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听考古专家说说发掘慈溪“秘色瓷”背后的酸甜苦辣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7-04-21 06:52:00报料热线:81850000

  先后历经2年4个月的慈溪上林湖后司岙“秘色瓷”考古发掘,终于在前不久以入选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而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在这个重大荣誉的背后,又有着考古专家们多少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呢?前天,记者和本次考古项目的带头人之一、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博士郑建明聊聊了那些事。

  最兴奋的事

  从2014年9月开始启动这次考古项目,直到2017年1月初步收官,每次有“秘色瓷”成品或者相关的瓷质匣钵出土,对郑建明来说都是一件令他可以兴奋好一阵子的大喜事。

  “不过,最兴奋的还不是发现‘秘色瓷’,而是发现刻有年号的瓷质匣钵的发现。”郑建明说,从装烧工艺上看,“秘色瓷”的出现与瓷质匣钵的使用密切相关,瓷质匣钵的胎与瓷器基本一致,极细腻坚致,匣钵之间使用釉封口,以使在烧成冷却过程中形成强还原气氛。

  可以说,没有瓷质匣钵,就不会有“秘色瓷”,所以,哪个年代出土的瓷质匣钵数量多少,直接关系着“秘色瓷”烧制的兴衰期,这也就是郑建明为什么最兴奋此事的原因。

  把这些刻有年代的瓷质匣钵发掘得差不多之后,他们就进行了统计分析。郑建明等专家发现,这种瓷质匣钵在“大中”年间前后开始出现,但普通的粗质匣钵当时仍旧在大量使用,此后比例不断提高,到了“咸通”年间前后,瓷质匣钵已占相当的比例,而“中和”年间前后完全取代了粗质匣钵,一直到五代中期,均完全使用高质量的细瓷质匣钵了。五代晚期,匣钵的颗粒又开始变粗,密封性下降。

  “因此,我们才得出结论,瓷质匣钵及由此带来的‘秘色瓷’生产,当是以后司岙为代表的上林湖地区窑场的重大发明。这个才是我的最终兴奋点,刻了年代的瓷质匣钵,帮助我们理清了‘秘色瓷’兴衰的整个时间表。”郑建明说。

  最难熬的天

  在后司岙度过的两个夏天三个冬天,郑建明除了忙于考古工作,也不忘把自己的发现和感悟通过微信朋友圈的形式记录下来。从他发的这些内容中,记者发现,不仅是他们这些考古专家,就连他们雇佣的工人也都是很不容易的。

  比如,郑建明在去年7月14日发的一条朋友圈,内容是三张照片和一句话“又到汗流浃背时”。这三张照片中的第一张是,太阳还没升起,无论男女,他们都带着宽严的草帽,穿着长袖衬衣、长裤,坐船到后司岙去开工了;第二张,在烈日炙烤下的发掘现场,大家各自在巨大的遮阳伞下,面对黄土辛勤工作;第三张,也是最能体现大家工作之辛苦的一张照片,这是一位走出遮阳伞的男性考古专家的背影,此刻,他的淡粉色T恤几乎已被汗水完全浸透,仅剩底下的一圈能看出这件T恤的本色,露出T恤外的双臂已经晒得黝黑,这与他卷起的裤腿下,白净的双腿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一到夏天,我们每天太阳还没出来,就去现场发掘,一般也就在那工作五六个小时,但最难熬的就是夏天。”郑建明腼腆地笑了笑说,“你别看现场还有这么大的遮阳伞遮挡着,其实那个基本没啥用,我们好多人都不止中暑一两次。再加上这里有山有水,荒野之地,草木茂盛,蚊蝇爬虫也多得不得了,对常人来说,没这么干过一个夏天,那种滋味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最愧疚的人

