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宁波有位公安部特聘的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专家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7-04-23 14:17: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中国宁波网讯(记者 王晓峰 通讯员 孙波 王岑) 他,也是公安队伍中的一员,但常隐于幕后,不做台前英雄。他的武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警械,而是各种代码、机器算法以及海量的数据。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最易发生哪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被捕犯罪嫌疑人在交代案情时是否有所隐瞒,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他都能够进行“人肉预警”。

  他的名字叫夏琳。今年38岁的他是宁波市反虚假信息欺诈中心的主要负责人,也是我市唯一一位被公安部特聘为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专家组成员的民警,而这样的专家全省只有两位。从初出茅庐的刑警,到办案经验丰富的网警,再到整天与“大数据”打交道的专业岗位技术人才,他用满腔热情,把人生最美好的15年青春奉献给了平安事业。

  虚拟世界砺青春:

  被新型诈骗案件“逼”出来的创新专家

  我省最年轻的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专家是怎样炼成的呢?

  2002年时,夏琳成为一名基层刑侦民警,看现场、追逃、出差抓嫌犯,是刑侦永远不变的符号。他的蜕变发生在2009年,当时全国各地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高发,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这种新出现的犯罪,往往与跨区域、跨境作案相结合,没有直接的现场,这些因素都给案件侦破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每次看到那些受害人上门来询问案件侦破情况,我都觉得很窝囊:不告诉他们真实情况吧,心里难安;告诉他们吧,又怕他们接受不了现实。尤其是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被骗得倾家荡产,我的心里很难受!”夏琳说,那会大家的压力都很大,因为在案件侦破过程中,传统的侦查模式根本无法侦破此类新型犯罪,费时费力得到的线索,追查下去的结果是处处碰壁,最终就连犯罪嫌疑人实际作案地点及作案流程都无法掌握。就在这一刻,他的心里萌生出了“要想办法让骗子好看”的心思。

  憋屈,有时候也是一种动力;创新,有时候同样需要压力。夏琳的初出茅庐之战,也是他的“封神之战”,那就是全国闻名的“1011”特大电信诈骗案件。2009年9月9日,原江东园丁小区一居民遭遇冒充公检法类电信诈骗,被骗9万多元。当时因为人手紧张,身为刑侦民警的夏琳临危受命,被临时抽调过来办理此案。“当时我们团队就在思考,传统的侦查手法对这类案件效果有限,那么就要重新调整侦破思路,探索一种全新的侦查模式。”夏琳说,啃别人啃不动的线索,想别人想不到的办法,这是案件侦破的开门钥匙。他们就选中了“电话信令点”作为切入点,在与电信工程师多次沟通交流并学习后,开创出了以信令点编码反向追踪法为核心的信息流侦查模式。这套新型侦查模式帮助夏琳所在团队摸到了第一条“狐狸尾巴”——这个特大跨境电信诈骗犯罪集团已在全国28个省市疯狂作案数百起,涉及金额超过1亿元。

  “第一步成功后,第二步就是数据应用。那会数字办公刚刚起步,大多数资料是纸质版本的,我们搜集到的涉案电话信息就有170万余条,涉案银行账户1000多个、交易信息10万余条。”夏琳说,那会“白加黑”是家常便饭,他们加班加点,足足花了2个多月的时间,才将资料由“厚”变“薄”,筛选出有用线索进行对比,匹配并还原出一条条诈骗线路。这份“数据”为案件的侦破立下了汗马功劳。2010年6月21日,在两岸警方的紧密协作下,以台湾人赖某夫妇为首的一个庞大的跨国跨境电信诈骗犯罪团伙被捣毁。此役共抓获犯罪嫌疑人148名,收缴用于作案的服务器113台,捣毁诈骗窝点及地下洗钱场所57处。这起案件在当时是极其轰动的,涉案金额大、犯案数量多、受害群众分布之广,在当时堪称国内之最。

  夏琳也因此被聘为公安部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专家组成员和全省侦办通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侦查专家。

  革新警务擂战鼓:

