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牛!宁波高一女生的这篇作文获全国一等奖 她写了啥?
稿源: 甬派客户端   2017-04-22 07:11:00报料热线:81850000

(胡潇尹同学)

  第十二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2016-2017)全国总决赛暨颁奖典礼近日在安徽合肥举行。本次作文大赛,以“创新世界,我来了”为主题,采用现场选题、现场演讲的形式,来考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和临场应变的能力。

  来自慈溪慈中书院的高一女生胡潇尹同学,经过笔试、口试和演讲三个环节的考验,在全国22个赛区181名学生中脱颖而出,获得第十二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2016-2017)全国总决赛一等奖的殊荣。

  胡潇尹同学的作文题目为《继承与创新》,由黄孟轲老师指导。值得一提的是,黄孟轲的老师是慈溪最有名的语文老师。他拒绝高薪家教,静心于教书育人,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浙江省功勋教师等荣誉称号。

  黄老师指导的200多篇学生习作在《当代》、《中国校园文学》、《作文通讯》等报刊发表,指导90余篇学生习作在全国新概念等作文大赛等比赛中获奖。

  他指导培养的学生岑孟棒、王文雅、高昭军、高一洋等8位学生,被《萌芽》杂志等媒体誉为中国“80后”重要作家。黄老师本人也获得全国最佳作文指导奖与一等指导奖等十余次。

  才女的作文来了!请欣赏。

  《继承与创新》

  文| 慈中书院高一(2)班 胡潇尹

  金线穿钱,乱石铺街,波磔奇古形翩翩,作字如写兰。以前有一段时间,我酷爱临摹板桥书法,没有仔细了解过它的渊源,只觉得板桥体偃仰有致,颇有趣味。当我自觉临摹得了得时便拿给我的书法老师看,他对此不置可否,却说:“这板桥书法你也就是临摹临摹就算了用它来写别的字就不像了,不然还叫什么板桥体。这些字看起来像是一路的,又像是各路的。”

  我唯有的一本板桥体书法帖,即燮翁《行书自作唐多令词扇》的副本,翻开第一页,头一字便是“绝”。在压制人才发展,摧残人才天性的清王朝。“扬州八怪”以一种不合乎世俗审美的姿态跃然史册之上。板桥体的一折勾,乃是他规矩的放纵,以提笔,是他任意节律中的神采;一撇,则满是傲气;在他最后一捺的收尾之处,我分明感受到那儿涌动着他挣脱束缚与蔑视权贵的蓬勃力量。无一不是有情感的笔画,点提,撇捺,使转如乐行于耳,鸟飞于空,鱼游于水。

  我对着字帖看了很久很久,说实话那时造诣尚浅的我,在书法上实在看不出什么门道来。

  也许是出于模仿不出神采的不甘,我固执的提笔,点墨,深吸一口气,将力道注于指尖,甚至是站起身来写,希望能够临摹出不亚于郑板桥的书法。绝,绝,绝……一个绝字,我写了又写,直到整张熟宣都写变了绝字。而此间自己看来,笔画粗粗细细,态势欹欹斜斜,满目大小,长短,胖瘦,疏密错落穿插,我不禁笑出了声,高兴得把墨笔往砚台里一戳。

  老师看了我这癫狂的样子,一把摁下了满当的纸——

  “写了这么多,不还是一个绝字?写了这么多绝,还不是照着人家的样子写?你有他那种愤世嫉俗的感情吗?”,他从案板底下抽出一张新的宣纸放在我桌上,“你倒不如写点自己的出来,琢磨琢磨你以前学过的楷书啊,行书啊,小草啊,看看这三个混搭起来能不能写出第二个板桥体呢!”

  随后老师告诉我说,板桥体是把楷﹑隶﹑行﹑草四书糅合一体,并加入了画竹﹑兰的笔意,自成了一派。除了感叹,我很难再说出其他的感受。

  又一次,我极为用心的写了同一个绝字——毫无生气! 没有在意气用事了,我认真的看了很久很久,只是看着一个绝字——板桥书法之绝,不就是绝在它“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吗?

