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宁波超过20%"非遗"项目在宁波大中小学(幼儿园)"落地生根"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7-05-05 08:07:58报料热线:81850000

  孩子们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

  4月26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非遗教学实践基地正式开馆,北仑剪纸、奉化布龙、象山根雕等非遗传人,成为该校非遗宁波教育指导教师。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成为“非遗”传承基地或教学点,一项项古老的“非遗”技艺在校园里焕发新机。目前,全市超过20%的“非遗”项目已进入宁波大中小学(幼儿园)。在传承保护文化瑰宝的同时,宁波非遗教育让学生不断增加文化自信、传承工匠精神,成为文明校园建设的一抹亮色。

  “非遗”项目在校园“落地生根”

  操场上,学生们穿着黄色的练功服,跟着“掌门人”齐刷刷地练起了四明内家拳;教室里,学生们穿针引线学刺绣,在“工艺大师”的指导下,五彩丝线一步步变成精美图案……近年来,这样的“非遗”教学场景,在宁波的校园里越来越普遍。

  奉化高级中学是宁波最早开设“非遗”课程的学校之一,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奉化布龙,作为特色体育项目,深受学生欢迎。2009年,鄞州区五乡镇中心小学把省级非遗项目“四明内家拳”列为课间操内容,编入校本教材。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夏宝峰亲自向师生传授拳术。2010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北仑区文化部门合作成立了一批非遗工作室,构建政府、学校、传承人三方合作模式,引进舞龙、根雕、剪纸等13个特色项目,打造非遗传承基地,并以社团为实践平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开展非遗活动,搭建竞赛平台。

  从“非遗”课程开设到“非遗”传承人进课堂,从社团平台的搭建到非遗基地的设立,一个个曾经面临“飘零失传”的“非遗”项目,如今在宁波的校园里扎下了根,形成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据统计,全市现有超过20%的“非遗”项目已在幼儿园、中小学、大学校园内“落地生根”,内容涉及民间口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多个类别。

  此外,宁波市教育局还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目前共有91个宁波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基地,其中不乏象山才华剪纸艺术馆、鄞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与“非遗”相关的基地,供宁波学生开展课外实践。

  传承工匠精神增加学生文化自信

  泥金彩漆、金银彩绣、骨木镶嵌、朱金漆木雕……这些民间工艺是宁波历代匠人心血的结晶。学会这手绝活,需要静得下心,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这些匠人品质正是宁波文明的一个标志。

  近年来,宁波校园里涌现了不少年轻的非遗传人。2010年,胡亮亮毕业于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动漫与广告装潢设计专业,自从在该校“泥金彩漆专业班”毕业后,他就被民间老艺人黄才良相中,成为新一代传承人,几年后他也带起了徒弟。

  每天,胡亮亮都要在宽大的厂房、整齐的手工台上忙碌,有时一坐就是每天十几个小时。罩漆、上彩、铺云母螺钿、分天地色、修边、挖朱……一个花色的瓶子,往往要做上十几个模子。27岁的胡亮亮,如今每天重复着这一细致的手艺活。这么多年,对泥金彩漆发自内心的喜欢,让他能够耐住寂寞坚持下来。2015年,黄才良和胡亮亮师徒的泥金彩漆红妆系列获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金奖。

  前不久,鄞州职教中心学生熊齐强制作的骨木镶嵌作品获得全国“文明风采”竞赛一等奖,作品展示了宁波河姆渡、天一阁、鼓楼沿等文化地标,熊齐强用自己的“绝活”向全国展现了自己对宁波文明的理解。

  像这样,如今,宁波越来越多职业院校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到传承宁波非遗的行动中来,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不断增加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和认知,并且通过所学知识及技能,将宁波传统文化带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宁波晚报李宁

原标题:非遗教育让文化自信扎根学生心田

编辑: 杜寅

宁波超过20%"非遗"项目在宁波大中小学(幼儿园)"落地生根"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7-05-05 08:07:58

  孩子们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

  4月26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非遗教学实践基地正式开馆,北仑剪纸、奉化布龙、象山根雕等非遗传人,成为该校非遗宁波教育指导教师。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成为“非遗”传承基地或教学点,一项项古老的“非遗”技艺在校园里焕发新机。目前,全市超过20%的“非遗”项目已进入宁波大中小学(幼儿园)。在传承保护文化瑰宝的同时,宁波非遗教育让学生不断增加文化自信、传承工匠精神,成为文明校园建设的一抹亮色。

  “非遗”项目在校园“落地生根”

  操场上,学生们穿着黄色的练功服,跟着“掌门人”齐刷刷地练起了四明内家拳;教室里,学生们穿针引线学刺绣,在“工艺大师”的指导下,五彩丝线一步步变成精美图案……近年来,这样的“非遗”教学场景,在宁波的校园里越来越普遍。

  奉化高级中学是宁波最早开设“非遗”课程的学校之一,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奉化布龙,作为特色体育项目,深受学生欢迎。2009年,鄞州区五乡镇中心小学把省级非遗项目“四明内家拳”列为课间操内容,编入校本教材。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夏宝峰亲自向师生传授拳术。2010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北仑区文化部门合作成立了一批非遗工作室,构建政府、学校、传承人三方合作模式,引进舞龙、根雕、剪纸等13个特色项目,打造非遗传承基地,并以社团为实践平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开展非遗活动,搭建竞赛平台。

  从“非遗”课程开设到“非遗”传承人进课堂,从社团平台的搭建到非遗基地的设立,一个个曾经面临“飘零失传”的“非遗”项目,如今在宁波的校园里扎下了根,形成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据统计,全市现有超过20%的“非遗”项目已在幼儿园、中小学、大学校园内“落地生根”,内容涉及民间口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多个类别。

  此外,宁波市教育局还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目前共有91个宁波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基地,其中不乏象山才华剪纸艺术馆、鄞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与“非遗”相关的基地,供宁波学生开展课外实践。

  传承工匠精神增加学生文化自信

  泥金彩漆、金银彩绣、骨木镶嵌、朱金漆木雕……这些民间工艺是宁波历代匠人心血的结晶。学会这手绝活,需要静得下心,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这些匠人品质正是宁波文明的一个标志。

  近年来,宁波校园里涌现了不少年轻的非遗传人。2010年,胡亮亮毕业于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动漫与广告装潢设计专业,自从在该校“泥金彩漆专业班”毕业后,他就被民间老艺人黄才良相中,成为新一代传承人,几年后他也带起了徒弟。

  每天,胡亮亮都要在宽大的厂房、整齐的手工台上忙碌,有时一坐就是每天十几个小时。罩漆、上彩、铺云母螺钿、分天地色、修边、挖朱……一个花色的瓶子,往往要做上十几个模子。27岁的胡亮亮,如今每天重复着这一细致的手艺活。这么多年,对泥金彩漆发自内心的喜欢,让他能够耐住寂寞坚持下来。2015年,黄才良和胡亮亮师徒的泥金彩漆红妆系列获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金奖。

  前不久,鄞州职教中心学生熊齐强制作的骨木镶嵌作品获得全国“文明风采”竞赛一等奖,作品展示了宁波河姆渡、天一阁、鼓楼沿等文化地标,熊齐强用自己的“绝活”向全国展现了自己对宁波文明的理解。

  像这样,如今,宁波越来越多职业院校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到传承宁波非遗的行动中来,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不断增加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和认知,并且通过所学知识及技能,将宁波传统文化带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宁波晚报李宁

原标题:非遗教育让文化自信扎根学生心田

编辑: 杜寅