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热闹的腊月集市、家乡的土灶……最是岁末乡愁浓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7-01-15 07:53:30报料热线:81850000

  宁波乡下,多年前的腊月集市。记者 胡龙召 摄

  我家在鄞州大嵩。平时生活在外地,到了腊月里,忽然特别想念起家乡的岁末集市。大嵩的腊月集市,大一点的叫廿四市,小一点的是廿七市。

  旧时,家乡的人们总在腊月廿四那天为全家添置新衣,准备年货,久而久之,廿四市便成了过年开始的标志,也是出门在外的人归来逛集市的日子。因此,廿四市那天,街上总是挤得水泄不通,人声鼎沸。

  鸡蛋糕:一年一度的期待

  儿时,廿四市的前一晚是睡不着的,嘱咐外婆明早快快把自己叫醒。其实,自己心里明白:明天清早,从当街窗户传来的阵阵脚步声、小贩车来车往的声音、老人早起咳嗽的声音……足够把一个满心雀跃的孩子叫醒了。外婆说,阿姨小时候,有次因为晚起赶去廿四市,匆忙间从二楼台阶摔下去,所以她的背现在总还是不好。这个故事,以前几乎每年的腊月廿四都要温习一遍的。

  廿四市摆摊的长街很长,许多小摊贩在天没亮时就开始抢占地段好的位置。长街又从中分成东街和西街,两边卖的东西也是有所区别的。幼时的我,一出家门就会迫不及待奔向东街的那角,心里想着:在的,一定在的,每年都来的———当我真的看见了那个面熟的小贩,不禁长舒一口气。接着,便攥着手里的钱,安心等在一边。

  我该怎么形容旧时廿四市的鸡蛋糕呢?上下两个一模一样的正六边形铁器,里面是一个个蜂巢般的孔洞,那个总是沉默寡言的小贩,先在“蜂巢”刷上油,倒上面糊(无非是些面粉、鸡蛋之类的),两个都是如此,然后合上放在一个小炉子上烤。炉子,也是一直不变的那只破旧的小火炉———制作过程如此简单,说来平淡无奇,可鸡蛋糕却是我幼年最深的企盼,现在想来真是有点不可思议啊。

  瑟瑟寒风中,一群孩子围在小贩周围,吸着鼻涕,搓着冰冷的小手,望着炉中通红的炭火。在炭火的烘焙下,面糊渐渐凝固、膨胀,散发出温热、醉人的一缕缕香味,“蜂巢”中的蛋糕像是有生命般在膨胀挤压中渐渐融合,在炙烤下拥抱、成型……

  一开容器,小贩把烤好的鸡蛋糕倒在玻璃容器里,顿时,浓郁的芳香随着打开的那个动作肆意蔓延,不禁在心里叹一声“好香啊”。将手里攥着的钱放到那个生锈的铁罐里,接过自己的那一份。它周遭的空气仿佛是温润的,嚼着松软可口,有淡淡的甜,口齿中仿佛都是鸡蛋面粉融合之后炙烤的芳香,不干,反而有一种湿润的口感。一个刚咽下,便知道那是不变的味道,于是又塞进嘴里两三个,眼泪被烫出也不管,贪婪地享受着一年一次的美味。

  外婆说,妈妈和阿姨小的时候也最喜欢吃那个小贩的鸡蛋糕。

  我总问,他明年还会来吗?没有答案。

  谁又会有答案呢?不说小贩,连外婆,如今我都不知去哪里寻她了。

  就算吃过再多的奶油泡芙,再喜欢抹茶蛋糕、肉松面包,无论在哪里吃到怎样精致的糕点,我也忘不了儿时一小袋鸡蛋糕里蕴藏的期盼、雀跃、兴奋、满足等种种意味,忘不了一年一次的等待。求不到的,最放不下。