  后人对板桥书法的模仿,只能是有其形而无其神。然而,总有人不相信这一种原则。现在,当文学与时尚产生了关联,似乎文学创作也能产业化发展,作家也能一个模子批量生产了。我每每去书店,畅销书由悬疑小说到青春文学,抑或通俗哲理,花样总在翻新,却大都千篇一律。所有的价值最终都只剩下时间,时间会滤去所有跟风的作品,最终只留下一部或几部体现时代精神,带有自身特点的作品。

  何不且看看古人。

  想得钱钟书先生曾说:“宋人学唐诗不像唐诗,明人学唐诗像唐诗。”在他以为,宋人学唐诗的境界之高全高在“不像”上了。我不禁为钱老先生是见解舒眉浅笑。诚然,在继承之上创新,才有了宋词的美妙生趣,而不是单单改名换姓为“宋诗”。其间的引渡者,便是继承与创新了。

  回望南唐,李煜将伶人乐工于花前月下,青楼勾栏的娱乐工具加之以亡国之痛,人世感慨,使得词在他的笔下眼界扩大,至此成了士大夫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

  而说及宋词,豪放词派,自北宋的范仲淹开其风,苏轼继之以发扬光大。东坡横放杰出,自是曲子内缚不住者,他用这种出自教坊里巷的文词来书写胸襟。在他手中,凡可以入诗的,都可以入词。想必陆师道所说“以诗为词”不外乎于此吧?想他一曲江城子,开了宋词的先河,道出了如许的射天狼的豪情。

  记得初中时语文老师与我们谈及诗词文化中继承与创新的问题,同桌问我怎么看,我说:“以前的好诗就是老子,后来写出来的新诗就是小子。它们就是老子与小子的关系。”那是我们一笑而过,如今细细想来,创新就是在前人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前人是老子,后人是小子。老子小子同为一脉,却不尽相同,那么同样的意思,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发展,那不亦是老子与小子的关系么?

  老师讲王羲之,讲徐悲鸿,讲颜真卿,讲这些人在艺术上的继承之上的创新。在罗曼罗兰眼里,拙劣的艺术家永远带着别人的眼睛。如果我算半个艺术家,那不就是他认为的拙劣吗?

  而可否还记得民国时代的慈溪龙山人虞洽卿呢,那个背着布包搞水路运输的生意人,开创民间第一家三北航运公司的资本家,秉承着宁波帮“不守摊”思想踏遍海陆中外。由他看来,创新是一种勇气,一种发展,继承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智慧与选择。

  创新与继承,抑或说是鱼与水的关系吧。鱼没有了水,只能在沙坑里动弹着等待死亡,那么换言之,失去了继承,再好的创新也会成为空中楼阁,难有长久的生命力。然大部分河流不会止步于湖泊,而是继续奔腾,流向海洋,倘若简单地继承,那便是模仿或是盲从,是不会流动的河流,最终将变成没有波澜的死海,也就在沉默中死亡了。

  所以,继承与创新同等的重要。

  我想这就是板桥书法予以我最好的启示了罢。郑板桥也说过:“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不落窠臼,另辟蹊径。

  继承与创新,创新与继承,它们就这样开启了不间断的探索于新事物的诞生。在这继承与创新的循环中,旧时代在慢慢过去,新星在上升。有人说:

  一流的人创新;

  二流的人模仿;

  三流的人盲从。

  ——那么我想,最入流的便是继承与创新的结合了罢。《创世论》中记载:“上帝用六天的时间创造了世界,最后一天,他照着自己的模样,创造出了不同的人。”所以,我们每个人的出生,又何尝不是是一门继承与创新的学问的开始呢?

  “你要学,但也不能只知道学。”最后老师的话,我想,予以我的不仅仅是书法的启示。我搁下了笔,收起了这段时间我狂热的板桥体,放下了以临摹为骄傲的想法。想起刚进翰林书法高级班时校长说过练习书法的宗旨:字是自己写的。学书法,是让你会写,不是会画。于是我翻了许多以前练的各路书法。不记得是几天之后的事了,成堆的作业做到我心中烦闷郁结。习惯性的走到书房,不自觉的提笔就是一个绝字。少了临摹的僵硬,剑拔弩张的笔画却处处凸显着我的心情——也没有乱涂乱画,更重要的,多了我赋予它的生气。

  或许比不上任何一位大家的墨宝,但这是我写过最好的“板桥书法”。“不落俗套,个性张扬”,这是我的板桥体。

  莫要守着先人的包袱在索居之中泯灭了,创新需要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的勇气,打开他们留下的包裹——成就不能只遗留在历史的风烟中,拾起这些成就,继承前人的创新,创新后人的继承。

  记者沈莉萍

原标题:

编辑: 孙研

牛!宁波高一女生的这篇作文获全国一等奖 她写了啥?

