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海峡两岸纪念潘天寿诞辰120周年活动侧记
稿源: 宁波日报   2017-04-26 09:48:30报料热线:81850000

  记者 陈青 宁海记者站陈云松蒋攀

  昨天,海峡两岸纪念潘天寿诞辰120周年大师故里系列活动在宁海开幕,来自海峡两岸的文化、教育界学者和潘天寿弟子齐聚一堂,共同缅怀大师风采,追随大师足迹。

  与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并称近现代中国画四大家的潘天寿,终其一生都在探索中国画“传统出新”之路,即从传统自身和时代感应中追寻中国画的发展之路。他是杰出的中国画艺术大师和现代中国画教学的重要奠基人,同时在两岸美术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和认同,滋养与丰富了一代代中国美术发展的新生力量。

  继承先生“强其骨”的民族精神

  潘天寿生前曾表示:“每一个国家民族,都应有自己独立的文艺,以为国家民族的光辉。民族绘画的发展,对培养民族独立、民族自尊的高尚观念,是有重要意义的。”

  潘天寿之子潘公凯认为,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潘老先生捍卫中国民族绘画的独立性和独特性,立足于对中国文化、中国画传统的深入理解,“这不仅仅是爱好,而是在传统中真正深入进去以后,看到了传统的世界价值和未来学价值,他把中国的绘画系统和西方的绘画系统看成是两座高峰,一直主张世界的绘画之所以那么多彩,因为有着两大体系的不同。”

  中国美院副院长王赞在开幕式上说,潘天寿将文人画的价值体系与标准以及文人的诗书画印的民族绘画修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地。“他是人物、山水、花鸟三科全能画家。他的指墨绘画极大地丰富了笔墨的审美内涵,笔法上的另类意向加上题材的全新创造,形成潘天寿不同于吴昌硕、齐白石写意花鸟画的境界,大尺寸、新题材、独指墨,是传统文人画很少涉及的范围,创新决定了潘天寿艺术创作的民族高峰。进入21世纪全球化时代,我们要继承潘天寿‘强其骨’的民族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指引下,以全新的创造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三大展览展现大师风采

  作为活动重头戏之一,“潘天寿宁海珍藏作品展”“潘天寿美术教育文献展”“潘天寿书画作品赏析展”三大展览昨日在宁海县潘天寿书画陈列馆和宁海县文联开展,观众不仅能一次性看到32幅大师真迹,了解潘天寿的艺术成就,还能从中深刻理解他对中国美术教育所作出的独特贡献。

  “潘天寿宁海珍藏作品展”的32幅大师真迹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耕罢图》,这是一件重量级国宝。据悉,潘天寿存世的画牛作品有三件,一件是《夏塘水牛图》,现存于杭州的潘天寿纪念馆;另外一件《耕罢图》10年前就以1176万元的高价被一藏家拍走,潘天寿类似尺寸的一张作品两年前拍出了2.79亿元。

  宁海珍藏的这幅《耕罢图》为潘天寿1949年所作,尺寸最大,并且是三幅中唯一用指墨绘就的作品。图中,一头刚刚耕作完在休息的牛,身体像一座山一般横在画面上,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气势宏大,潘天寿于1962年将此画捐赠给宁海县政府。

  《南溪花石图》《行书南溪温泉口占》是1962年潘天寿以全国人大代表身份来宁海视察时所作,家乡的兰竹、温泉,成为大师寄托爱乡情怀的绘画题材。

  相比于画家,潘天寿更认同自己身为教育家的身份,他说:我这一辈子是个教书匠,画画只是副业。1923年,潘天寿任教于上海美专,和诸闻韵一起开创中国第一个中国画系,开始了他的美术教育生涯。1928年应杭州国立艺术院之聘,任中国画专任教授,从此与这所学校未曾分离。作为20世纪中国画的教育大师,潘天寿毕生致力于中国画独立教学体系的建构和完善。他提出中国画分科教学、首创书法篆刻专业、设置传统诗词等课程,他的教学思想和主张,深刻影响到中国画现代教育的发展进程。“潘天寿美术教育文献展”详细地展示了潘天寿一生从受教育者向教育者身份的转变,并从侧面反映出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中国画的发展和变化。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合理编排,视觉化呈现潘天寿美术教育的发展轨迹和核心思想。

