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首页精彩图片
三门祭冬等我省多地节气民俗入选世界非遗名录
稿源: 浙江新闻   2016-12-01 08:49:00报料热线:81850000

  喜讯!11月30日傍晚,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上传来消息,中国申报的包含衢州市柯城区九华立春祭、台州三门祭冬、遂昌班春劝农等在内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下称“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于2016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非盟会议中心召开。

  11月30日17点35分,委员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称“代表作名录”)。

  

  三门杨家祭冬场景。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00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石阡说春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2014年,三门祭冬、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安仁赶分社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

  目前,浙江共有四个进入扩展名录,分别为杭州市拱墅区非遗保护中心、衢州市柯城区九华乡妙源村村民委员会、遂昌县非遗保护中心、三门县亭旁镇杨家村村民委员会。

  【三门祭冬】

  

  三门祭冬

  三门祭冬是传承于浙江省三门县各乡镇聚族而居村落之中、在冬至节举行的隆重而庄严的拜冬祭祖民俗活动。尤以亭旁镇杨家村、海游镇上坑村与健跳镇小莆村宗族祭冬规模最大、程式最完整、传承最完好。

  

  取长流水

  

  长潭取水

  

  主祭拜主

  三门祭冬由取长流水、祷告祈天、祭祖、演祝寿戏、行敬老礼、设老人宴及与之伴生的相关民俗文化组成。

  每年冬至日,三门各村落参加祭冬的主祭、陪祭、童男童女、执事等选择都有严格的族规约定。冬至日寅时,主祭、陪祭、童男童女、执事等就位。先祷告祈天,后举行祭祖大典,三献读祝。来宾及子孙,听从喝礼,左昭右穆,雁序跪拜。礼毕,演祝寿戏,设老人宴。

  

  老人宴

  三门祭冬历史悠久,民间流传“冬至大如年”,“清明吃苦燕,冬至吃甜圆”之说。康熙《临海县志·卷一·风俗》载:“冬至,粉秫米为丸,谓之冬至圆。设牲醴食馔荐之祖先。”光绪《宁海县志》载:“冬至屑糯米粉作汤圆,以赤小豆作馅礼神及祖考”(旧时三门分属宁海临海管辖)。民国《临海县志稿·卷七·风土·岁时记》及三门宗族谱牒均有祭冬记载。三门聚族而居的特征,使这一民俗得以正常传承,并一直沿袭至今。三门祭冬目前依然是三门县各村落极其重要的祭祀和庆贺性节日。

  

  拜祖祈天

  三门祭冬具有鲜明的地方和区域文化特色,是保存至今的冬至节气民俗活动的代表,通过祭冬人们深切地表达了对天地自然与祖先的感恩之情,传达尊祖聚族的人伦大义,凸显崇尚祖德、尊老爱老的道德理念,实现聚族睦亲和谐相处的根本目的。因此,对于弘扬传统美德,增强民众凝聚力,完成社会和谐建设,都有重要的影响和直观现实意义。

  【九华立春祭】

  那么,已经作为中国“二十四节气”第一支撑项的九华立春祭到底什么样子的呢?

  

  在“梧桐祖殿”,历史上一直在立春节气举办祭祀活动,经过40年的沉寂,当地的“立春祭”于2005年恢复。这处古庙祭祀的是人们比较陌生的春神“句芒”。

  每年农历立春日为祭祀日,要活动内容有:祭拜春神句芒、迎春接福赐求五谷丰登、供祭品、扮芒神、焚香迎奉、鞭春牛、演戏酬神、插花、踏青等,构成了衢州地方特有的庙会形式的梧桐祖殿立春祭。点击这里了解更多》》

  【遂昌班春劝农】

  “班春”指古代地方官颁布督导农耕的政令。“班春劝农”典礼根据《牡丹亭》场景记载及相关史志复原。

  

  汤显祖任遂昌知县期间,勤政惠民,春耕时节都要率衙役带着花酒和春鞭,举行“班春劝农”仪式,奖励农桑,劝农人勤作农事。

  民国以来,官方劝农活动中止,大规模的班春活动随之消失,而演变为民众的自发行为。立春日,家家备香烛,祭天地(神),插花、鸣鞭炮,“迎春接福”,祭春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班春劝农”仪式较好地保留了明代风俗,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编辑: 崔燕