稿源: 甬派客户端 2017-04-22 07:11:00

(胡潇尹同学)

  第十二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2016-2017)全国总决赛暨颁奖典礼近日在安徽合肥举行。本次作文大赛,以“创新世界,我来了”为主题,采用现场选题、现场演讲的形式,来考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和临场应变的能力。

  来自慈溪慈中书院的高一女生胡潇尹同学,经过笔试、口试和演讲三个环节的考验,在全国22个赛区181名学生中脱颖而出,获得第十二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2016-2017)全国总决赛一等奖的殊荣。

  胡潇尹同学的作文题目为《继承与创新》,由黄孟轲老师指导。值得一提的是,黄孟轲的老师是慈溪最有名的语文老师。他拒绝高薪家教,静心于教书育人,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浙江省功勋教师等荣誉称号。

  黄老师指导的200多篇学生习作在《当代》、《中国校园文学》、《作文通讯》等报刊发表,指导90余篇学生习作在全国新概念等作文大赛等比赛中获奖。

  他指导培养的学生岑孟棒、王文雅、高昭军、高一洋等8位学生,被《萌芽》杂志等媒体誉为中国“80后”重要作家。黄老师本人也获得全国最佳作文指导奖与一等指导奖等十余次。

  才女的作文来了!请欣赏。

  《继承与创新》

  文| 慈中书院高一(2)班 胡潇尹

  金线穿钱,乱石铺街,波磔奇古形翩翩,作字如写兰。以前有一段时间,我酷爱临摹板桥书法,没有仔细了解过它的渊源,只觉得板桥体偃仰有致,颇有趣味。当我自觉临摹得了得时便拿给我的书法老师看,他对此不置可否,却说:“这板桥书法你也就是临摹临摹就算了用它来写别的字就不像了,不然还叫什么板桥体。这些字看起来像是一路的,又像是各路的。”

  我唯有的一本板桥体书法帖,即燮翁《行书自作唐多令词扇》的副本,翻开第一页,头一字便是“绝”。在压制人才发展,摧残人才天性的清王朝。“扬州八怪”以一种不合乎世俗审美的姿态跃然史册之上。板桥体的一折勾,乃是他规矩的放纵,以提笔,是他任意节律中的神采;一撇,则满是傲气;在他最后一捺的收尾之处,我分明感受到那儿涌动着他挣脱束缚与蔑视权贵的蓬勃力量。无一不是有情感的笔画,点提,撇捺,使转如乐行于耳,鸟飞于空,鱼游于水。

  我对着字帖看了很久很久,说实话那时造诣尚浅的我,在书法上实在看不出什么门道来。

  也许是出于模仿不出神采的不甘,我固执的提笔,点墨,深吸一口气,将力道注于指尖,甚至是站起身来写,希望能够临摹出不亚于郑板桥的书法。绝,绝,绝……一个绝字,我写了又写,直到整张熟宣都写变了绝字。而此间自己看来,笔画粗粗细细,态势欹欹斜斜,满目大小,长短,胖瘦,疏密错落穿插,我不禁笑出了声,高兴得把墨笔往砚台里一戳。

  老师看了我这癫狂的样子,一把摁下了满当的纸——

  “写了这么多,不还是一个绝字?写了这么多绝,还不是照着人家的样子写?你有他那种愤世嫉俗的感情吗?”,他从案板底下抽出一张新的宣纸放在我桌上,“你倒不如写点自己的出来,琢磨琢磨你以前学过的楷书啊,行书啊,小草啊,看看这三个混搭起来能不能写出第二个板桥体呢!”

  随后老师告诉我说,板桥体是把楷﹑隶﹑行﹑草四书糅合一体,并加入了画竹﹑兰的笔意,自成了一派。除了感叹,我很难再说出其他的感受。

  又一次,我极为用心的写了同一个绝字——毫无生气! 没有在意气用事了,我认真的看了很久很久,只是看着一个绝字——板桥书法之绝,不就是绝在它“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吗?