  除了去外地学习交流和偶尔回一趟杭州的家,在这个考古项目的全程中,郑建明有800多个日子都是在考古现场度过的。今年过年,他总算有机会在家待了15天。

  “终于可以好好陪陪老婆和念初三的儿子了,我愧欠家人的太多了。”郑建明告诉记者,他作为这个项目的带头人之一,白天要尽可能在现场发掘时在场,晚上又要研究分析白天挖到的有价值的物品。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除了工作还是工作,根本没有休闲的时光”。因此,虽然慈溪离杭州不过1个多小时的车程,他也无法经常回家看看老婆儿子。

  不过,记者又从他的微信朋友圈发现了一个小秘密,他晒得最多的除了工作相关的内容之外,就是他儿子临摹的各种诗词稿了。“多多少少他都受到了我这个做考古工作的父亲的影响,对古代的诗词很感兴趣,也喜欢上了写毛笔字。”说到这里,郑建明的眼中流露出了对儿子的慈爱,“念初三了,他的学业很重,还能自己抽时间,不时静下心来临摹,我还是很欣慰的。”

  最要感谢的人

  这两天,郑建明和上林湖后司岙考古队的工作人员都在忙着装箱打包一件件来自上林湖畔的“秘色瓷”,这些透着天青色的出土瓷器,即将要运往北京参加五月初的故宫展览。

  对于接踵而来的荣誉,郑建明除了要感谢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还要感谢这两年多来和他一起“并肩作战”的众多同事,尤其是那些女实习生,女考古专家。“我们这些‘女汉子’的毅力,耐心和细致,让我这个大男人也实在佩服不已。”郑建明说,他还要感谢他们请来每天24小时守在发掘现场的村民大伯们,在交通极其不方便的荒山上日夜坚守,吃得差,睡得差,却没有怨言,而且还能苦中作乐,闲的时候到湖里钓鱼打牙祭,悠哉悠哉地在太阳暴晒的帐篷里拉二胡自娱自乐。

  最后,他还要感谢一起梳理这次考古发现的专家、同行和提供技术支持的相关单位工作人员们。是所有人两年多来的不懈努力和刻苦钻研,让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就是“秘色瓷”最主要烧制地这一千年谜团终于得到了破解。

  宁波晚报记者吴震宁 通讯员邵滢

原标题:

编辑: 孙研

听考古专家说说发掘慈溪“秘色瓷”背后的酸甜苦辣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7-04-21 06:52:00

  先后历经2年4个月的慈溪上林湖后司岙“秘色瓷”考古发掘,终于在前不久以入选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而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在这个重大荣誉的背后,又有着考古专家们多少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呢?前天,记者和本次考古项目的带头人之一、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博士郑建明聊聊了那些事。

  最兴奋的事

  从2014年9月开始启动这次考古项目,直到2017年1月初步收官,每次有“秘色瓷”成品或者相关的瓷质匣钵出土,对郑建明来说都是一件令他可以兴奋好一阵子的大喜事。

  “不过,最兴奋的还不是发现‘秘色瓷’,而是发现刻有年号的瓷质匣钵的发现。”郑建明说,从装烧工艺上看,“秘色瓷”的出现与瓷质匣钵的使用密切相关,瓷质匣钵的胎与瓷器基本一致,极细腻坚致,匣钵之间使用釉封口,以使在烧成冷却过程中形成强还原气氛。

  可以说,没有瓷质匣钵,就不会有“秘色瓷”,所以,哪个年代出土的瓷质匣钵数量多少,直接关系着“秘色瓷”烧制的兴衰期,这也就是郑建明为什么最兴奋此事的原因。

  把这些刻有年代的瓷质匣钵发掘得差不多之后,他们就进行了统计分析。郑建明等专家发现,这种瓷质匣钵在“大中”年间前后开始出现,但普通的粗质匣钵当时仍旧在大量使用,此后比例不断提高,到了“咸通”年间前后,瓷质匣钵已占相当的比例,而“中和”年间前后完全取代了粗质匣钵,一直到五代中期,均完全使用高质量的细瓷质匣钵了。五代晚期,匣钵的颗粒又开始变粗,密封性下降。

  “因此,我们才得出结论,瓷质匣钵及由此带来的‘秘色瓷’生产,当是以后司岙为代表的上林湖地区窑场的重大发明。这个才是我的最终兴奋点,刻了年代的瓷质匣钵,帮助我们理清了‘秘色瓷’兴衰的整个时间表。”郑建明说。

