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有哪些新提法?比较里面看门道
稿源: 浙江在线   2017-01-16 20:31: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2017浙江两会

  从报告结构看,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的2016年有其特殊性,该年《政府工作报告》不仅提出下一年度工作计划,还安排了“十三五”期间的相关工作,而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则因G20杭州峰会被赋予了特别的内容,即回顾总结了筹办G20的有关情况。

  除去这些,我们可以细细分析两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异同,其间一以贯之的是什么?新举措、新提法又是什么?透过一份报告尽览浙江发展的新轨迹。

  供给侧改革成绩单首次亮相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开列了供给侧改革的成绩单:

  大力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积极推进去产能,处置555家“僵尸企业”,淘汰改造2000家企业落后产能,整治3万家脏乱差小作坊,杭钢集团转型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积极推进去库存,全省商品房去化周期从年初的22.2个月下降至年底的11.7个月。积极推进去杠杆,规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从57.8%下降到56%。积极推进降成本,制定实施企业减负三年行动计划,直接减轻企业负担1010亿元。

  而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因为当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刚刚起步,仅仅提到了发展目标,而没有成绩单。

  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是这样写的:加快“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相关改革。建立健全优胜劣汰机制,对“僵尸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乃至破产清算实现市场出清。

  从治水治气到治城治乡

  治水治气是浙江转型发展的组合拳,近几年来,浙江围绕以水环境治理为核心的一系列组合拳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浙江的治水经验也成为全国水环境治理的典范。通过治水拆违倒逼浙江产业转型升级的效果也不断显现,可以说,浙江在新一轮发展中已经先行一步。

  2016年,浙江又提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并以此为抓手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因此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了“治城治乡”的新提法。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这样写道:全面推进治城治乡。全年拆除违法建筑1.54亿平方米、四年累计6.29亿平方米,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3.38亿平方米、累计9.26亿平方米。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培育美丽乡村示范县6个、示范乡镇100个、特色精品村300个、美丽庭院1万个。部署实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启动现代城市建设,切实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积极推进,城市面貌加快改善。

  我们发现,这是浙江“拆治归”组合拳的进一步延伸发展,但是从战略思维上已经从单一的条线组合转变为由点及面的综合性组合拳。

  改革再推进,“最多跑一次”成亮点

  在2016年底召开的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最多跑一次”成为全场的亮点之一。

  改革再推进,“最多跑一次”成为倒逼政府改革提效的重要路径。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在过去的一年中,浙江以“四张清单一张网”为抓手,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省行政许可事项从554项减少到516项、四年累计减少779项。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纵横贯通28个省级部门和所有市县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双随机、一公开”市场监管改革全面推进,浙江政务服务网覆盖全省各级政府部门并向村级延伸。

  作为网红词汇,“最多跑一次”也进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按照“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的理念和目标,从与企业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关系最紧密的领域和事项做起,逐步实现全覆盖。

  聚焦转型升级,更加重视实体经济

  和往年重视经济转型升级有所不同的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聚焦转型升级”与“振兴实体经济”作为同一个标题中并列的两部分。

  聚焦转型升级、振兴实体经济,浙江将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加大“四换三名”和“互联网+”“机器人+”“标准化+”力度,积极探索以特色小镇理念和方式分块改造提升开发区(园区)的有效途径,力争在纺织、服装、皮革、化工、化纤、造纸、橡胶塑料、建材、有色金属加工、农副食品加工和批发零售等“10+1”传统产业先行取得突破。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还特别提到了“支持绍兴开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试点”。

  和通常对实体经济认识有所不同的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特别重视农业供给侧改革。浙江将推动农业绿化、农村美化、农民转化。围绕“吃得安全、吃得放心”,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统筹抓好土壤污染防治、化肥农药减量等各项工作,大力发展绿色种植、绿色养殖等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推动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向绿色发展转型。

  同时,在创新驱动、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在去年的基础上,也增加了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等内容。

  “八大万亿产业”首次写入报告

  浙江大力发展“七大万亿产业”的说法已经提了好几年了。

  在总结2016年工作时,《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大力发展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产业,加快培育文化产业,七大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8%以上。

  不过,更抢眼的是这次提到了“八大万亿产业”,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文化产业。《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大力发展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文化产业,推进各产业融合互动、业态创新,加快形成以八大万亿产业为支柱的产业体系。

  在此前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其实已经提到了“八大万亿产业”,事实上浙江文化产业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2013年的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大会提出,要把发展文化产业摆上战略性、全局性位置,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

  更早的时候,2006年10月30日的《浙江日报》头版曾刊发《文化经济点亮浙江经济》的短文。文章称:所谓文化经济是对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统称,其实质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和发展。这是浙江改革发展中的一大特色和一大亮点。

  文章还指出:当代浙江人,善于用文化的内涵包装和经营产品,善于借文化的传统打造和经营城市,善于依托民俗文化传统发展和壮大地方经济。

  涌金楼,观钱江潮。浙江经济最值得关注的皆在此处—欢迎关注“涌金楼”!