  “潘天寿书画作品赏析展”分别从笔墨、构图、境界三个方面,以他的理念代表作为例,解读分析其作品特色和艺术成就,从而使观众理解中国画的表现技法,掌握欣赏中国画的基本门径,并领悟中国画所独具的境界和格调。

  书画同源追随大师足迹

  在潘天寿故居所在地宁海冠庄,村民们以当地特色非遗项目“冠庄船灯”欢迎前来的海峡两岸潘天寿弟子代表、专家学者等。

  潘公凯在活动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潘老先生培养的弟子遍及海峡两岸。1949年的时候,杭州国立艺专的学生有70多人去了台湾,他们后来成了台湾地区美术界最基础的班底和中流砥柱,一代一代培养了很多学生。这次来参加活动的20多位属于潘老先生学生的学生,因此这个聚会非常有意义,他们也从来没有来看过潘老先生的故居,都很兴奋,很激动,我也很高兴。”

  台北故宫前副院长李霖灿1938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是潘天寿的学生。他的儿子李在中不远万里从加拿大赶来宁海参加纪念活动,他把父亲珍藏的两幅扇面高仿品赠送给了潘天寿故居。这两幅扇面一幅是书法,一幅是兰竹图《潇湘烟雨》。

  李在中说:“这两件是潘天寿先生1937年的作品,送给了我父亲。我父亲漂泊西南天地多年,这两幅扇面一直带在身上,感情非常深。此次我特别到台北故宫做高仿的一家印刷厂,请他们完全按照原件扫描印出来。”

  当天,还举行了“尺幅千里,两岸一家”共话传承书画雅集活动,共同缅怀师生情谊,共创花鸟长卷。

原标题:缅怀大师风采 追随大师足迹

编辑: 赖小惠

海峡两岸纪念潘天寿诞辰120周年活动侧记

稿源: 宁波日报 2017-04-26 09:48:30

  记者 陈青 宁海记者站陈云松蒋攀

  昨天,海峡两岸纪念潘天寿诞辰120周年大师故里系列活动在宁海开幕,来自海峡两岸的文化、教育界学者和潘天寿弟子齐聚一堂,共同缅怀大师风采,追随大师足迹。

  与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并称近现代中国画四大家的潘天寿,终其一生都在探索中国画“传统出新”之路,即从传统自身和时代感应中追寻中国画的发展之路。他是杰出的中国画艺术大师和现代中国画教学的重要奠基人,同时在两岸美术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和认同,滋养与丰富了一代代中国美术发展的新生力量。

  继承先生“强其骨”的民族精神

  潘天寿生前曾表示:“每一个国家民族,都应有自己独立的文艺,以为国家民族的光辉。民族绘画的发展,对培养民族独立、民族自尊的高尚观念,是有重要意义的。”

  潘天寿之子潘公凯认为,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潘老先生捍卫中国民族绘画的独立性和独特性,立足于对中国文化、中国画传统的深入理解,“这不仅仅是爱好,而是在传统中真正深入进去以后,看到了传统的世界价值和未来学价值,他把中国的绘画系统和西方的绘画系统看成是两座高峰,一直主张世界的绘画之所以那么多彩,因为有着两大体系的不同。”

  中国美院副院长王赞在开幕式上说,潘天寿将文人画的价值体系与标准以及文人的诗书画印的民族绘画修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地。“他是人物、山水、花鸟三科全能画家。他的指墨绘画极大地丰富了笔墨的审美内涵,笔法上的另类意向加上题材的全新创造,形成潘天寿不同于吴昌硕、齐白石写意花鸟画的境界,大尺寸、新题材、独指墨,是传统文人画很少涉及的范围,创新决定了潘天寿艺术创作的民族高峰。进入21世纪全球化时代,我们要继承潘天寿‘强其骨’的民族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指引下,以全新的创造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三大展览展现大师风采