  最难熬的天

  在后司岙度过的两个夏天三个冬天,郑建明除了忙于考古工作,也不忘把自己的发现和感悟通过微信朋友圈的形式记录下来。从他发的这些内容中,记者发现,不仅是他们这些考古专家,就连他们雇佣的工人也都是很不容易的。

  比如,郑建明在去年7月14日发的一条朋友圈,内容是三张照片和一句话“又到汗流浃背时”。这三张照片中的第一张是,太阳还没升起,无论男女,他们都带着宽严的草帽,穿着长袖衬衣、长裤,坐船到后司岙去开工了;第二张,在烈日炙烤下的发掘现场,大家各自在巨大的遮阳伞下,面对黄土辛勤工作;第三张,也是最能体现大家工作之辛苦的一张照片,这是一位走出遮阳伞的男性考古专家的背影,此刻,他的淡粉色T恤几乎已被汗水完全浸透,仅剩底下的一圈能看出这件T恤的本色,露出T恤外的双臂已经晒得黝黑,这与他卷起的裤腿下,白净的双腿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一到夏天,我们每天太阳还没出来,就去现场发掘,一般也就在那工作五六个小时,但最难熬的就是夏天。”郑建明腼腆地笑了笑说,“你别看现场还有这么大的遮阳伞遮挡着,其实那个基本没啥用,我们好多人都不止中暑一两次。再加上这里有山有水,荒野之地,草木茂盛,蚊蝇爬虫也多得不得了,对常人来说,没这么干过一个夏天,那种滋味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最愧疚的人

  除了去外地学习交流和偶尔回一趟杭州的家,在这个考古项目的全程中,郑建明有800多个日子都是在考古现场度过的。今年过年,他总算有机会在家待了15天。

  “终于可以好好陪陪老婆和念初三的儿子了,我愧欠家人的太多了。”郑建明告诉记者,他作为这个项目的带头人之一,白天要尽可能在现场发掘时在场,晚上又要研究分析白天挖到的有价值的物品。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除了工作还是工作,根本没有休闲的时光”。因此,虽然慈溪离杭州不过1个多小时的车程,他也无法经常回家看看老婆儿子。

  不过,记者又从他的微信朋友圈发现了一个小秘密,他晒得最多的除了工作相关的内容之外,就是他儿子临摹的各种诗词稿了。“多多少少他都受到了我这个做考古工作的父亲的影响,对古代的诗词很感兴趣,也喜欢上了写毛笔字。”说到这里,郑建明的眼中流露出了对儿子的慈爱,“念初三了,他的学业很重,还能自己抽时间,不时静下心来临摹,我还是很欣慰的。”

  最要感谢的人

  这两天,郑建明和上林湖后司岙考古队的工作人员都在忙着装箱打包一件件来自上林湖畔的“秘色瓷”,这些透着天青色的出土瓷器,即将要运往北京参加五月初的故宫展览。

  对于接踵而来的荣誉,郑建明除了要感谢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还要感谢这两年多来和他一起“并肩作战”的众多同事,尤其是那些女实习生,女考古专家。“我们这些‘女汉子’的毅力,耐心和细致,让我这个大男人也实在佩服不已。”郑建明说,他还要感谢他们请来每天24小时守在发掘现场的村民大伯们,在交通极其不方便的荒山上日夜坚守,吃得差,睡得差,却没有怨言,而且还能苦中作乐,闲的时候到湖里钓鱼打牙祭,悠哉悠哉地在太阳暴晒的帐篷里拉二胡自娱自乐。

  最后,他还要感谢一起梳理这次考古发现的专家、同行和提供技术支持的相关单位工作人员们。是所有人两年多来的不懈努力和刻苦钻研,让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就是“秘色瓷”最主要烧制地这一千年谜团终于得到了破解。

  宁波晚报记者吴震宁 通讯员邵滢

原标题:

编辑: 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