  土灶炭火:腊月取暖好去处

  走在廿四市的东街,从人流中间穿行而过,买一串艳红欲滴的冰糖葫芦,带回去几条小小的金鱼,大冬天冻得发抖还要孩子气般固执地来一个小小的冰激凌,再去套圈子的游戏摊位那儿玩上几把,兴许还会带回几颗形状奇特、颜色美丽的小石头。

  可还没迈进家门,就又被香味勾起了馋虫。

  刚置办完年货的外婆正在杀一只母鸡,放血褪毛,忙得不亦乐乎,却还记得转头告诉我厕所的铁桶里养着几只牛蛙,让我不要被吓到。庭中两只被缚住一只腿的鸭子正在踱步,全然不知它们将成为盘中美餐。土灶的锅中炖着牛肉,锅盖的四周冒出股股白烟,浓郁的酱香也随之溢了出来,让人垂涎欲滴。

  外婆又放了几片生姜进锅,开盖的瞬间,只觉得眼前都是云烟弥漫。水汽蒸腾,我啥也看不清,但是口鼻间尽是食物的芬芳。外婆把锅盖合上,要我添柴收汁,我只好舔舔嘴唇,坐在灶后取暖,顺便往灶里添柴加火,这是我很乐意干的事情。

  那时,外婆总会让我煨一条年糕吃。灶中的炭火,让我整个人都暖暖的,甚至连鼻尖和耳垂也是温热的。虽然肚中还都是早上没有消化的吃食,当下并不饥饿,但是年糕软糯的诱惑是怎么也抵挡不了的。贮藏的年糕是硬的、冰冷的,一点也不可爱,但一放到炭火中烧烤,尽管苍白的表皮会焦黑,但它重新舒展了自己的躯体,恢复了温润的“体温”,又变得软糯可口,还带着一股柴火的气息,一派人间的滋味。

  宁波的年糕,煨好之后蘸着猪油、酱油直接就可以吃,或是蘸着白糖吃,那都是在年糕软糯温润的温柔乡里沉醉,吃法原始,却最得精粹。

  年幼的我,帮外婆守着土灶,火红的光映红了脸,我慢慢吃着白糖年糕,看外婆杀鱼洗菜,忙里忙外,等着外公给我带回一袋冻米糖或者豆酥糖之类的小甜食。

  腊月避寒风,家乡的土灶是最好不过的去处。

  外婆的骨头粥:乡愁的滋味

  腊月的廿四市,外婆照例是要去西街买上好的骨头来煲粥的。四邻里,外婆的骨头粥做得最好,家里的孩子都很爱吃,邻家的阿婆也曾来请教做法。我总是很自豪,我有一个勤劳能干的外婆,她煮的菜、做的鞋都是最好的。

  骨头粥是要炖在一个电紫砂炉里面,整整炖上一天一夜。

  等,等干硬的骨头在水中滚沸;等,等骨头中的精华流入水中;等,等骨头的气息化入米里。次日早上起来,盛上一碗温热的粥,嗅着醉人的骨香,啃着骨上所剩不多的肉,吮着酥软的骨头中的鲜汤,喝尽碗中糯糯的粥,舔着唇上残留的香,忍不住再要一碗。

  土灶紫砂一炉火,独是我的眷恋。

  接下来,便是过年了吧。杀鸡宰鸭,炖羊肉吃牛蛙,红烧干煸糖醋葱油清蒸水煮,十八般武艺全上阵。从腊月廿四开始,似乎一切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都道往事最销魂,在那远去的旧年,有太多想拼命抓住却怎么也留不住的旧人旧事,有太多纷繁复杂或眷恋或依赖的情绪,现在都已随风飘远……但味道会记录往事,会记录心情,会忠诚但是残忍地让你一点不落地回忆起所有。

  我突然可以理解那些尝一口食物便老泪纵横的人了,味道———其实不仅是食物的味道,更是往事的味道,乡愁的味道。

  宁波晚报记者蒋宁

编辑: 陈奉凤

热闹的腊月集市、家乡的土灶……最是岁末乡愁浓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7-01-15 07:53:30

