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读者网友赴约宁海强蛟 在海边玩嗨了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7-02-21 20:15:00报料热线:81850000

视频制作:陈章升

网友展示劳动成果。

  “寒随一夜去,春还五更来。”在这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季节。由20余位《宁波日报》读者和“乡下头”粉丝、中国宁波网官方微信网友组成的采风团相约“自在宁海湾”,走进有“海上千岛湖”之称的宁海强蛟镇,感受渔家生活,聆听与海有关的故事。他们摇身一变“采苔渔民”,体验下海的艰辛;搭乘渔船“登岛”,探秘海岛风光、渔家风情;参观海洋生物博物馆,探知海底世界的奥秘。

炒海苔花生比赛。

  见证海苔从滩涂到餐桌的“变身”

  海苔花生是阿拉宁波人餐桌上常见的一道“下酒菜”,吃起来香酥脆嫩。但说起海苔的来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

  上午9时半,读者和网友来到宁海县强蛟镇王石岙村的阿七海苔专业合作社,跟随合作社负责人宋军林体验了一把“海苔变身记”。

  从合作社步行到象山港的滩涂,大概有七八分钟的路程。道路两旁,晾晒海苔的杆子随处可见。“由于海苔的生长对环境要求很高,所以很难人工养殖,只得‘靠天吃饭’”。宋军林边走边说,“海苔要经过除杂、水洗、晾晒等多道程序,才能走上市民的餐桌。”

  当一行人抵达滩涂时,看见穿着长筒雨靴的几位村民在水面上忙碌,年过五旬的村民葛时绒正在水沟里清洗刚采上来的海苔。为了赶在海水刚退潮时采摘,她早上6时不到就从家里出发了,花了将近两个小时采了一篮重约5公斤的新鲜海苔,但晒干后就只有不到1公斤了。

  看着岩石上嫩绿的海苔,网友们也跃跃欲试,向宋军林“拜师学艺”。龚先生是第一次下海,作为一名教师,他表示今天的这堂“海苔采集课”可没想象中那么简单。“滩涂里的泥土仿佛吸铁石一般把脚牢牢吸住,一不留神就会摔倒受伤。”他说。

  正月过后,王石岙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采海苔季节,四月以后进入旺采期。“眼下才刚刚开始采,只能用手一点一点抓,不能连根采。到了旺采季节,可以借助专门工具。”老宋说,采晒海苔既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网友玉芬姐感叹,亲眼看见了海苔采集过程,才体会到餐桌上的海苔来之不易。

  随后,大家会聚在海苔合作社,开始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炒海苔花生比拼”。随着香喷喷的海苔花生出锅,“马大嫂”对这一道家常小菜有了新的认识。

  王石岙村地处象山港尾,采海苔已有200余年的历史。目前,村里有60多户采苔户,竹排船12艘。去年7月,阿七海苔专业合作社成立,对海苔进行统一收购、加工,此举旨在整合区域内海苔资源,通过收购户之间的合作,规范收购标准,搭建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式销售平台,逐步形成产业化发展。

  海苔产业链的逐渐形成,也为合作社产业转型创造了契机。宋军林对一些产品出口到日本的海苔深加工企业进行了考察,发现目前产业转型最大短板在于过度依赖传统海苔加工模式,如漂洗、晾晒等环节受天气等因素制约较大,很难形成产业规模。

  在镇政府的支持下,合作社着手建立加工厂,添置烘干机等自动化设备,将海苔粗加工转变为深加工模式,以此提高产业的竞争力。镇联村干部陈贤雨表示,合作社还准备注册海苔商标,打响品牌,推出干海苔、烤海苔等产品,提升海苔附加值,开辟更大的销售市场。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原标题:

编辑: 孙研

读者网友赴约宁海强蛟 在海边玩嗨了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7-02-21 20:15:00

视频制作:陈章升

网友展示劳动成果。

  “寒随一夜去,春还五更来。”在这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季节。由20余位《宁波日报》读者和“乡下头”粉丝、中国宁波网官方微信网友组成的采风团相约“自在宁海湾”,走进有“海上千岛湖”之称的宁海强蛟镇,感受渔家生活,聆听与海有关的故事。他们摇身一变“采苔渔民”,体验下海的艰辛;搭乘渔船“登岛”,探秘海岛风光、渔家风情;参观海洋生物博物馆,探知海底世界的奥秘。

炒海苔花生比赛。

  见证海苔从滩涂到餐桌的“变身”

  海苔花生是阿拉宁波人餐桌上常见的一道“下酒菜”,吃起来香酥脆嫩。但说起海苔的来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

  上午9时半,读者和网友来到宁海县强蛟镇王石岙村的阿七海苔专业合作社,跟随合作社负责人宋军林体验了一把“海苔变身记”。

  从合作社步行到象山港的滩涂,大概有七八分钟的路程。道路两旁,晾晒海苔的杆子随处可见。“由于海苔的生长对环境要求很高,所以很难人工养殖,只得‘靠天吃饭’”。宋军林边走边说,“海苔要经过除杂、水洗、晾晒等多道程序,才能走上市民的餐桌。”

  当一行人抵达滩涂时,看见穿着长筒雨靴的几位村民在水面上忙碌,年过五旬的村民葛时绒正在水沟里清洗刚采上来的海苔。为了赶在海水刚退潮时采摘,她早上6时不到就从家里出发了,花了将近两个小时采了一篮重约5公斤的新鲜海苔,但晒干后就只有不到1公斤了。

  看着岩石上嫩绿的海苔,网友们也跃跃欲试,向宋军林“拜师学艺”。龚先生是第一次下海,作为一名教师,他表示今天的这堂“海苔采集课”可没想象中那么简单。“滩涂里的泥土仿佛吸铁石一般把脚牢牢吸住,一不留神就会摔倒受伤。”他说。

  正月过后,王石岙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采海苔季节,四月以后进入旺采期。“眼下才刚刚开始采,只能用手一点一点抓,不能连根采。到了旺采季节,可以借助专门工具。”老宋说,采晒海苔既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网友玉芬姐感叹,亲眼看见了海苔采集过程,才体会到餐桌上的海苔来之不易。

  随后,大家会聚在海苔合作社,开始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炒海苔花生比拼”。随着香喷喷的海苔花生出锅,“马大嫂”对这一道家常小菜有了新的认识。

  王石岙村地处象山港尾,采海苔已有200余年的历史。目前,村里有60多户采苔户,竹排船12艘。去年7月,阿七海苔专业合作社成立,对海苔进行统一收购、加工,此举旨在整合区域内海苔资源,通过收购户之间的合作,规范收购标准,搭建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式销售平台,逐步形成产业化发展。

  海苔产业链的逐渐形成,也为合作社产业转型创造了契机。宋军林对一些产品出口到日本的海苔深加工企业进行了考察,发现目前产业转型最大短板在于过度依赖传统海苔加工模式,如漂洗、晾晒等环节受天气等因素制约较大,很难形成产业规模。

  在镇政府的支持下,合作社着手建立加工厂,添置烘干机等自动化设备,将海苔粗加工转变为深加工模式,以此提高产业的竞争力。镇联村干部陈贤雨表示,合作社还准备注册海苔商标,打响品牌,推出干海苔、烤海苔等产品,提升海苔附加值,开辟更大的销售市场。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原标题:

编辑: 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