编辑: 郭静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有哪些新提法?比较里面看门道

稿源: 浙江在线 2017-01-16 20:31:00

  从报告结构看,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的2016年有其特殊性,该年《政府工作报告》不仅提出下一年度工作计划,还安排了“十三五”期间的相关工作,而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则因G20杭州峰会被赋予了特别的内容,即回顾总结了筹办G20的有关情况。

  除去这些,我们可以细细分析两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异同,其间一以贯之的是什么?新举措、新提法又是什么?透过一份报告尽览浙江发展的新轨迹。

  供给侧改革成绩单首次亮相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开列了供给侧改革的成绩单:

  大力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积极推进去产能,处置555家“僵尸企业”,淘汰改造2000家企业落后产能,整治3万家脏乱差小作坊,杭钢集团转型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积极推进去库存,全省商品房去化周期从年初的22.2个月下降至年底的11.7个月。积极推进去杠杆,规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从57.8%下降到56%。积极推进降成本,制定实施企业减负三年行动计划,直接减轻企业负担1010亿元。

  而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因为当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刚刚起步,仅仅提到了发展目标,而没有成绩单。

  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是这样写的:加快“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相关改革。建立健全优胜劣汰机制,对“僵尸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乃至破产清算实现市场出清。

  从治水治气到治城治乡

  治水治气是浙江转型发展的组合拳,近几年来,浙江围绕以水环境治理为核心的一系列组合拳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浙江的治水经验也成为全国水环境治理的典范。通过治水拆违倒逼浙江产业转型升级的效果也不断显现,可以说,浙江在新一轮发展中已经先行一步。

  2016年,浙江又提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并以此为抓手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因此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了“治城治乡”的新提法。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这样写道:全面推进治城治乡。全年拆除违法建筑1.54亿平方米、四年累计6.29亿平方米,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3.38亿平方米、累计9.26亿平方米。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培育美丽乡村示范县6个、示范乡镇100个、特色精品村300个、美丽庭院1万个。部署实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启动现代城市建设,切实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积极推进,城市面貌加快改善。

  我们发现,这是浙江“拆治归”组合拳的进一步延伸发展,但是从战略思维上已经从单一的条线组合转变为由点及面的综合性组合拳。

  改革再推进,“最多跑一次”成亮点

  在2016年底召开的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最多跑一次”成为全场的亮点之一。

  改革再推进,“最多跑一次”成为倒逼政府改革提效的重要路径。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在过去的一年中,浙江以“四张清单一张网”为抓手,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省行政许可事项从554项减少到516项、四年累计减少779项。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纵横贯通28个省级部门和所有市县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双随机、一公开”市场监管改革全面推进,浙江政务服务网覆盖全省各级政府部门并向村级延伸。

  作为网红词汇,“最多跑一次”也进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按照“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的理念和目标,从与企业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关系最紧密的领域和事项做起,逐步实现全覆盖。

  聚焦转型升级,更加重视实体经济

  和往年重视经济转型升级有所不同的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聚焦转型升级”与“振兴实体经济”作为同一个标题中并列的两部分。

  聚焦转型升级、振兴实体经济,浙江将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加大“四换三名”和“互联网+”“机器人+”“标准化+”力度,积极探索以特色小镇理念和方式分块改造提升开发区(园区)的有效途径,力争在纺织、服装、皮革、化工、化纤、造纸、橡胶塑料、建材、有色金属加工、农副食品加工和批发零售等“10+1”传统产业先行取得突破。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还特别提到了“支持绍兴开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试点”。

  和通常对实体经济认识有所不同的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特别重视农业供给侧改革。浙江将推动农业绿化、农村美化、农民转化。围绕“吃得安全、吃得放心”,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统筹抓好土壤污染防治、化肥农药减量等各项工作,大力发展绿色种植、绿色养殖等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推动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向绿色发展转型。

  同时,在创新驱动、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在去年的基础上,也增加了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等内容。

  “八大万亿产业”首次写入报告

  浙江大力发展“七大万亿产业”的说法已经提了好几年了。

  在总结2016年工作时,《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大力发展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产业,加快培育文化产业,七大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8%以上。

  不过,更抢眼的是这次提到了“八大万亿产业”,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文化产业。《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大力发展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文化产业,推进各产业融合互动、业态创新,加快形成以八大万亿产业为支柱的产业体系。

  在此前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其实已经提到了“八大万亿产业”,事实上浙江文化产业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2013年的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大会提出,要把发展文化产业摆上战略性、全局性位置,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

  更早的时候,2006年10月30日的《浙江日报》头版曾刊发《文化经济点亮浙江经济》的短文。文章称:所谓文化经济是对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统称,其实质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和发展。这是浙江改革发展中的一大特色和一大亮点。

  文章还指出:当代浙江人,善于用文化的内涵包装和经营产品,善于借文化的传统打造和经营城市,善于依托民俗文化传统发展和壮大地方经济。

  涌金楼,观钱江潮。浙江经济最值得关注的皆在此处—欢迎关注“涌金楼”!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