  宁波乡下,多年前的腊月集市。记者 胡龙召 摄

  我家在鄞州大嵩。平时生活在外地,到了腊月里,忽然特别想念起家乡的岁末集市。大嵩的腊月集市,大一点的叫廿四市,小一点的是廿七市。

  旧时,家乡的人们总在腊月廿四那天为全家添置新衣,准备年货,久而久之,廿四市便成了过年开始的标志,也是出门在外的人归来逛集市的日子。因此,廿四市那天,街上总是挤得水泄不通,人声鼎沸。

  鸡蛋糕:一年一度的期待

  儿时,廿四市的前一晚是睡不着的,嘱咐外婆明早快快把自己叫醒。其实,自己心里明白:明天清早,从当街窗户传来的阵阵脚步声、小贩车来车往的声音、老人早起咳嗽的声音……足够把一个满心雀跃的孩子叫醒了。外婆说,阿姨小时候,有次因为晚起赶去廿四市,匆忙间从二楼台阶摔下去,所以她的背现在总还是不好。这个故事,以前几乎每年的腊月廿四都要温习一遍的。

  廿四市摆摊的长街很长,许多小摊贩在天没亮时就开始抢占地段好的位置。长街又从中分成东街和西街,两边卖的东西也是有所区别的。幼时的我,一出家门就会迫不及待奔向东街的那角,心里想着:在的,一定在的,每年都来的———当我真的看见了那个面熟的小贩,不禁长舒一口气。接着,便攥着手里的钱,安心等在一边。

  我该怎么形容旧时廿四市的鸡蛋糕呢?上下两个一模一样的正六边形铁器,里面是一个个蜂巢般的孔洞,那个总是沉默寡言的小贩,先在“蜂巢”刷上油,倒上面糊(无非是些面粉、鸡蛋之类的),两个都是如此,然后合上放在一个小炉子上烤。炉子,也是一直不变的那只破旧的小火炉———制作过程如此简单,说来平淡无奇,可鸡蛋糕却是我幼年最深的企盼,现在想来真是有点不可思议啊。

  瑟瑟寒风中,一群孩子围在小贩周围,吸着鼻涕,搓着冰冷的小手,望着炉中通红的炭火。在炭火的烘焙下,面糊渐渐凝固、膨胀,散发出温热、醉人的一缕缕香味,“蜂巢”中的蛋糕像是有生命般在膨胀挤压中渐渐融合,在炙烤下拥抱、成型……

  一开容器,小贩把烤好的鸡蛋糕倒在玻璃容器里,顿时,浓郁的芳香随着打开的那个动作肆意蔓延,不禁在心里叹一声“好香啊”。将手里攥着的钱放到那个生锈的铁罐里,接过自己的那一份。它周遭的空气仿佛是温润的,嚼着松软可口,有淡淡的甜,口齿中仿佛都是鸡蛋面粉融合之后炙烤的芳香,不干,反而有一种湿润的口感。一个刚咽下,便知道那是不变的味道,于是又塞进嘴里两三个,眼泪被烫出也不管,贪婪地享受着一年一次的美味。

  外婆说,妈妈和阿姨小的时候也最喜欢吃那个小贩的鸡蛋糕。

  我总问,他明年还会来吗?没有答案。

  谁又会有答案呢?不说小贩,连外婆,如今我都不知去哪里寻她了。

  就算吃过再多的奶油泡芙,再喜欢抹茶蛋糕、肉松面包,无论在哪里吃到怎样精致的糕点,我也忘不了儿时一小袋鸡蛋糕里蕴藏的期盼、雀跃、兴奋、满足等种种意味,忘不了一年一次的等待。求不到的,最放不下。