三门祭冬等我省多地节气民俗入选世界非遗名录

稿源: 浙江新闻 2016-12-01 08:49:00

  喜讯!11月30日傍晚,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上传来消息,中国申报的包含衢州市柯城区九华立春祭、台州三门祭冬、遂昌班春劝农等在内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下称“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于2016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非盟会议中心召开。

  11月30日17点35分,委员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称“代表作名录”)。

  

  三门杨家祭冬场景。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00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石阡说春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2014年,三门祭冬、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安仁赶分社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

  目前,浙江共有四个进入扩展名录,分别为杭州市拱墅区非遗保护中心、衢州市柯城区九华乡妙源村村民委员会、遂昌县非遗保护中心、三门县亭旁镇杨家村村民委员会。

  【三门祭冬】

  

  三门祭冬

  三门祭冬是传承于浙江省三门县各乡镇聚族而居村落之中、在冬至节举行的隆重而庄严的拜冬祭祖民俗活动。尤以亭旁镇杨家村、海游镇上坑村与健跳镇小莆村宗族祭冬规模最大、程式最完整、传承最完好。

  

  取长流水

  

  长潭取水

  

  主祭拜主

  三门祭冬由取长流水、祷告祈天、祭祖、演祝寿戏、行敬老礼、设老人宴及与之伴生的相关民俗文化组成。

  每年冬至日,三门各村落参加祭冬的主祭、陪祭、童男童女、执事等选择都有严格的族规约定。冬至日寅时,主祭、陪祭、童男童女、执事等就位。先祷告祈天,后举行祭祖大典,三献读祝。来宾及子孙,听从喝礼,左昭右穆,雁序跪拜。礼毕,演祝寿戏,设老人宴。

  

  老人宴

  三门祭冬历史悠久,民间流传“冬至大如年”,“清明吃苦燕,冬至吃甜圆”之说。康熙《临海县志·卷一·风俗》载:“冬至,粉秫米为丸,谓之冬至圆。设牲醴食馔荐之祖先。”光绪《宁海县志》载:“冬至屑糯米粉作汤圆,以赤小豆作馅礼神及祖考”(旧时三门分属宁海临海管辖)。民国《临海县志稿·卷七·风土·岁时记》及三门宗族谱牒均有祭冬记载。三门聚族而居的特征,使这一民俗得以正常传承,并一直沿袭至今。三门祭冬目前依然是三门县各村落极其重要的祭祀和庆贺性节日。

  

  拜祖祈天

  三门祭冬具有鲜明的地方和区域文化特色,是保存至今的冬至节气民俗活动的代表,通过祭冬人们深切地表达了对天地自然与祖先的感恩之情,传达尊祖聚族的人伦大义,凸显崇尚祖德、尊老爱老的道德理念,实现聚族睦亲和谐相处的根本目的。因此,对于弘扬传统美德,增强民众凝聚力,完成社会和谐建设,都有重要的影响和直观现实意义。

  【九华立春祭】

  那么,已经作为中国“二十四节气”第一支撑项的九华立春祭到底什么样子的呢?

  

  在“梧桐祖殿”,历史上一直在立春节气举办祭祀活动,经过40年的沉寂,当地的“立春祭”于2005年恢复。这处古庙祭祀的是人们比较陌生的春神“句芒”。

  每年农历立春日为祭祀日,要活动内容有:祭拜春神句芒、迎春接福赐求五谷丰登、供祭品、扮芒神、焚香迎奉、鞭春牛、演戏酬神、插花、踏青等,构成了衢州地方特有的庙会形式的梧桐祖殿立春祭。点击这里了解更多》》

  【遂昌班春劝农】

  “班春”指古代地方官颁布督导农耕的政令。“班春劝农”典礼根据《牡丹亭》场景记载及相关史志复原。

  

  汤显祖任遂昌知县期间,勤政惠民,春耕时节都要率衙役带着花酒和春鞭,举行“班春劝农”仪式,奖励农桑,劝农人勤作农事。

  民国以来,官方劝农活动中止,大规模的班春活动随之消失,而演变为民众的自发行为。立春日,家家备香烛,祭天地(神),插花、鸣鞭炮,“迎春接福”,祭春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班春劝农”仪式较好地保留了明代风俗,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编辑: 崔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