月。在最民间的地方,帕蒂古丽体会着援疆背景下库车的蜕变,特别是人在快速发展时代中的变化。

  深入生活的经历,回馈给帕蒂古丽无穷的创作源泉。除了创作完成长篇小说《最后的库恰王》外,帕蒂古丽还完成了援疆题材的纪实文学作品以及舞台剧的创作。也是这次援疆,她重新找到了自己的根以及创作的使命。

  她说,在中国作协会员中,用汉语写作的新疆维吾尔族作家凤毛麟角。“这个民族太需要汉语的言说者了,新疆太需要有人把她的美好、平和、善良传达出去。”

  在新疆,帕蒂古丽和她的作品越来越火。喀什地区伽师县聘她为“文化大使”。几个从未谋面的喀什作家,自发地组成一个翻译小组,打算把帕蒂古丽的所有作品翻译成维吾尔文。“在新疆,从很多人的目光中,我能看出,他们对我的期待和信任方式,很像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和信任,觉得你什么都能胜任,让我肩头的责任沉甸甸的。”

  对个人而言,帕蒂古丽更把这次文化援疆经历,称作“纸上的还乡,心灵的归航”。她说,如果以前在内地创作了一些新疆题材的作品,是写给故乡的情书,那么这次,“我在纸上,以笔作桨,把自己写回了原来出生的地方。”

  “甬甜5号”

  宁波甜瓜库车“熟”了

  上月中旬的一天,两个脸庞黝黑的维吾尔族汉子手捧锦旗,走进了库车县丝路明珠小区内的宁波援疆指挥部。他们不会说汉话,但锦旗上的大字表达了足够的谢意:“甬甜5号能致富农民地头喜开颜”。

  送锦旗的是乌尊镇亚贝西村村民艾海提·吾斯曼和英尼合村村民牙库甫·沙衣木。今年年初,在宁波援疆指挥部的帮助下,他们试种“甬甜5号”甜瓜。与其他乡镇的“甬甜5号”甜瓜种植户一样,他们喜获丰收。

  作为南疆农业大县,库车以盛产红枣和棉花而闻名。然而,近几年来,这“一红一白”销路不畅,价格持续走低。

  库车农业如何破局?宁波援疆指挥部副指挥长罗绍东向宁波市农科院“求助”,时任市农科院党委委员、蔬菜所所长的王毓洪立马推荐了自主培育的“甬甜5号”甜瓜。

  罗绍东回忆道,他和时任库车县农业局局长高云波商量时,对方是一脸的惊讶:新疆的哈密瓜赫赫有名,在库车种宁波的甜瓜,能接得了地气,种得出名堂,卖得出市场吗?

  引种“甬甜5号”,宁波援疆人的底气从何而来?

  王毓洪,如今已是宁波市农科院副院长。他说,“甬甜5号”甜瓜有着新疆哈密瓜、日本洋香瓜和欧洲甜瓜三种“血统”,尝起来既有香瓜的脆爽,又有胜过哈密瓜的甜味。而且,它的耐高温性、耐储性也比一般地产甜瓜更强。

  宁波援疆指挥部拿出足够的诚意:安排100万元资金,无偿提供种子,销售给种植户托底,包赚不赔。于是,当地同意在乌恰镇大棚和露地上先试种“甬甜5号”200亩。

  好事多磨。“甬甜5号”奔波万里到库车,注定要接受老天的考验。南疆每年春季“随叫随到”的沙尘暴,差点让这个项目夭折。

  2014年4月23日早晨6点多,宁波援疆指挥部产业合作组的孙冲波还在睡梦之中。突然,他被窗外狂风呼啸声和电动自行车的报警声惊醒。起床后,他发现灰沙从没有紧闭的窗户中“呼呼”灌进来,窗外黑蒙蒙的啥也看不清。等到8点多,风更大了,窗外漫天的黄沙和尘土飞扬……

  自从种子下地以后,作为项目组的主要成员,孙冲波几乎每周都要到瓜地查看长势。看到那次沙尘暴的架势,孙冲波心想,完了———刚刚长出50厘米瓜藤的“甬甜5号”,难逃灭顶之灾。