  从汗水警务向智慧警务转变的先行者

  夏琳对于“POLICE”这个英文单词情有独钟。他在初中时曾听人说起过,“POLICE”的每一个字符都是一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它们分别代表着激情和热忱(passion)、义务和责任(obligation)、忠心和忠诚(loyalty)、智慧和聪明(intelligence)、平常和普通(common)、期望和期待(expect)的含义。

  这些含义该如何去体现呢?直到多年以后,他幸运地成为了一名人民警察,才真切体会到,民警就是要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看得更重;民警就是要用自己坚实的肩膀去扛起保护人民的重任;民警就是要把为人民排忧解难作为自己应尽的一种义务……

  2006年之后,职业、团伙犯罪开始出现,流窜作案增多。互联网时代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为新型犯罪提供了隐身之所。发生在不同地方的案子是否为同一伙人所为,看似没有关联的两个人是否存在蛛丝马迹的联系,夏琳深切感受到传统的汗水警务有点力不从心,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它也需要“修补”,和企业一样进行转型升级,向智慧警务转变。

  夏琳在充当着智慧警务先行者的角色,互联网成了他最好的老师。和一般的“程序猿”不同,他善于思考的是人性,将人、事件置于社会原生态的大背景下,放在人性的坐标上去考量,进而整合数据,抽丝剥茧,将网络世界中一个模糊而又虚拟的人物具象化。

  夏琳也有自己的“痛苦”。他的烦恼就在于自己的工作经验有时候是负资产,用不上。因为传统的案件,办一起就多一份经验;而新型电信网络犯罪,时刻在更新换代,套用原来的经验去办案,撞墙的概率很高。“所以我们这行一直强调‘师夷长技以制夷’。如果你不把自己放在犯罪嫌疑人的位置上去思考他的作案手法以及相应的针对策略,那么案件就难破了。”夏琳说,他认为智慧警务不单单是指大数据的应用,还有人的作用。因为计算机只能帮忙解决层级关系,而人的作用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对数据进行分析归类,找出其中的规律。

  夏琳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干的。前不久,他们抓获了一个电信网络诈骗团伙,得知这伙人有一个月的时间在北京活动过,但这次没有数据支撑。为了搞清楚其中的状况,夏琳等人从他们的工资单入手,从收入多寡判断出他们在那个月有没有作案。之后又借助大数据进行案件的关键词对比,终于找到了突破口。

  夏琳因此形成了一个习惯,每个案子办结后,都要写上一篇长长的总结论文,就数据分析过程中碰到的疑点、难点,解决的路径、思路,详述其中。他一次次与犯罪嫌疑人深谈,除挖掘作案思路、手法外,还要详细询问犯罪嫌疑人在作案过程中碰到的各种情况,便于在今后的工作中举一反三。他还组建起了一个“智库”朋友圈,里面有来自金融行业、通讯行业、网络科技行业的各类工程师、程序员、专家学者,日积月累,水滴石穿,他努力使自己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辛勤的付出总有回报。在夏琳办公室的一个柜子里,放满了各种奖状和奖杯:荣立个人一等功、三等功各一次,全国优秀人民警察、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全省政法系统优秀党员干警、全省优秀人民警察、浙江省青年岗位能手、宁波最美警察暨宁波市第三届“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江东区十大杰出青年、江东区十佳政法干警……

  夏琳说:“荣誉已经过去,今后的公安工作,‘大数据’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忽视人员的重要性。同时,学习的道路永无止境,我将继续努力,用‘大数据’与犯罪行为作斗争。”

  无声战场显身手:

  新时期的数字警察让破案如虎添翼

  在“1011”特大电信诈骗案侦破后,夏琳又凭借这套新型侦查模式,先后参与了公安部“8.30”、“11.30”等跨境电信网络诈骗专案的侦办,都取得了成功。这些案件成为了夏琳成长的养分,特殊的经历让他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数据”也能成为破案好帮手。

  2011年,夏琳工作调动,成为了一名网警,他与“数据男”的距离更近了一步。网警生涯是夏琳“修·补”人生的开始,“修”就是修炼,“补”就是补上侦查的漏洞。在网警大队工作的三年里,夏琳接触到了很多破案新知识,也有了更深的感悟。用他自己的话说,以前打击敌人只有一把“剑”,现在进入了“兵器库”,学得好届时十八般武艺都能让不法分子尝个遍。