  土灶炭火:腊月取暖好去处

  走在廿四市的东街,从人流中间穿行而过,买一串艳红欲滴的冰糖葫芦,带回去几条小小的金鱼,大冬天冻得发抖还要孩子气般固执地来一个小小的冰激凌,再去套圈子的游戏摊位那儿玩上几把,兴许还会带回几颗形状奇特、颜色美丽的小石头。

  可还没迈进家门,就又被香味勾起了馋虫。

  刚置办完年货的外婆正在杀一只母鸡,放血褪毛,忙得不亦乐乎,却还记得转头告诉我厕所的铁桶里养着几只牛蛙,让我不要被吓到。庭中两只被缚住一只腿的鸭子正在踱步,全然不知它们将成为盘中美餐。土灶的锅中炖着牛肉,锅盖的四周冒出股股白烟,浓郁的酱香也随之溢了出来,让人垂涎欲滴。

  外婆又放了几片生姜进锅,开盖的瞬间,只觉得眼前都是云烟弥漫。水汽蒸腾,我啥也看不清,但是口鼻间尽是食物的芬芳。外婆把锅盖合上,要我添柴收汁,我只好舔舔嘴唇,坐在灶后取暖,顺便往灶里添柴加火,这是我很乐意干的事情。

  那时,外婆总会让我煨一条年糕吃。灶中的炭火,让我整个人都暖暖的,甚至连鼻尖和耳垂也是温热的。虽然肚中还都是早上没有消化的吃食,当下并不饥饿,但是年糕软糯的诱惑是怎么也抵挡不了的。贮藏的年糕是硬的、冰冷的,一点也不可爱,但一放到炭火中烧烤,尽管苍白的表皮会焦黑,但它重新舒展了自己的躯体,恢复了温润的“体温”,又变得软糯可口,还带着一股柴火的气息,一派人间的滋味。

  宁波的年糕,煨好之后蘸着猪油、酱油直接就可以吃,或是蘸着白糖吃,那都是在年糕软糯温润的温柔乡里沉醉,吃法原始,却最得精粹。

  年幼的我,帮外婆守着土灶,火红的光映红了脸,我慢慢吃着白糖年糕,看外婆杀鱼洗菜,忙里忙外,等着外公给我带回一袋冻米糖或者豆酥糖之类的小甜食。

  腊月避寒风,家乡的土灶是最好不过的去处。

  外婆的骨头粥:乡愁的滋味

  腊月的廿四市,外婆照例是要去西街买上好的骨头来煲粥的。四邻里,外婆的骨头粥做得最好,家里的孩子都很爱吃,邻家的阿婆也曾来请教做法。我总是很自豪,我有一个勤劳能干的外婆,她煮的菜、做的鞋都是最好的。

  骨头粥是要炖在一个电紫砂炉里面,整整炖上一天一夜。

  等,等干硬的骨头在水中滚沸;等,等骨头中的精华流入水中;等,等骨头的气息化入米里。次日早上起来,盛上一碗温热的粥,嗅着醉人的骨香,啃着骨上所剩不多的肉,吮着酥软的骨头中的鲜汤,喝尽碗中糯糯的粥,舔着唇上残留的香,忍不住再要一碗。

  土灶紫砂一炉火,独是我的眷恋。

  接下来,便是过年了吧。杀鸡宰鸭,炖羊肉吃牛蛙,红烧干煸糖醋葱油清蒸水煮,十八般武艺全上阵。从腊月廿四开始,似乎一切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都道往事最销魂,在那远去的旧年,有太多想拼命抓住却怎么也留不住的旧人旧事,有太多纷繁复杂或眷恋或依赖的情绪,现在都已随风飘远……但味道会记录往事,会记录心情,会忠诚但是残忍地让你一点不落地回忆起所有。

  我突然可以理解那些尝一口食物便老泪纵横的人了,味道———其实不仅是食物的味道,更是往事的味道,乡愁的味道。

  宁波晚报记者蒋宁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