  第二天,沙尘暴势头减弱,孙冲波马上赶到瓜地查看灾情,只见现场一片狼藉:原本绿意盎然的瓜地变成了黄沙地,厚厚的黄沙之下的瓜藤像麻花一样卷曲着。孙冲波用手机拍下照片,回传给在宁波的王毓洪。王毓洪看了以后直摇头:严重损伤,救活的可能性太小了。

  死马当作活马医吧!王毓洪让孙冲波指导瓜农通过加固瓜藤、浇水等办法进行救治。奇迹发生了,过了几天,一半的瓜藤居然起死回生。宁波市农科院又无偿提供了10公斤种子进行补种。

  经历千辛万苦,宁波的“甬甜5号”甜瓜最终结出累累硕果。且不说大棚,就连当地瓜农疏于打理、杂草盖过瓜藤的露天瓜地,也能搂草摘出许多甜瓜来。

  2014年7月16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甬甜5号”甜瓜品鉴推介会在库车的丽都大酒店举行。10多个品种的瓜果一字排开,新疆水果专家、种植大户、批发商挨个“斗瓜”。

  个头偏小的“甬甜5号”并不显眼,但小甜瓜有“大能量”。几口甜瓜入口后,这些瓜果“老江湖”马上被其特有的“甜、脆、爽”所征服。

  新疆农科院哈密瓜研究中心主任冯炯鑫当场写下鉴定报告:“‘甬甜5号’对于丰富新疆水果市场供应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库车县将其作为精品水果进行重点推广。”

  甜瓜落市后,瓜农们开始盘点收成,一算都惊呆了:2亩大棚“甬甜5号”成熟早,抢到市场先机,一下子卖了10万元,198亩露地甜瓜收入也超过100万元。而当地种棉花等传统农作物每亩收入顶多只有500元。

  2015年,整个库车县一共推广种植了1000亩的“甬甜5号”。2016年,在有意识控制种植规模的情况下,“甬甜5号”种植面积还是达到1200亩,参与种植的农户达到92户。

  54岁的瓜农艾海提·吾斯曼有近40年的种瓜经验,也有着维吾尔族农民特有的精明、低调。今年他一共种了5个品种的香瓜,唯独第一次种的“甬甜5号”收成良好,其余4个品种都因虫害,基本绝收。“可能虫子还不认识这个品种吧,今年秧下得早了,否则收成会更好呢!”

  我们问起收入,艾海提·吾斯曼含糊地说:“2万元吧。”一旁库车县援疆办专职副主任刘文鹏急了:“不止吧,上次我带人来收瓜,一次就买了1.3万元啊!”众人一阵大笑。

  “甬甜5号”成功扎根库车,大面积推广种植后,销路咋办?宁波援疆指挥部穿针引线,在新疆,不断拓宽销售渠道;在浙江,以宁波南塘老街库车馆和“新疆小院”为核心,辐射全省的“甬甜5号”销售网业已形成。而当地一些瓜农也通过宁波援疆指挥部的电商培训,自己在网络世界吆喝叫卖。

  如今,“甬甜5号”正从库车走向天山南北,被新疆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民族团结瓜”。

  关键数字

  看宁波援疆三年

  2014年至2016年,宁波援疆指挥部在库车共实施援疆项目45个,投入援疆资金4.2亿元。

  帮助库车县23860户农牧民改善居住条件,建造阿克苏地区第八批援疆单体最大的“交钥匙”项目———库车县传染病医院,建成两所示范性双语幼儿园。

  引进总投资18亿元的库车浙商世贸中心项目,成为第八批产业援疆拉动经济发展和解决就业的样板工程。

  安排援疆资金280万元,资助484名库车县贫困家庭大学生入学。

  组织220名宁波市高层次专家赴库车指导交流,选派库车县242名党政干部赴宁波挂职进修,安排308名专技人员、48名中职学生赴宁波学习培训……

  照片除署名外,均由宁波援疆指挥部提供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