  夏琳说,打击如今的新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没有大数据的支撑,那么打击的只能是其中一个环节。“我曾经经手过一起网上代办信用卡的诈骗案件,以往的侦查方式是从查资金链下手,但现在从网络下手另有收获。”夏琳说,他们从付款二维码入手,通过技术手段找到了背后的钓鱼网站,又顺藤摸瓜发现了网站的后台管理人员情况。“现在的诈骗与以前不同,如今是分段式的,信息买卖的、做钓鱼网站的,还有负责诈骗的,都不是同一伙人。以前的侦查方式只能抓其中一部分,而现在利用‘大数据’打击的好处就在于全覆盖,一个都跑不了。”

  类似的案例还有不少。比如夏琳曾参与过的某起公安部督办案件,犯罪嫌疑人落网,但对方只肯承认有账可查的几起诈骗行为。如果只按此定罪,只能就案论案,显然嫌疑人是避重就轻了。而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大数据分析师的夏琳就发挥作用了,他所在的团队通过对嫌疑人使用过的ipad留存的数据进行提取,发现对方交代的案件只是冰山一角。最终,在夏琳等人的查漏补缺下,“罪责不匹配”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经过这些年的沉淀,如今的夏琳更有“大神”味了。他曾被选派到全国打击电信诈骗犯罪工作培训班担任专家组教员,对来自北京、天津等28个地方的620名侦查员进行全程授课。他又先后辗转吉林、山东等6省12地,以“‘1011’专案侦办流程”为题,细致讲解了电信诈骗侦办技巧,为全国打响侦破电信网络诈骗新型犯罪案件侦破奠定了基础。

  这些成绩的取得,可以说是大数据带来的红利,也可以说是“爱民之情”转化而来的动力,是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结出的果实。夏琳说,他们拼命学技术、动脑筋,就是希望像山东徐玉玉案那样的悲剧不要再发生了。

原标题:

编辑: 杜寅

宁波有位公安部特聘的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专家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7-04-23 14:17:00

  中国宁波网讯(记者 王晓峰 通讯员 孙波 王岑) 他,也是公安队伍中的一员,但常隐于幕后,不做台前英雄。他的武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警械,而是各种代码、机器算法以及海量的数据。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最易发生哪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被捕犯罪嫌疑人在交代案情时是否有所隐瞒,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他都能够进行“人肉预警”。

  他的名字叫夏琳。今年38岁的他是宁波市反虚假信息欺诈中心的主要负责人,也是我市唯一一位被公安部特聘为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专家组成员的民警,而这样的专家全省只有两位。从初出茅庐的刑警,到办案经验丰富的网警,再到整天与“大数据”打交道的专业岗位技术人才,他用满腔热情,把人生最美好的15年青春奉献给了平安事业。

  虚拟世界砺青春:

  被新型诈骗案件“逼”出来的创新专家

  我省最年轻的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专家是怎样炼成的呢?

  2002年时,夏琳成为一名基层刑侦民警,看现场、追逃、出差抓嫌犯,是刑侦永远不变的符号。他的蜕变发生在2009年,当时全国各地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高发,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这种新出现的犯罪,往往与跨区域、跨境作案相结合,没有直接的现场,这些因素都给案件侦破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每次看到那些受害人上门来询问案件侦破情况,我都觉得很窝囊:不告诉他们真实情况吧,心里难安;告诉他们吧,又怕他们接受不了现实。尤其是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被骗得倾家荡产,我的心里很难受!”夏琳说,那会大家的压力都很大,因为在案件侦破过程中,传统的侦查模式根本无法侦破此类新型犯罪,费时费力得到的线索,追查下去的结果是处处碰壁,最终就连犯罪嫌疑人实际作案地点及作案流程都无法掌握。就在这一刻,他的心里萌生出了“要想办法让骗子好看”的心思。