  后人对板桥书法的模仿,只能是有其形而无其神。然而,总有人不相信这一种原则。现在,当文学与时尚产生了关联,似乎文学创作也能产业化发展,作家也能一个模子批量生产了。我每每去书店,畅销书由悬疑小说到青春文学,抑或通俗哲理,花样总在翻新,却大都千篇一律。所有的价值最终都只剩下时间,时间会滤去所有跟风的作品,最终只留下一部或几部体现时代精神,带有自身特点的作品。

  何不且看看古人。

  想得钱钟书先生曾说:“宋人学唐诗不像唐诗,明人学唐诗像唐诗。”在他以为,宋人学唐诗的境界之高全高在“不像”上了。我不禁为钱老先生是见解舒眉浅笑。诚然,在继承之上创新,才有了宋词的美妙生趣,而不是单单改名换姓为“宋诗”。其间的引渡者,便是继承与创新了。

  回望南唐,李煜将伶人乐工于花前月下,青楼勾栏的娱乐工具加之以亡国之痛,人世感慨,使得词在他的笔下眼界扩大,至此成了士大夫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

  而说及宋词,豪放词派,自北宋的范仲淹开其风,苏轼继之以发扬光大。东坡横放杰出,自是曲子内缚不住者,他用这种出自教坊里巷的文词来书写胸襟。在他手中,凡可以入诗的,都可以入词。想必陆师道所说“以诗为词”不外乎于此吧?想他一曲江城子,开了宋词的先河,道出了如许的射天狼的豪情。

  记得初中时语文老师与我们谈及诗词文化中继承与创新的问题,同桌问我怎么看,我说:“以前的好诗就是老子,后来写出来的新诗就是小子。它们就是老子与小子的关系。”那是我们一笑而过,如今细细想来,创新就是在前人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前人是老子,后人是小子。老子小子同为一脉,却不尽相同,那么同样的意思,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发展,那不亦是老子与小子的关系么?

  老师讲王羲之,讲徐悲鸿,讲颜真卿,讲这些人在艺术上的继承之上的创新。在罗曼罗兰眼里,拙劣的艺术家永远带着别人的眼睛。如果我算半个艺术家,那不就是他认为的拙劣吗?

  而可否还记得民国时代的慈溪龙山人虞洽卿呢,那个背着布包搞水路运输的生意人,开创民间第一家三北航运公司的资本家,秉承着宁波帮“不守摊”思想踏遍海陆中外。由他看来,创新是一种勇气,一种发展,继承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智慧与选择。

  创新与继承,抑或说是鱼与水的关系吧。鱼没有了水,只能在沙坑里动弹着等待死亡,那么换言之,失去了继承,再好的创新也会成为空中楼阁,难有长久的生命力。然大部分河流不会止步于湖泊,而是继续奔腾,流向海洋,倘若简单地继承,那便是模仿或是盲从,是不会流动的河流,最终将变成没有波澜的死海,也就在沉默中死亡了。

  所以,继承与创新同等的重要。

  我想这就是板桥书法予以我最好的启示了罢。郑板桥也说过:“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不落窠臼,另辟蹊径。

  继承与创新,创新与继承,它们就这样开启了不间断的探索于新事物的诞生。在这继承与创新的循环中,旧时代在慢慢过去,新星在上升。有人说:

  一流的人创新;

  二流的人模仿;

  三流的人盲从。

  ——那么我想,最入流的便是继承与创新的结合了罢。《创世论》中记载:“上帝用六天的时间创造了世界,最后一天,他照着自己的模样,创造出了不同的人。”所以,我们每个人的出生,又何尝不是是一门继承与创新的学问的开始呢?

  “你要学,但也不能只知道学。”最后老师的话,我想,予以我的不仅仅是书法的启示。我搁下了笔,收起了这段时间我狂热的板桥体,放下了以临摹为骄傲的想法。想起刚进翰林书法高级班时校长说过练习书法的宗旨:字是自己写的。学书法,是让你会写,不是会画。于是我翻了许多以前练的各路书法。不记得是几天之后的事了,成堆的作业做到我心中烦闷郁结。习惯性的走到书房,不自觉的提笔就是一个绝字。少了临摹的僵硬,剑拔弩张的笔画却处处凸显着我的心情——也没有乱涂乱画,更重要的,多了我赋予它的生气。

  或许比不上任何一位大家的墨宝,但这是我写过最好的“板桥书法”。“不落俗套,个性张扬”,这是我的板桥体。

  莫要守着先人的包袱在索居之中泯灭了,创新需要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的勇气,打开他们留下的包裹——成就不能只遗留在历史的风烟中,拾起这些成就,继承前人的创新,创新后人的继承。

  记者沈莉萍

原标题:

编辑: 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