  作为活动重头戏之一,“潘天寿宁海珍藏作品展”“潘天寿美术教育文献展”“潘天寿书画作品赏析展”三大展览昨日在宁海县潘天寿书画陈列馆和宁海县文联开展,观众不仅能一次性看到32幅大师真迹,了解潘天寿的艺术成就,还能从中深刻理解他对中国美术教育所作出的独特贡献。

  “潘天寿宁海珍藏作品展”的32幅大师真迹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耕罢图》,这是一件重量级国宝。据悉,潘天寿存世的画牛作品有三件,一件是《夏塘水牛图》,现存于杭州的潘天寿纪念馆;另外一件《耕罢图》10年前就以1176万元的高价被一藏家拍走,潘天寿类似尺寸的一张作品两年前拍出了2.79亿元。

  宁海珍藏的这幅《耕罢图》为潘天寿1949年所作,尺寸最大,并且是三幅中唯一用指墨绘就的作品。图中,一头刚刚耕作完在休息的牛,身体像一座山一般横在画面上,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气势宏大,潘天寿于1962年将此画捐赠给宁海县政府。

  《南溪花石图》《行书南溪温泉口占》是1962年潘天寿以全国人大代表身份来宁海视察时所作,家乡的兰竹、温泉,成为大师寄托爱乡情怀的绘画题材。

  相比于画家,潘天寿更认同自己身为教育家的身份,他说:我这一辈子是个教书匠,画画只是副业。1923年,潘天寿任教于上海美专,和诸闻韵一起开创中国第一个中国画系,开始了他的美术教育生涯。1928年应杭州国立艺术院之聘,任中国画专任教授,从此与这所学校未曾分离。作为20世纪中国画的教育大师,潘天寿毕生致力于中国画独立教学体系的建构和完善。他提出中国画分科教学、首创书法篆刻专业、设置传统诗词等课程,他的教学思想和主张,深刻影响到中国画现代教育的发展进程。“潘天寿美术教育文献展”详细地展示了潘天寿一生从受教育者向教育者身份的转变,并从侧面反映出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中国画的发展和变化。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合理编排,视觉化呈现潘天寿美术教育的发展轨迹和核心思想。

  “潘天寿书画作品赏析展”分别从笔墨、构图、境界三个方面,以他的理念代表作为例,解读分析其作品特色和艺术成就,从而使观众理解中国画的表现技法,掌握欣赏中国画的基本门径,并领悟中国画所独具的境界和格调。

  书画同源追随大师足迹

  在潘天寿故居所在地宁海冠庄,村民们以当地特色非遗项目“冠庄船灯”欢迎前来的海峡两岸潘天寿弟子代表、专家学者等。

  潘公凯在活动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潘老先生培养的弟子遍及海峡两岸。1949年的时候,杭州国立艺专的学生有70多人去了台湾,他们后来成了台湾地区美术界最基础的班底和中流砥柱,一代一代培养了很多学生。这次来参加活动的20多位属于潘老先生学生的学生,因此这个聚会非常有意义,他们也从来没有来看过潘老先生的故居,都很兴奋,很激动,我也很高兴。”

  台北故宫前副院长李霖灿1938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是潘天寿的学生。他的儿子李在中不远万里从加拿大赶来宁海参加纪念活动,他把父亲珍藏的两幅扇面高仿品赠送给了潘天寿故居。这两幅扇面一幅是书法,一幅是兰竹图《潇湘烟雨》。

  李在中说:“这两件是潘天寿先生1937年的作品,送给了我父亲。我父亲漂泊西南天地多年,这两幅扇面一直带在身上,感情非常深。此次我特别到台北故宫做高仿的一家印刷厂,请他们完全按照原件扫描印出来。”

  当天,还举行了“尺幅千里,两岸一家”共话传承书画雅集活动,共同缅怀师生情谊,共创花鸟长卷。

原标题:缅怀大师风采 追随大师足迹

编辑: 赖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