  憋屈,有时候也是一种动力;创新,有时候同样需要压力。夏琳的初出茅庐之战,也是他的“封神之战”,那就是全国闻名的“1011”特大电信诈骗案件。2009年9月9日,原江东园丁小区一居民遭遇冒充公检法类电信诈骗,被骗9万多元。当时因为人手紧张,身为刑侦民警的夏琳临危受命,被临时抽调过来办理此案。“当时我们团队就在思考,传统的侦查手法对这类案件效果有限,那么就要重新调整侦破思路,探索一种全新的侦查模式。”夏琳说,啃别人啃不动的线索,想别人想不到的办法,这是案件侦破的开门钥匙。他们就选中了“电话信令点”作为切入点,在与电信工程师多次沟通交流并学习后,开创出了以信令点编码反向追踪法为核心的信息流侦查模式。这套新型侦查模式帮助夏琳所在团队摸到了第一条“狐狸尾巴”——这个特大跨境电信诈骗犯罪集团已在全国28个省市疯狂作案数百起,涉及金额超过1亿元。

  “第一步成功后,第二步就是数据应用。那会数字办公刚刚起步,大多数资料是纸质版本的,我们搜集到的涉案电话信息就有170万余条,涉案银行账户1000多个、交易信息10万余条。”夏琳说,那会“白加黑”是家常便饭,他们加班加点,足足花了2个多月的时间,才将资料由“厚”变“薄”,筛选出有用线索进行对比,匹配并还原出一条条诈骗线路。这份“数据”为案件的侦破立下了汗马功劳。2010年6月21日,在两岸警方的紧密协作下,以台湾人赖某夫妇为首的一个庞大的跨国跨境电信诈骗犯罪团伙被捣毁。此役共抓获犯罪嫌疑人148名,收缴用于作案的服务器113台,捣毁诈骗窝点及地下洗钱场所57处。这起案件在当时是极其轰动的,涉案金额大、犯案数量多、受害群众分布之广,在当时堪称国内之最。

  夏琳也因此被聘为公安部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专家组成员和全省侦办通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侦查专家。

  革新警务擂战鼓:

  从汗水警务向智慧警务转变的先行者

  夏琳对于“POLICE”这个英文单词情有独钟。他在初中时曾听人说起过,“POLICE”的每一个字符都是一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它们分别代表着激情和热忱(passion)、义务和责任(obligation)、忠心和忠诚(loyalty)、智慧和聪明(intelligence)、平常和普通(common)、期望和期待(expect)的含义。

  这些含义该如何去体现呢?直到多年以后,他幸运地成为了一名人民警察,才真切体会到,民警就是要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看得更重;民警就是要用自己坚实的肩膀去扛起保护人民的重任;民警就是要把为人民排忧解难作为自己应尽的一种义务……

  2006年之后,职业、团伙犯罪开始出现,流窜作案增多。互联网时代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为新型犯罪提供了隐身之所。发生在不同地方的案子是否为同一伙人所为,看似没有关联的两个人是否存在蛛丝马迹的联系,夏琳深切感受到传统的汗水警务有点力不从心,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它也需要“修补”,和企业一样进行转型升级,向智慧警务转变。

  夏琳在充当着智慧警务先行者的角色,互联网成了他最好的老师。和一般的“程序猿”不同,他善于思考的是人性,将人、事件置于社会原生态的大背景下,放在人性的坐标上去考量,进而整合数据,抽丝剥茧,将网络世界中一个模糊而又虚拟的人物具象化。

  夏琳也有自己的“痛苦”。他的烦恼就在于自己的工作经验有时候是负资产,用不上。因为传统的案件,办一起就多一份经验;而新型电信网络犯罪,时刻在更新换代,套用原来的经验去办案,撞墙的概率很高。“所以我们这行一直强调‘师夷长技以制夷’。如果你不把自己放在犯罪嫌疑人的位置上去思考他的作案手法以及相应的针对策略,那么案件就难破了。”夏琳说,他认为智慧警务不单单是指大数据的应用,还有人的作用。因为计算机只能帮忙解决层级关系,而人的作用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对数据进行分析归类,找出其中的规律。

  夏琳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干的。前不久,他们抓获了一个电信网络诈骗团伙,得知这伙人有一个月的时间在北京活动过,但这次没有数据支撑。为了搞清楚其中的状况,夏琳等人从他们的工资单入手,从收入多寡判断出他们在那个月有没有作案。之后又借助大数据进行案件的关键词对比,终于找到了突破口。

  夏琳因此形成了一个习惯,每个案子办结后,都要写上一篇长长的总结论文,就数据分析过程中碰到的疑点、难点,解决的路径、思路,详述其中。他一次次与犯罪嫌疑人深谈,除挖掘作案思路、手法外,还要详细询问犯罪嫌疑人在作案过程中碰到的各种情况,便于在今后的工作中举一反三。他还组建起了一个“智库”朋友圈,里面有来自金融行业、通讯行业、网络科技行业的各类工程师、程序员、专家学者,日积月累,水滴石穿,他努力使自己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辛勤的付出总有回报。在夏琳办公室的一个柜子里,放满了各种奖状和奖杯:荣立个人一等功、三等功各一次,全国优秀人民警察、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全省政法系统优秀党员干警、全省优秀人民警察、浙江省青年岗位能手、宁波最美警察暨宁波市第三届“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江东区十大杰出青年、江东区十佳政法干警……

  夏琳说:“荣誉已经过去,今后的公安工作,‘大数据’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忽视人员的重要性。同时,学习的道路永无止境,我将继续努力,用‘大数据’与犯罪行为作斗争。”

  无声战场显身手:

  新时期的数字警察让破案如虎添翼

  在“1011”特大电信诈骗案侦破后,夏琳又凭借这套新型侦查模式,先后参与了公安部“8.30”、“11.30”等跨境电信网络诈骗专案的侦办,都取得了成功。这些案件成为了夏琳成长的养分,特殊的经历让他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数据”也能成为破案好帮手。

  2011年,夏琳工作调动,成为了一名网警,他与“数据男”的距离更近了一步。网警生涯是夏琳“修·补”人生的开始,“修”就是修炼,“补”就是补上侦查的漏洞。在网警大队工作的三年里,夏琳接触到了很多破案新知识,也有了更深的感悟。用他自己的话说,以前打击敌人只有一把“剑”,现在进入了“兵器库”,学得好届时十八般武艺都能让不法分子尝个遍。

  夏琳说,打击如今的新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没有大数据的支撑,那么打击的只能是其中一个环节。“我曾经经手过一起网上代办信用卡的诈骗案件,以往的侦查方式是从查资金链下手,但现在从网络下手另有收获。”夏琳说,他们从付款二维码入手,通过技术手段找到了背后的钓鱼网站,又顺藤摸瓜发现了网站的后台管理人员情况。“现在的诈骗与以前不同,如今是分段式的,信息买卖的、做钓鱼网站的,还有负责诈骗的,都不是同一伙人。以前的侦查方式只能抓其中一部分,而现在利用‘大数据’打击的好处就在于全覆盖,一个都跑不了。”

  类似的案例还有不少。比如夏琳曾参与过的某起公安部督办案件,犯罪嫌疑人落网,但对方只肯承认有账可查的几起诈骗行为。如果只按此定罪,只能就案论案,显然嫌疑人是避重就轻了。而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大数据分析师的夏琳就发挥作用了,他所在的团队通过对嫌疑人使用过的ipad留存的数据进行提取,发现对方交代的案件只是冰山一角。最终,在夏琳等人的查漏补缺下,“罪责不匹配”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经过这些年的沉淀,如今的夏琳更有“大神”味了。他曾被选派到全国打击电信诈骗犯罪工作培训班担任专家组教员,对来自北京、天津等28个地方的620名侦查员进行全程授课。他又先后辗转吉林、山东等6省12地,以“‘1011’专案侦办流程”为题,细致讲解了电信诈骗侦办技巧,为全国打响侦破电信网络诈骗新型犯罪案件侦破奠定了基础。

  这些成绩的取得,可以说是大数据带来的红利,也可以说是“爱民之情”转化而来的动力,是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结出的果实。夏琳说,他们拼命学技术、动脑筋,就是希望像山东徐玉玉案那样的悲剧不要再发生了。

原标题: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